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9711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纪金榜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Word文档格式.doc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解析】选D。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

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

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成虫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会发生改变,D项正确。

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解析】选B。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

×

”,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宜用标志重捕法;

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

5.(2016·

张家口模拟)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

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

图丙中两种群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6.下图a、b、c分别代表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7.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采伐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

若在人为干扰下,群落由⑤→①,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影响;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8.(2016·

宿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项错误;

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项正确;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

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9.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

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

若兔大量减少,鹰会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故鹰不会大量减少。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175+200+875=1250(kJ),A正确;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

200×

100%=15%,B正确;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11.(2016·

珠海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

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

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12.根据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示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图中①表示生物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②表示CO2被生物群落利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13.(2016·

济南模拟)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

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B.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食物链和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D.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该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错误、B项正确;

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也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C项错误;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不同生物个体大小不同,因此生物数量没有一定的必然关系,D项错误。

14.生物体残留有机汞(农药)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食物链的构成可能是(  )

生物体

有机汞浓

度(mg/kg)

0.05

7

0.51

68

0.39

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而逐渐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高。

由表格可知,有毒物质汞(农药)从少到多依次是:

甲(0.05)、戊(0.39)、丙(0.51)、乙(7)、丁(68),其中戊(0.39)、丙(0.51)有机汞浓度相差无几,可判断戊、丙应属于同一营养级,因此C项正确。

15.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他信息

由题干信息“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其信息传递是通过颜色来实现的,因此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16.(2016·

吉安模拟)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养关系

“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1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