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176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

2、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图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结合区域特征和人类活动分析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分析,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掌握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三、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图示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综合归纳法等

五、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学生观察PPT上放映的一组荒漠化景观资料。

观看影像资料,提问学生:

1、这组图片反映了什么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回答:

土地荒漠化)

2、大家觉得这些景观会在我国哪些地方出现呢?

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什么是荒漠化以及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

【讲授新课】

(板书)

一、荒漠化的概念

自主学习、归纳:

阅读教材引言

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本质——土地退化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形式——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

多媒体展示:

荒漠化的类型

引导学生:

比较不同类型荒漠化的成因及分布

(板书)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导入: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见PPT11)

多媒体展示:

西北地区地形图

思考:

读图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行政范围、自然界线)

学生自主回答:

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分组讨论:

结合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幻灯片放映图2.1、2.2)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深居中纬度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强。

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00mm,过度干旱,年降水量变率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温带荒漠面积广大,表现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

所以,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过渡。

阅读P17,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基础: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主要影响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作业:

课时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

2、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图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结合区域特征和人类活动分析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分析,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掌握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三、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图示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综合归纳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课时: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8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2.读图2.4,说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什么因素是主导因素?

学生回答、归纳:

(1).人口激增(根本原因)

(2).人类活动不当

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列表归纳: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的趋势

高考演练:

多媒体展示:

读“贵州地形图”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贵州地形的基本特征。

(4分)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

(2)分析贵州石漠化的成因,并说出与之相关联的三种自然灾害。

(8分)

小组讨论、分析、总结

六、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概念

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本质——土地退化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形式——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基础: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主要影响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人口激增(根本原因)

(2)人类活动不当

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作业:

课时练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

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1.图像分析法:

分析图2.1揭示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环境特征;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2.案例分析论证法:

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

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

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法指导

1.观察法:

在阅读“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时用此方法。

2.列表对比法:

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

3.逻辑方法:

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气候(干旱)

荒漠化

人为因素

课时:

(板书)一.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学生】阅读“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并分组讨论:

①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

②古城和古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③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是怎么样?

【学生交流发言:

】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

(板书)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对于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

一个重点、两条原则、三项内容

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两条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三项内容:

即核心内容:

预防、扭转、恢复。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生交流发言:

具体有哪些措施(提示:

可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在防治荒漠化的五大措施中,第三、第四项是比较复杂的。

如何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还有如何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都是农民十分敏感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出:

因为它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的必需,短期的经济损失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此之前,农民一时想不通是必然的,但我们要作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明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意义。

对于图2.15,阅读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明确沙坡头的地理位置;

②分析沙坡头的地理环境状况;

③了解沙坡头成功治沙的主要经验及其重要意义。

学生读图2.16,阅读后要求学生分析“活动1”

教师提示:

该活动由三个步骤组成

荒漠化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的分析和理解——哪些措施和对策可以被借鉴

学生阅读图2.16,阅读后要求学生分析“活动2”

教师提示:

研究前苏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的适应性,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我国的西北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措施。

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

课时练

课后反思: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学目的: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课文中图“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提问:

(1)巴西人的潜台词是什么?

(2)双方争论的主题其实是什么?

引出课题“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提问:

有人说“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为什么?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学生活动:

】分析回答下列不同地区森林的作用:

河流中上游、坡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平原农田周围——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荒漠地区——防风固沙

园林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道路两旁——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补充:

】森林还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学生活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讲解):

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两极冰川融化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大气CO2含量增加

【讲解:

】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进一步提问:

】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

【学生回答:

】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总结:

】森林的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世界森林现状

【出示数据: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出示图2.17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

【提问:

】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提问: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

而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学生回答: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提问:

】热带雨林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最大分布区是哪?

【总结:

】纬度分布:

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0—250(所以又被称为赤道雨林,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集中分布区:

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

最大分布区: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讲解:

】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

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

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①现状:

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作用:

——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图示说明)

(2)“巨大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图示说明)

(3)生物基因宝库、人类医学的宝库——材料:

森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

植物种类、鸟类占世界50%。

亚马孙河淡水鱼达2000多种。

在雨林中有20多种可可,目前人类只食用1种。

在雨林中有30多种橡胶,目前人类仅培育2种。

对治疗癌症有效的植物有70%生长在雨林中。

雨林中新发现一种对治疗艾滋病有很高疗效的植物。

雨林中还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珍贵医药资源。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2.“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利用图2.21: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总结: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

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

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

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问题)

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

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1)读图2.22,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

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

【讲解:

】至少15年。

(2)阅读图2.23,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讲解:

】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点;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结合图2.24,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

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捉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讲解:

】通过两组图表的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了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衰退。

作业:

课时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⑵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

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⑶开发的背景:

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

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⑴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区开发较晚。

周围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亚马孙地区则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

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随着人口急增,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大规模建造公路,加快对西部疆土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把首都从沿诲迁往内陆高原。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⑴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延伸到秘鲁边境。

全长达5500多千米(包括支线总长超过20000千米)。

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问题)

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

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讲解:

】对于修建雨林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响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从“利”的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内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

至于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到修与不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⑵移民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从图2.28中可以看到,地处巴西西部的郎多尼亚地区,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间,人口由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由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

进而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

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

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

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

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问题)

【讨论交流:

】如果你是下列人士,你将作何种选择?

(板书)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有迹象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毁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损失热带雨林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

在过去的30年间,巴西境内约15%的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一个法国。

3.开发与保护?

⑴三种方案

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最佳方案:

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