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2513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Word格式.doc

【题型透析】

(一)选择题型

1.“无中生有”型

[例](08年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

也无法面对史臣。

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

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

[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

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题型透视]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命题者给出四个选项,各选项都由命题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而且所有题目无一例外都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可见“选非”是本考点的主流考查形式,这样有效降低了文言考查的难度,不故意为难考生,也与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精神一脉相承。

而“无中生有”是该考点主要的设错形式,即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

易混淆考生的视线。

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各选项与原文的一一对应,不可随意漏掉。

2.“故意误译”型

[例](08湖南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解析]B项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

[题型透视]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

所以命题者将某些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故意误译而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以故意误译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设错形式。

3.“内容杂糅”型:

[例](07年湖南卷第12题)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答案]B

[解析]“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

相应的信息是: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

[题型透视]“内容杂糅”型的分析综合题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

面对此,考生要分清观点属于谁,明确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不同背景里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

4.“综合判断”型

[例](08年广东卷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

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答案]C

[解析]A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

B项,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

D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题型透视]“综合判断”型题目设错形式多样,所以必然以“选非”题型出现。

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形式多样,设错样式灵活,比如“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时序颠倒”,“照应不周”,“合二为一”,等等,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

做题要诀是带选项回原文信息区间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二)主观题型

1.考查指代词

[例](07湖南卷第14题)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答案]“此”指墨子“若辩其辞”。

[题析]这道题要简要回答“此”所指的具体内容,即墨子“若辩其辞”这种假设做法,不要求对“此”的内涵或现象作出分析。

此题赋分为3分,仅答出“若辩其辞”,而没有行为主体“墨子”,只能给2分;

所答带出了行为结果“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扣1分,仅引用“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或“以文害用”,给1分。

[简要题解]这道简答题设题目的在引导文言文学习不只停留在“文言”语言形式上,还要注重“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将阅读文言文提高到理解文意,体察表现意图,辨析表现方式等高层次,并且表述简练准确。

2.考查原因

[例](08湖南卷第14题)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案]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持了距离。

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解析]这道题赋分只有3分,有些考生凭经验以为很简单,找到一处就不及其余了;

还有些考生不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而是援引原句作答;

这两点是失分的主要问题。

“惟公不及”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其本身品行,与丁晋公保持了距离,以及凭借本身的能力政绩升迁立世而不是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题型透视]此类题目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察范围很广,不过限于“分析综合”考点,主要考查筛选整合。

当然这类题出题难度不会太大,命题者表面看起来很难,其实只要认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样就能很好解决

【考点解密】

一、文言文文体阅读策略

(一)文言史传文的阅读

1.分层理线,梳理历史事件。

分层理线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言文进行层次区分和线索清理。

史传类散文不管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记人为主,都离不开具体的事件。

对于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散文,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文章组织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

如《屈原列传》贯穿全文的是屈原一生的经历,抓住体现其经历的关键词:

任——疏——拙——迁——沉,就把握了全文的线索,由这五个字,也就可以梳理出围绕着屈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提要钩玄,概括人物品质。

提要即提取要点,钩玄即探求文字中隐含的道理,也就是要从历史事件的背后去探究人物的品质。

不管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都离不开“人”,如以叙事为主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完文章后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烛之武的机智和他说辞的语言艺术。

那么怎样来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呢?

这就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二)文言散文阅读

2004年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的新突破,从而改变了史传类选段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浅易文言文”这一概念的浅易理解,获得了广泛好评。

这类文言散文正以强劲的势头逐步蔓延开来,2005年以文言散文为选段的有几个省市,这是社会的认同,发展到今天,湖南省仍然以典雅厚重的文言散文阅读为重点进行考查。

所以有必要梳理文言散文的阅读方法,准确做好文言散文分析综合题。

1.树立一个观念:

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

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

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

许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往往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

所以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

2.区分两种文体:

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

3.关注三个方面:

(1)主旨。

文言议论散文抓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

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合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也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

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