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764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8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0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颗星27题

考点20“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颗星26题

考点2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颗星

考点5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颗星1到6题25题

考点5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颗星7到10题

考点52宋明理学4颗星11到18题26题

考点53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3颗星19到24题27题

考点5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颗星25题

考点7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颗星26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来源】【全国百强校】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2017届高三适应性训练

(一)考点50难

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2.【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点50难

孟子认为: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3.【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考点50难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主张: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其争。

”这一观点可概括为

A.“恩威并施,赏罚并重”B.“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知人善任,用人不疑”D.“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4.【来源】【全国百强校】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考点50难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5.【来源】【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考点50难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6.2017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4题)考点50中难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7.【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考点51难

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8.【来源】【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点51中难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的“君道”

A.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B.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C.完全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D.是分权制衡体系的新发展

9.【来源】安徽安庆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51中难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

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B.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C.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10.【来源】【全国省级联考】2017年高考信息卷(全国卷I)文科综合

(二)考点51中难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思想家的主张。

下列与该思想家相关的是

A.《道德经》B.《论语》C.《五蠢》D.《春秋繁露》

11.【来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

(二)考点52中难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

“(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1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石家庄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考点52中难

王阳明说: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

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据此可知,王阳明

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B.主张知行合一

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D.认为人性本善

13.【来源】【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点52难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14.2017年高考真题——历史(海南卷2题)考点52中难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来源】枣强中学2017年最后一次冲刺卷考点52中难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D.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16.【来源】2017届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点52中难

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

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

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B.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

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17.【来源】2017届陕西汉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4月模拟)考点52中难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君主专制日趋强化B.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

C.小农经济的局限性D.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

18.【来源】[首发]四川成都九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考点52中难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该主张

A.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B.表明重建儒学信仰的完成

C.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D.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

19.【来源】【全国百强校】河北石家庄二中2017届高三5月联考考点53中难

明朝思想家李贽说: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A.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D.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20.【来源】【全国校级联考】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考点53中难

(清)刘蓉在论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指出义理之学“其高可至于圣贤,最下亦不失为善人君子”,汉学家“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

”刘蓉意在强调

A.经世致用思想观念B.两汉经学专事考据

C.儒者都是圣贤君子D.宋明理学高明广大

21.【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南京2017届高三年级三模考点53中难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2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淄博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点53难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23.【来源】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考点53中难

蔡元培曾说:

“黄梨洲(黄宗羲)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君主专制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D.认为“工商皆本”

24.【来源】[中学联盟]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考点53难

在中国古代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中,明清之际被学界冠以“启蒙思想家”的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

其积极意义在于

A.以世卿世禄制解决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弊端

B.以地方分权制约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权力

C.解决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出现的利益纷争

D.仿效西方建立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的制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