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799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文档格式.docx

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思考过程吗?

5=

这句话倒过来怎么说?

水是果珍的5倍。

1=5

他们用除法得到一个分数,表示出了果珍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

还可以怎样表示果珍和水的之间的关系?

水比果珍多4份。

果珍比水少4份。

5-4=1

他用减法表示出了果珍和水之间的相差关系。

师引导:

还有一种更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

(课件出示)“1份果珍5份水”,我们可以在1份和5份之间用“比”连接,说成:

果珍和水的比是1比5,水和果珍的比是5比1.

然后提出问题“自己调配果汁时,按照哪种方法调配,口味不会改变?

”,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用比表示果珍和水的关系”与“果珍和水的倍数关系”意思相同,初步感知比的意义,并且理出了后面探究的方向。

哪位同学谈谈看法,说说理由。

生1:

第三种。

果珍和水的比是1比5,也就是1份果珍5份水,口味不会改变。

生2:

还可以按倍数关系来配。

果珍1份,水5份,果珍2份,水10份,口味不会改变。

这位同学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加以说明,分子扩大2倍,分母扩大2倍,果珍仍然是水的五分之一,很有说服力。

生3:

还可以按相差关系来配。

如果1份果珍,就得5份水,口味不会改变。

生4:

用这种方法不行,如果果珍放了10份,水放14份,那就太浓了。

在概念理解阶段,学生经历了三次不同层次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我先创设了“妈妈早餐时准备了2杯果汁、3杯牛奶”的情境,由两者的倍数关系得出比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比的关系,加深对比的理解。

对比上述两例,找出共同点,得出它们两个数的比都表示倍数关系。

再结合生活中的其它例子,学生进一步抽象出“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有相除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深化了对同类量比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出示“妈妈在超市购物的总价和数量的记录表”,在同类量比的应用中蕴含着不同类量比,引导学生发现、理解不同类量的比,完善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在以上教学中,学生通过生活中丰富的事例和老师的引导,经历由浅入深的抽象概括活动,对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概念总结阶段,学生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与同学的交流碰撞,提炼出“比的意义”的本质特征,构建起“比”的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建模意识。

二、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在教学《比的意义》这节课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1.数形结合,抽象概念形象化。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够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形象的图形之间的联系,把数学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展示出来,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就可以丰富提升学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我创设了调配果汁的情境,并将“1份果珍5份水”用直观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轻松的表示出了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和用比表示关系,为学生理解、建构比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2.数形结合,综合问题简明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练习时我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的环节。

(课件出示)

(1)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

1

(2)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

1

(3)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

3

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第一小题你是怎么画的?

我画了2个三角形。

同意吗?

你们是怎么想的?

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

1圆有2份,三角形有1份,圆4个,4÷

2=2(个)三角形有2个。

1,圆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三角形的个数是4÷

2=2(个)。

我是用通分的方法,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

1,圆有4个,我就2乘2得4,1乘2得2,三角形有2个。

生3是受通分中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启发,发明了这个办法。

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你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我把圆的份数和个数化成一样的,圆有4个,前项2乘以2就是4,后项也乘以2,三角形有两个。

生4(恍然大悟状):

他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从学生的作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

学生“画图”,既巩固了新知,又能使思维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启迪了思维、验证了结果,也降低了难度,但是思维含量一点也不低,因为它不仅仅是画图,还需要学生有条理的分析,有序的思考,并进行相关计算。

画图的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新授时,我经常把新知识蕴含在旧知识里面,让学生去发现新知。

如学生认识了同类量的比后,教师出示在超市里购买一些物品的总价和数量的记录,不是直接让学生开始认识不同类量的比,而是让学生写出几个比,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学生写出几个同类量比后,就开始了尝试性的或者猜测性的创新活动。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写的比。

果珍和酸奶总价的比是36:

44。

果珍和酸奶数量之间的比是3:

4。

果珍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6:

3。

生3写的比和前面同学写的比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前面的比单位名称一样,生3写的比单位名称不一样。

前面同学用比表示的是同一个数量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生3写的比很明显就不是了。

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比可以表示倍数关系,也就是相除关系,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所以总价和数量之间的比是36:

3

生3的思维是合情推理,就具有创新性。

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蕴含着新知识,为学生提供可以换角度思考、猜测的素材,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办法之一。

练习时,我经常在基础练习后稍稍拓展一下。

如学生认识比之后,我安排了基本练习“看图形写比”。

学生找到基本比以后,追问:

你还能找到别的比吗?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又找到了部分与整体的比。

在学生巩固新知以后,拓展延伸,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使创新思维在一个小小的练习中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就感。

红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3:

4),比值是()。

空白部分和红色部分的比是(4:

3),比值是()。

你还能说出别的比吗?

红色部分与整个图形份数的比是3:

7,整个图形与红色部分份数的比是7:

空白部分与整个图形份数的比是4:

7,整个图形与空白部分份数的比是7:

4

同学们找的比真多,这些比之间有联系吗?

老师只用这一个比(课件出示)就能想到其它比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四、引导鼓励学生使用数学符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

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

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介绍比的简便写法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好时机,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比的意义之后,我采用了介绍小资料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比”字到“:

”的过程,充分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和特点,体会数学符号中蕴含着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出示)请大家来看一段有关比的小资料。

生读:

比的简便写法是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的。

他认为:

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用“÷

”表示。

于是,他把除号中间的小短线去掉,用“:

”来表示比号。

(同时板书:

2:

3,3:

2)

再如在探究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问题,“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而是放手让学生结合实例,自己探究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你能填写吗?

3:

5=()÷

()=

11÷

6=():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具体有些什么联系呢,小组里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出来。

这是小组汇报时的三种情况。

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它最简单,内涵却最丰富,不仅反映了比、除法、分数表面上的一些联系,还能反映出它们可能还会有性质上的类似,并推导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对学生符号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鼓励学生使用符号表达,引导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

另外,在认识比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经历比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应用理解的概念去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模型思想、数感、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也必须有身体力行的做法。

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新课程的合作者、探究者、执行者时,就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