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2630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目前学界对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主要在作品解析、人物考述、思想意识、文化生活、家庭教育、婚姻与交际等方面,成果喜人。

尤其是近十余年,论著日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以大陆学者为主,兼顾海外学术成就,试对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供学界讨论批评。

一、大陆学述成果研究追述

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是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为使清代知识女性受到应有的关注,大陆学者们做出了不懈的探索。

1.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

论及这一时期知识女性的文章非常多,大多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以女学生和女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女性,已向近代转型,他们对辛亥革命起推动作用,但其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的自我解放思想和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交际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

沈智在著述里,曾对知识女性的办刊活动进行了详细剖析[1]。

李兰萍对女知识分子的精英——晚清留日女生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魏中林、花宏艳《晚清女诗人交际网络的近代拓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诗人的文学与交际网络包括家族网络、媒介传播网络、以学校为核心的私谊网络和以社团为载体的会社网络。

在晚清女性自我意识和政治的觉醒、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角色的建构几方面论文也不少。

王庆宏从清末妇女解放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及其影响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妇女解放思想片面追求男女平权,妇女解放主体局限于小资产阶、资产阶级范畴[2]。

沈蓓绯《辛亥革命与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则从女性主体意识、政治意识、家庭角色重塑方面探讨了知识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

2.知识女性的特点与生成因素。

乔玉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明清才女的皈依佛、道之风》(《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指出明清相当一部分才女皈依佛道的现象及其原因。

杨银权认为清代知识女性的知识通过家庭、婚姻生活、交游等途径获得,清初和清末知识女性关注社会事务的特点鲜明[3]。

郭蓁《论清代女诗人生成的文化环境》(《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认为良好的家庭熏陶是清代知识女性们生成的一重要因素。

此外,郭英德认为清代女子“才德不相妨”观念的流行,为普及女子文学教育提供了机缘。

3.作品出版与文化生活方面。

张聆雨将清代知识女性的作品出版途径归纳为:

男性亲属、老师或藏书家、好友等非亲属女性、作者本人刊刻四种[4]。

蒋勇军的《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以知识女性为研究主体,介绍了清末知识女性接受教育、创校、办刊、举办慈善事业、开展文娱活动、反对封建文化陋习等文化生活。

而崔■景博士论文则从文学创作、交游活动、女性形象及生存环境、女性书写的流传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5]。

韩淑举《明清女性阅读活动探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第1期)一文,研究了清代知识女性的阅读书籍种类及其阅读特点。

4.家庭角色与职业方面。

关于清代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问题,不少学者在论著里有涉及,但专门论述的文章不多。

侯杰、秦方以《大公报》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例,探讨他们的人生历程、婚姻家庭,以此解读清末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6]。

逯慧娟的《略论清末民初知识女性的职业状况》(《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指出清末知识女性向教育、医疗、出版社等领域渗透独立谋生,总结了其职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5.思想观念方面。

李静、刘蔓通过对《名媛诗话》的研究,认为传统知识女性对“贞节”观念是十分认同的,尽管无奈,但他们还是以守寡、殉节、伤害身体的方式来表达对“贞节”的恪守,往往将不幸归结于命不好[7]。

张磊在《中国近代知识女性的教育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3期)阐释了近代知识女性的教育观,即兴女学、男女同校、掌握知识是男女平等的基础。

段继红在其论文中揭示,清代知识女性渴望寻求志同道合、同声相应、注重精神和情感交流的理想婚姻[8]。

段继红、高剑华《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指出,清代才女冲破传统拜师结社、广泛阅读,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鲍震培的《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孟梅的《论明清女性剧作家的“谪仙”情结》(《艺海》2012年第9期),则从写作心态与作品中饱含的期盼去挖掘清代知识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清代知识女性人物研究已有一定数量颇见功底的文章问世,其中群体研究的文章较多,为数众多的广大知识女性仍被冷落于角落,个案研究亟待深入。

1.比较研究。

李玮玮的学位论文部分章节从宗教、词情、爱情、友情几方面对三位女词人做了比较研究[9]。

徐莉梅《吴藻、沈善宝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通过对两位知识女性的诗词研究,探讨了两人迥异的创作心态及其原因。

2.个案研究。

词人:

清代词人中受关注较多的是顾春、吴藻、贺双卿、吕碧成、熊琏、徐灿等人。

对顾春的研究文章很多,其中吕菲的《论清代北京满族女作家顾春的文学创作》(《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对其作品进行了赏析。

对贺双卿其人有无问题,学界仍有争议,但肯定者为多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其人与作品的整理与研究日盛。

对吕碧成的研究也不少,主要是从其词作,其人与国际素食运动的关系,中国知识女性的转型这些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对吴藻的研究主要是从生平考述、其悲苦人生和作品这几方面。

诗人:

对清代女诗人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较多的是沈善宝、恽珠等人。

张佳生对满族女诗人进行了宏观研究,列出的清代女诗人达几十人之多,并对比较著名的女诗人进行了评述[10];

朱吉吉的《清代满族女诗人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则更为细化,采用个案方法,对清初期、中期、后期的女诗人进行研究。

经过梳理,万鹏、陈玉玲发掘出若干名不见经传的清代无为女诗人[11]。

聂欣晗的《清代女诗家沈善宝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是沈善宝研究的一部力作。

高春花的《清代女诗人恽珠生平家世考略》(《兰台世界》2011年第23期)对恽珠的生平及恽氏家族进行了考述;

杜家■先生考证了那逊兰保的生平、其家族与清廷的关系,对史籍和论著中的错误进行了辨析,并以那逊兰保及类似史事为例探讨了汉满蒙血缘、文化交融的现象[12]。

其他在专篇论述中被研究的女诗人也有不少,列举如下:

骆绮兰、汪端、陈静渊、王淑昭、钱凤纶、席佩兰、薛绍徽、杨继端、谢浣湘、汪韫玉、佟佳氏、张令仪、钱孟钿、方维仪、刁素云等。

画家:

白英追溯了为慈禧代笔的宫廷职业女画家缪嘉蕙的生平往事,开启了对清代女画家的研究[13]。

彭建的《清姿秀骨俊逸脱俗——清代女画家廖云锦&

lt;

丹丘彩凤图&

gt;

赏析》(《收藏界》2012年第3期)对廖氏画韵的赏析,使女画家的性情跃然纸上。

科学家:

沈雨梧教授的集学术性与普及性合一的女科学家传记著作,记录了天文、数学、物理、中西医学、纺织学等各学科的31位清代女科学家[14]。

李敏《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成才之路》(《高师函授》1986年第1期)介绍了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的生平、家世、婚姻及其作品。

其他领域:

对其他领域的清代知识女性也有专门的论述。

清代女史家有清代李晚芳、陈尔士,戏曲家有王筠,清末著名办报人有胡彬夏和晚清女权主义者唐群英等,而屠揆先的《清代女中医曾懿及其&

医学篇&

简介》(《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则向我们介绍了清代女中医曾懿及其医学成就。

3.群体研究。

有关清代知识女性群体的研究,一些论文用力较深。

《清代女诗人研究》[15]一文,对诗人及其创作进行了整体和个案研究;

汪青云的《清代女性词人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研究了女性词坛的盛况、词人的生存状况、创作等内容;

《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和张远凤的《清初“蕉园诗社”形成原因初探》(《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是对诗社成员群体研究的代表作。

郭蓁认为,清代女诗人群体凸显出地域性、伉俪诗缘、家族化、边缘化、多孀居者等特征[16]。

冯曦缘《试论近代女性创作群体的分类》(《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1期)对晚清女诗人进行了分类研究。

清代知识女性区域研究中,江南市镇是学者们研讨的中心,对苏州、常州、吴地、浙江、徽州、桐城、杭州、上海等地知识女性研究的论文很多,且大多是硕博论文;

而对边疆地带知识女性的研究薄弱。

在清代知识女性的分布上,付琼、曾献飞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特点;

从各省分布看,可分为名府中心型和首府中心型,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区与进士群的分布大致吻合[17]。

王细芝《清代闺秀诗人的集中分布及其成因》(《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类似的探讨。

花宏艳《晚清女诗人地域分布的近代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诗人的地域分布继承了清以来闺阁文学的地域优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湖南、广东近代化较早、较深入的地区女诗人的数量大幅增长。

总体看来,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主要是文学工作者对女性文学作品的赏析展开的,这方面的文章十分多,大多是从创作的成就、特征、艺术风格等进行探讨,史学视角下的研究极为不足。

王瑜《清代女性诗词成就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对清代女性诗词的成就分类进行了探析,并对其成就的局限性和原因发表了看法;

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对清代知识女性的创作成就予以赞扬,对女词繁荣原因阐释了自己的见解;

冯晓东、饶晨曦、申国娥《清代女词人创作特征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8期)一文指出,清代词人有一门风雅、才名意识、群体唱和三特征。

此外还有对女性弹词小说和女性书信体散文书写的研究文章,不再赘述。

二、港台地区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比较深入。

香港黄嫣梨女士通过四位女词人的创作和遭遇,透视清代妇女在国家、社会、婚姻、宗教观等方面的思想转变[18]。

中国台湾钟慧玲的《清代女诗人研究》(里仁书局,2001)末章,赏析了金逸、徐昭华、汪端等闺秀的文学创作。

中国台湾女学者华玮的《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一书,是明清妇女戏曲创作与批评的主要成果。

王力坚的《清代才媛与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从诗词、话、书简、戏曲几方面对清代妇女文学进行了研究;

他的《从&

名媛诗话&

看家庭对清代才媛的影响》(《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一文则探讨了清代知识女性的生成问题。

三、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术界对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视角新颖。

美国学者高彦颐从女性视角进行研究,一改认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才开始解放的传统史观,认为明末清初的知识女性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饱受压迫,他们反而是旧社会的积极构建者[19]。

美国耶鲁大学康正果先生的《风骚与艳情·

边缘文人的才女情结》(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一节,对清代女诗人贺双卿做了专论。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思著,定宜庄、颜宜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通过(1683-1839)对清代江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