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24733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学实习报告.docx

水利学实习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

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班级:

工管A102班

姓名:

杜志强

学号:

2010116058

指导老师:

尹红莲、徐光瑜、刘宇、周长勇、孙爱华。

实习时间:

2011年10月17日到21日

 

第一章实习目的

专业认识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加强本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自觉为水利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学生热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为现在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理论学习提供必要的实战经验,本次专业认识实习目的是:

1、通过实习了解蓄水枢纽、引水枢纽、闸,坝等水利工程和市政景观工程的基本组成及作用、规模、牢固建立水利工程的实际几何形状。

2、通过实习应了解实际工程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施工工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丰富和扩大大学生的专业质、知识领域。

3、熟悉重力坝、土石坝、水闸、橡胶坝、水泵泵站、涵洞、渡槽等主要水工建筑物的组成、结构,对水利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学生领会专业培养目标,树立热爱水利工作,献身于祖国水利事业的j决心和信心。

4、通过实例学习水利建筑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5、学习广大水利工作者的优秀思想品质,实力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祖国现代化做贡献的思想。

第二章实习工程概况

在10月17日我们和工管A101班一起坐车去了日照水库,在老师的带领下,边走边讲解。

从而,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水库始建于1958年10月、建成于1959年6月,是多年调节综合利用的大

(2)型水库[总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为大

(1)型、1-10为大

(2)型、1-0.1为中型、1000-100万为小

(1)型、100-10万为小

(1)型],主要功能为防洪、灌溉,并逐步发挥养殖、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是日照市区主要的防洪枢纽和水源地。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48平方公里;最高库水位46.51米,总库容3.1805亿立方米;兴利水位42.50米,兴利库容1.8232亿立方米。

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南北坝、南北放水洞、水电站,溢洪道四部分。

大坝轴线呈折线型。

主坝全长1116米,为粘土心墙砂壳坝。

副坝全长357米,西段285米为宽心墙砂壳坝,东段72米为黏土斜心墙砂壳坝。

[按照土料在坝身内的配置和防渗体的材料,分为均质坝、黏土心墙和斜墙坝、人工材料心墙和斜墙坝、多种土质坝、土石混合坝;土石坝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坝身、防渗体、排水设备和护坡。

主坝防渗形式为黏土心墙、斜心墙、混凝土防渗墙(0+280~0+960段),其中,0+000~0+280及0+960~1+116在斜心墙之上铺设防渗复合土工膜。

副坝坝体防渗形式为黏土斜墙(0+230~0+357段),坝基防渗形式为帷幕灌浆(0+050~0+150及0+200~0+357,共257米)。

主、副坝坝前为干砌块石护坡、坝后为草皮护坡。

主、副坝排水设备为棱体排水,起降低浸润线、防止坝坡冻胀、保护下游坝脚、支持坝身增加稳定的作用;另在坝后坡设有纵横向排水沟;主坝坝后设置11眼减压井与坝下排水沟为坝基排水,减少渗透压力、防止渗透破坏。

主、副坝设有大坝测压管40根(观测绕流、坝体浸润线和坝基渗水压力)和沉陷位移观测点24个(水平、沉陷观测)。

南放水洞位于主坝1+060处,内径1.6米,设计流量20.5立方米/秒;北放水洞位于副坝0+122处,内径3.0米,设计流量102立方米/秒。

水电站位于北放水洞出口处,总装机容量1500千瓦。

水库溢洪道为开敞式,七孔10×7.5米露顶式弧形钢闸门,闸底高程36.4米,校核最大泄量3760立方米/秒。

现状防洪标准达百年设计、五千年校核。

设计洪水位44.02米,校核洪水位46.51米。

百年一遇洪水的24小时降雨量为307毫米,24小时洪水总量为13663.5万立方米;72小时降雨量为351.4毫米,72小时洪水总量为15975.7万立方米;最大入库流量4200立方米/秒,最大泄洪流量2570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44.02米。

五千年一遇洪水的24小时降雨量为507.5毫米,24小时洪水总量为29788.4万立方米;72小时降雨量为572.2毫米,72小时洪水总量为33024.9万立方米;最大入库流量8610立方米/秒,最大泄洪流量3880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46.51米。

水库上游流域属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良好,形状为椭圆形,三庄河、沈疃河两条主要支流呈双支分布。

流域上游已建小

(一)型水库四座,小

(二)型水库26座,塘坝322座,控制流域面积56平方公里,总库容2429万立方米。

水库上游42.5-46.51米高程之间涉及3个乡镇19个自然村,影响人口1.43万人。

下游河道流经三个区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7个自然村,影响着6.06万人口、17万亩耕地和204国道、兖石铁路、日东、同三高速公路及部分大中型企业的防洪安全。

目前,日照水库灌区于1959年开工建设、196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几经扩建配套,已建成总干渠1条,长4.7公里,干渠4条,总长101.3公里,支渠28条,总长101.3公里,各类渠系建筑物1230座,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多年平均灌溉面积15.0万亩。

灌区范围内,有11处乡镇,330个行政村,28.6万人,耕地面积34.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地瓜等,是东港区、岚山区、开发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10月18日10点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微型都江堰,橡胶坝和三峡大坝。

在老师的讲解和与同学们的探讨下,我对中国的水利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

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

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

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3.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

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

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4.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现在来看一下三峡大坝。

1.基本概况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

下游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

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

三峡大坝采取分期蓄水。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从原来66米提高到88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响;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届时将有少数石刻将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目前正计划修筑堤坝围护,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

而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然不变。

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

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

工程总工期17年,分三个阶段施工:

第一阶段工程1994--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程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第三阶段工程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

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预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移民113.18万人。

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充分发挥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

三峡工程专用公路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始建于1994年,1996年10月正式通车,总投资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为准一级专用公路,单线全长28.64公里(其中桥梁、隧道占40%)。

公路上有桥梁34座,其中特大型桥梁4座,双线隧道5座,其中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单线长3610米,是当时我国最长的公路隧道之一。

专用公路是三峡工程的对外交通工程,也堪称中国公路桥梁、隧道的博物馆。

毛公山在乐天溪大桥检查站处可以看到江南高高入云的山顶起伏的轮廓线,好像一个人仰卧

3.环境污染

长江沿岸垃圾之多,触目惊心。

两岸到处都是垃圾堆放场,有的已有20多年历史。

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堆积如山,多数已被植物覆盖。

这种覆盖,又为以后清理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

据估计,生活垃圾有300多万吨,工业垃圾1500多万吨,被埋起来找不到的还不算在内。

虽然蓄水前已经对库区进行了垃圾清理,但是还有很多难清理的、隐埋的垃圾及废料,一旦库区开始蓄水,这个垃圾和废料将进入水中。

另外库区还有1500多个屠宰场,900多所医院卫生院,4万多座坟墓,30万平米的厕所都要进行防疫处理,清理难度之大,历史少见。

废弃的化工原料,工业排放的有毒物和重金属,其危害远远大于生活垃圾,主要表现在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一旦库区内开始蓄水,这些垃圾、废料就会进入水中,严重污染库区内的水质和影响下游地区的饮水安全。

本数据来源于XX地图,最终结果以XX地图数据为准。

10月19日我们去了青峰岭水库。

1.概况

青峰岭水库于1960年建成,位于日照市莒县城西北30km处,坝址在棋山、洛河二镇交界处的棋山镇东卢家岔河村控制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总库容4.10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6873亿立方米,兴利水位162.0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

(2)型水库。

水库下游保护着莒县、临沂、郯城等县城的工矿企业,82万亩农田和100多万人口,水库下游25公里处有潍徐公路,115公里处有兖石铁路,180公里处有陇海铁路。

自1960年建库以来,水库有效地拦蓄了上游来水,保障了沭河下游沿河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水库在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时可削减洪峰33%,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4万亩。

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放水洞、水电站五部分组成。

大坝全长1200米,坝顶宽7.2米,最大坝高30.9米,坝顶高程167.2米,坝顶防浪墙顶高程168.0米;放水洞主洞长177米,洞径3米,进口底高程140.8米;溢洪道建有9孔溢洪闸,总宽102米,净宽90米,闸底高程154.3米,闸门尺寸宽×高为10×8.3米,弧形钢闸门;副坝位于大坝西南马鞍形山口处,为浆砌石坝,长270米,顶宽0.6米,坝顶高程为163.8米,坝基埋深1米。

青峰岭水电站位于主坝南端,系坝后式引水电站,电站装机五台,总装机容量4100KW(1250KW机组3台、250KW机组1台、100KW机组1台)。

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1116万千瓦时,多年平均发电量360万千瓦时。

莒县青峰岭水库管理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下设八个职能科室:

办公室、灌区管理所、工程科、财务科、电站、物业管理科、渔业队、保卫科。

共有职工168人,其中在职111人、退休57人。

2.除险加固工程基本情况

除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工,批复投资1.508亿元,其主体工程投资9987.0万元,水库淹没处理及占地拆迁5093.0万元。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主坝工程:

上游坝脚压重、坝壳翻压、上游坝坡护砌;

(2)副坝工程;拆除原浆砌石坝重建;(3)溢洪道工程:

溢洪闸加固、新建消能设施、尾水渠开挖护砌;(4)放水洞工程:

引水渠及闸室加固、洞身裂缝处理及岩基灌浆;(5)机电设备及安装;(6)观测工程、水文设施及管理设施建设等;(7)库区移民安置及专业项目恢复补偿。

青峰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工期2.5年,工程共分三期完成。

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主坝加固、放水洞加固等;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副坝改建、溢洪道加固、管理设施建设、尾水渠开挖、防汛码头、机电设备安装和建设等;三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库区移民迁移、库区专业项目建设等工程。

第三章录像部分

 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尽快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

    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三、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四、2004年以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

说起“治水”,人们头脑中或许会蹦出两个名词来,一个是远古的“大禹”,一个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龙须沟”。

大禹治水因势利导,变堵为疏,令九流归海,民众安康;人民政府治理城市水系,化害为利,臭烘烘的龙须沟化身为鸟语花香的金鱼池小区。

中华民族历史久远与不太久远的治水举措,皆以民生为重。

这一点,在7月9日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继续得以体现:

“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投资1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群众和4万多所学校、1800万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央投资512.19亿元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314亿元对408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老井》,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几代人为寻找水源而奋斗的故事。

其拍摄地——山西省左权县偏僻一角的石玉交村,完全就是《老井》故事的现实版本,村民们历史上曾先后打井151眼,却眼眼都是干窟窿。

后来,得益于山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石玉交村村民在水利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采用地下机械辐射自流引水新技术,打出了清泉井,各家各户在新世纪之初喝上了自来水、安全水。

 

第四章实习的收获、体会建议

在实习的这些日子里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去,两周的实习生活马上就要成为美好的回忆。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

在这次实习环节中,我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水利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由于专业实习时间较少,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所获取的阅历更是很短缺。

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向从事水利工程的前辈学习,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总之,我会好好体会这次实习给我带来的成果,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中是极其有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