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1301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此金属为铜,若镁没有将硝酸铜中的铜置换完,则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错误;

D、镁与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铜、铁,滤渣质量增加。

由于加入混合物的质量为ag,且滤渣的质量为ag,那么X必须置换出铜或铜、铁,且相对原子质量比铜、铁要大(如锌),正确。

故选C。

2.某固体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与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蒸发82.2g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24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6%

B.20%

C.25%

D.40%

【详解】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得溶液蒸发82.2g水后得到的固体是硫酸镁,24g硫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硫酸根的质量=42g-4.8g-19.2g,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的质量=;

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82.2g–(100g-19.6g)=1.8g;

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反应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1.6g。

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

【答案】B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

B.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溶解度+100g)×

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

(12+100g)×

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

D.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100%,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

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

甲=丙,溶液升高到t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

乙>

甲>

丙,选B

4.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

A.60%B.47.3%C.40%D.33.6%

【分析】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

50g×

23%=11.5g。

通过钠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11.5g÷

=42g。

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为43.8g,则减少的质量为:

50g-43.8g=6.2g。

减少的6.2g是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社分解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则根据差量法有:

解得x=16.8g

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5.现有一包由3.2g铜、13g锌和2g碳组成的粉末,放到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固体为m种,溶液中溶质为n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m=2,则n=2或3B.若固体中金属的质量为48g,则m=4

C.当m=3时,溶液可能呈蓝色D.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可能超过56g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的活动性Zn>Cu>Ag,由3.2g铜、13g锌和2g碳组成的粉末,放到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Zn首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反应完成时,Cu再与硝酸银反应.碳与硝酸银不反应。

A、当m=2时,则得到的固体为银和碳,Cu和Zn全部反应,硝酸银溶液足量,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和硝酸锌;

硝酸银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锌和硝酸银,因此,n=2或3,故A正确;

B、当上述两个反应分别恰好进行完全时,设生成银的质量分别为x,y

x=43.2g

y=10.8g

当锌完全反应时,金属的质量为:

3.2g+43.2g=46.4g,铜完全反应时,金属的质量最大是:

43.2g+10.8g=54g,由于金属的质量是48g,46.4g<48g<54g.由此可知,锌完全反应,部分铜已参加反应,所以,固体物质有银、铜和碳三种,即m=3,故B不正确;

C、由上述计算分析可知,当m=3时,溶液可能呈蓝色,故C正确;

D、由上述计算分析可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可能超过54g+2g=56g,故D正确。

故选B。

6.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钡,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7.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

【答案】D

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银、硫酸钡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选项错误;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

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N2、CO2,选项错误;

D、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中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D。

8.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

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

故: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

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

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点睛: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

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

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9.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B.C.D.

【答案】A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

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

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

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

故选A。

【点睛】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