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837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

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

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

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

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

确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

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

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

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

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

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共7课时,具体包括:

油菜花开了(1课时),各种各样的花(1课时),花、果实和种子(1课时),豌豆夹里的豌豆(1课时)。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1课时),萌发的种子(1课时),动物的卵(1课时), 

    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

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课时),面包发霉了 (1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1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

各种各样的岩石(1课时),进一步观察岩石(1课时),岩石的组成(1课时),怎样观察描述矿物(1课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课时),岩石矿物和我们(1课时)。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专题一、电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简析

第一:

电和我们的生活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蕴涵着教材设计者深刻的思考。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们关注“电”这个事物的开始,也许他们在以前也关注电,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关注电。

本课主要有“调查家中的电器”、“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两项活动。

调查家中的电器,这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前,教师要强调注意安全,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调查用电器,并且要求及时地做记录。

上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记录、想法与大家分享。

认识家用电器所用的电是不一样的。

教材中一个孩子指着家中的电器调查记录说:

“我把他们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是为了指导学生认识,电器可以按用电性质进行分类:

使用交流电的、使用电池的、既可以使用干电池又可以使用交流电的。

必须指出,有些电器所用的电是有触电危险的,这些电是从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220V交流电。

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

而干电池的电压很低。

只有1.5V,因此是没有触电危险的。

在调查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电的重要性。

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培养学生先进行个体研究后小组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电的资料,课堂内引导交流讨论。

交流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根据收集的资料来确定。

讨论可以围绕两大类内容:

一是电的知识,让学生们思考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二是安全用电的知识,要让他们初步认识1.5V、220V、5500V、等电压的意义。

用一节1.5V的干电池点亮小灯泡,并不怎么亮,但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对人体来说,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的。

而生活中,一般都使用220V以上的电压,对人体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因此,一定要注意电器的使用,不能接触电器的带电部分。

教材中两则关于安全用电的资料的展现,是对学生安全用电的警告。

第二:

点亮我的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的。

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点亮小灯泡。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这是以前自然课与常识课中都没有的,意在后面的活动中体验电流是怎么流过小灯泡的。

也许学生们拿到电线、电池立刻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还没有去认识电路的真正意义。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认识。

在学生们尝试用这些材料组装简单电路时,每个学生都应动手试一试,让自己连接的小灯泡亮起来,可能有些学生没有成功,要鼓励他们再试。

小灯泡点亮了,学生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这时要他们说说是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发亮的。

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用实物图的方式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将有助于他们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教师可以请学生用手势比划电是怎么流的,也可以在科学文件夹上请学生用箭头表述。

也许描述电流流动方向的说法各不相同,这是完全正常也是应该的,因为电是怎么流的我们看不见,我们只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

教师应该允许各种猜测,把各种猜测罗列出来,再来比较一下:

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是哪一种猜测?

哪一条最接近科学家的猜测。

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教材的第二部分分别选择了四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供学生思考:

怎样连接才能使灯泡发光,怎样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建议让学生都尝试连一连并且把它们画在科学文件夹里。

画的时候应要求把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与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分开,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并说说哪种连接方式会使小灯泡发光?

哪种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为什么?

在电路连接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一种连接方式会使电池或电线发热,这可能是造成了短路。

要告诉他们,当电池的两端直接通过电线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不要以这种方式去连接,否则会损坏电池。

如果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这样电池还可以再用。

短路现象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短路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只有让他们从实践中去尝试、体验,他们才会理解。

在这里,要求学生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在这个课题的教学中试图让孩子经历让更多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提高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先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的构造。

意在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明白这些材料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来组装电路。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

小灯泡亮了以后,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用实物图画下来。

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画实物电路图比较费时间,这时可以引入一种简单的方法即简单电路图。

要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这样的教学设计便于学生下面课题的研究,也便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样组织这部分的教学,先提供给学生两个灯泡与一个电池以及导线,请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连接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虽然能亮起来的但是真的比较麻烦。

这时教师可以逐个出现灯座、电池盒。

这样的教学也是比较生动的。

在学生们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之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可以开始了。

点亮更多的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

教材要求提供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1个、电线4根等,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可以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打算研究的内容。

比如:

2个小灯泡怎样连接?

有几种办法?

在电路中只安装1个灯泡和2个灯泡,亮度是否相同?

如果2个灯泡之间拿掉一根电线,灯泡还会亮吗?

同时点亮3个小灯泡行不行?

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们互相合作来完成。

当新的电路连好时,要让他们把这些电路画在科学文件夹上,以便讨论、交流时使用。

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了解学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

活动全部结束后,应提醒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并放回原处,确保电路是不连接的。

交流汇报的过程相当重要,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电路连接方式,组里的一些设想、一些思考,使思维更加活跃。

第四:

电路出故障了

学生在接亮很多小灯泡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连接方法正确可是灯泡不亮的情况。

这就引出了“电路出故障”这个课题的研究。

怎么解释连接方法正确灯泡却不亮这个现象?

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释。

第一层面的解释是电路断路了;第二层面的解释是电路中哪个材料有可能坏了。

不同层面的解释是学生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解释。

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教师可以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有结构的材料。

)让孩子们推测,整理出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研究小灯泡怎么不亮了,需要让学生制定一个研究计划、查找原因、进行猜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并做记录。

孩子们检查灯泡不亮的原因会有多种方法,比如材料替换法等。

这一课孩子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电路检测器做好以后,怎样用它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呢?

可以先让孩子们思考一下,然后分小组讨论检测步骤,制定检测方案,再来试一试。

在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后,还应该让孩子们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

值得提醒的是,有了电路检测器,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

我们的电路检测器能检验家里的电灯泡吗?

我们这个检测器能不能检验装在墙壁上的接线板?

第五: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知道。

在这一课里,孩子们将会发现导体是电流容易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科学概念。

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怎么检测呢?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就给孩子们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们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橡皮——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制作检测计划的过程。

教学中提供检测的这25种物体,应该是在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