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6697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docx

田保华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

田保华在2014年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4-09-30

同志们:

  在前半时的会议中,孙红保副主任总结了上一学年我市基础教育在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结合大量数据,对各学段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状况、高考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问卷访谈的基础上做了归因分析;对全市学校普遍采用的学案教学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梳理了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明确了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策略和路径。

二七区教体局、郑州7中、郑州101中学分别从校本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整合、评价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还呈现了郑州外国语中学、郑州回民中学、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在作业建设和指向改进的学业评价方面的校本探索,相信这些经验会对各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会儿,毛局长还要做重要讲话。

下面,我就下一阶段全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成绩是第一成绩

  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说过,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体育成绩是第一成绩,第一成绩第一重要。

他认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身体和心理是最重要的。

身心素质是首要的物质前提,学生正处在身心迅猛发展时期,必须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身心素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要是学生身体坏了,心理扭曲了,考100分都没用。

因此,在他的学校里连续20多年推广校园足球,并且亲自上场参加比赛。

  钱伟长从一个身高不达标的学生成为远东奥运会运动员,乃至在科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钟情体育一辈子”,有一种“敢于胜利”的特质。

体育尤其成为他七八十年无往不胜的支撑力量。

他说,如果学校还要培养国家栋梁的话,就要重视体育。

体育绝非点缀,而是国家大事。

他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还亲自为校园足球运动队建设撰写竞赛章程。

  张伯苓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

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

他曾言:

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他创办的南开学校里,体育真正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

他在南开学校推行的“强迫体育”包括体育训练、卫生习惯、严禁陋习三个方面,“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除了下大雨,天天练球、比赛,无处逃避”。

许多南开学子对“强迫体育”都有过美好的回忆。

他还是中国奥运会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我认为,全市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应该牢记“体育成绩是第一成绩,第一成绩第一重要”、“如果学校还要培养国家栋梁的话,就要重视体育。

体育绝非点缀,而是国家大事”、“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这几句话,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仅就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而言,应该根据“全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会”的部署安排,切实抓好“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推广。

  何谓运动处方?

即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及心血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条件,用处方的形式确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明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

  运动处方强调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淡化竞技体育教育,融合体育技术、健身锻炼、健康教育为一体,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人体——运动——人体”。

  为什么要推进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

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既是国际国内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重要研究成果,又是道德课堂理念在体育教学领域有效应用与实践。

道德课堂的核心是“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

道德课堂主张:

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尊重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才是尊重和遵循规律的,才能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健康的目的。

道德课堂建设,我们只给理念,不给模式。

我们要求不同学校根据校情、师情、生情,打造适合本校实际的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我们要求不同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实践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全市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进一步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在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总结生成的一种符合规律、遵循规律的体育课堂教学范式。

  因此,各个学校的校长要和体育教师一起,认真研究《郑州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内容,吃透运动处方的内涵,把握运动处方的“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监控及调整、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研究运动处方的教学方法,确保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推进。

 

  二、课程整合是第一要务

  课程整合是国家课程校本(生本)化实施的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第一要务。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初中、小学必须要开设的课程,是有相对统一的学材的课程。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与另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国家课程的把握。

虽然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制定的,但是具体到学校里,还得从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课程加以重新编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处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学生的起点,据此决定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

有详有略,有取有舍,有加有减。

针对国家课程来说,对教学中空白点、关键点和难点的分析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课程是中考、高考的必考课程,如果不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校本化、生本化)开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肯定是困难的。

  何谓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即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科内部知识顺序的调整及内容的删减,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对学科间的知识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进行校本化的调适。

这样能使教学不再唯学材论,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有水平、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学材,对其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使学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

从客观上讲,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元素——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文化知识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技术、艺术、道德、人文也是彼此交融的。

课程的整合性实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因为各个学科内容本来就是以交叉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整合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研究者发现,碎化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零散、重复的教学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学习的乐趣。

合理有效的课程整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成就感,使师生直面日益无法归纳与传统分科架构的社会问题,更巧妙地安排学习设计,节约时间。

与此同时,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从“教书匠”变成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课程研究者”,还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促进教师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体的成长。

在学校形成教师团结协作的氛围,有利于老师们更好地的服务学生,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通过长期跨学科的协作与学习,能帮助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整合的现实原因,主要是课程目标的重合。

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三门课程中都涉及有关于人与自然的目标。

地方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其课程目标也与上述三门课程的目标存在广泛的相容性。

在实践上,可以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为主体,将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排知识内容和设计学习方式,克服因某个学科中知识点过少而采用简单识记方式学习的倾向,可以抽出专门时间系统组织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形成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模块”实施教学。

整合后的课程称为主题课程,属于综合课程范畴。

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整合后形成的“主题”教学内容,在学校内或学校间可以交流、分享。

  整合,其实就是调整后重新组合。

课程整合,首先是学科内的整合。

其次才是学科间的整合、学科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问题)的整合。

学科内的整合,一定是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为主线进行整合。

整合的成果,一定是要生成一个学科课程纲要。

学科课程纲要中,一定是体现知识点、能力点、价值观点的。

作业的规划设计,一定是根据知识点、能力点、价值观点进行的。

  课程整合初期,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大,教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但我们必须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整合是教学常规。

既然是常规,就得遵守。

课程整合是教学之道。

既然是教学之道,就得遵道。

课程整合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整合本身对教师既是专业成长的机会,又是专业成长的标志,更是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必经之路。

  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整合。

有完整体系的章节只需按照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学习即可,不能盲目为整合而整合。

同时,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避免打破每个学科自身的结构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导致缺乏系统的技能和概念顺序,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本素养;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课程整合低效而造成教学时间浪费。

  在整合的过程中,学校校长要做好课程整合的统筹规划,绘制包涵各个学科的知识思维图,寻找其中重合或有联系的地方。

首先是对课程整合涉及到的所有课程进行统筹,确保课程目标不降低、无缺失,包括整合后的课程由谁来上,什么时候上,占用哪些课时,未整合的部分如何处理等;其次是对未参与整合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统筹,其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的整合实施。

学校可成立“课程发展工作小组”,并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整合方面的培训。

整合的工作也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每个教师自身具有综合的知识以及驾驭这些知识的能力。

  三、作业建设是关键环节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作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

由于社会和家长无法每天走进学校和课堂去了解学校教育的全貌和过程,所以,作业就成为社会、家长直接接触和了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和家长通过作业的质量来反观学校的教育价值导向和教育质量。

  作业的价值不可小觑。

作业往往会成为学生喜不喜欢一门学科、是否喜欢一位教师的重要依据。

作为课程教学和评价、学校和家庭的衔接点,作业能否有效设计和实施,从某种角度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甚至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业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焦点之一,作业是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如果说课程改革推进十几年,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的话,我们的作业改革依然步履缓慢。

尽管这些年我们在作业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作业仍然是教育研究领域待开垦的“荒原”,作业设计与实施中“问题比经验多”仍然是一种无奈的现状。

只有极少数学校关注到作业的整体设计问题,极少数学校能够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

教师花费在作业设计和统计分析上的时间最少。

绝大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认可作业对学生的作用,但是多数仅仅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为“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最不认同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作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明显不足: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作业目标意识明显缺乏,缺乏针对性;作业难度虽然整体不高,但低水平的机械重复类作业比例过高,弱化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作业类型极其单一,基本以书面作业为主,有少部分口头作业,合作型、实践型、开放型作业匮乏,无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辅资料泛滥并且题目质量低下,作业批改方式欠佳并且缺乏理性的作业统计分析,学校的作业管理也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业设计与实施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我们真的不能一再低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转变作业观念,优化对作业功能的认识。

虽然说观念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观念是万万不能的。

有了观念不一定能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没有观念就会迷失方向。

就目前而言,对作业功能的认识需要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要强化作业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作业兴趣对于提高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是要适当弱化作业对于增强学生对学科重视程度的功能,不能强化作业越多越有助于学习的观点,不能把作业作为争夺学生业余时间的主战场。

  其次,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作业问题,系统化的解决作业问题。

作业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问题。

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学材的编排,合理、合规律地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时,设计对应作业。

要倡导单元作业设计,在单元整体上考虑作业目标的分配、作业题目的分配以及作业类型的分配。

一是要依据标准,参考学材,合理将单元作业目标分解至各个课时,体现作业目标的递进性;二是分配各课时的作业题量,要注意避免新授课题目与复习课题目的简单重复,更要避免新授课之间的重复训练;三是考虑作业类型问题,对于合作型、实践型的作业,需要在单元整体上设计,注重实效性,避免为体现新观念而过度增加此类题目。

  第三,要关注教师作业专业能力发展,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

学生作业量大、作业时间长、作业效果不佳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缺乏设计作业的能力,甚至缺乏判断和选择作业的能力,从而导致作业品质不高,作业实施效果不佳。

提高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应该成为今后作业建设的重点。

包括如何从作业目标,到作业内容选择,到作业难度确定、作业整体结构反思等。

教师作业能力的发展,既需要学校能够系统规划,持续深入地给与教师相关的专业培训,也需要查阅有用的资料,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研讨,不断反思提升。

  总之,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业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但又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

作业的研究需要置于学科课程整体改革的背景之下,把作业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作业和评价的系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这么多年以来,面对作业痼疾,各级部门颁布严格的规定,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严肃的处理,比如统一采用行政命令减少作业时间,比如坚决制止教辅材料的购买,等等,但是所有的政策似乎都收效甚微,学生的作业负担依然是“涛声依旧”。

究其原因,在于措施的针对性与操作性欠缺,往往没有综合考虑各类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系统的研究为基础。

纵观国内有关作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还遗憾地发现,国内鲜有与作业有关的完整、系统、深入且具有说服力的作业研究,这些研究结论或者宏大,或者仅仅琐碎到某个具体的操作技巧,或者仅仅是揭露问题缺少对策,或者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等,不一而足。

种种客观的原因,加上我们自身的主观原因,导致作业成为我们实践时间最多、却是研究最少的内容之一。

我们似乎总是离作业的现场很近,但却离作业的本质很远。

  我们必须加强对作业的研究。

郑州市、各县(区)教研室、教科所,各个学校要把对作业的研究作为道德课堂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生成一个成系统的阶段性成果。

在大家都还没有取得突破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所突破,我们就是专业引领者。

我很希望、也很渴望郑州市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师成为全国同仁的引领者。

  四、评价改革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走过了仅仅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阶段之后,我们必须对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教育人本价值作深度审视和实践突破。

内涵发展“深水区”的攻坚难题之一就是评价改革。

过去以普及率、入学率、毕业率、达标率这样一些相对比较粗放的指标来衡量教育水平的教育评价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原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瓶颈。

分数指标至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简单,缺乏对学生的真实写照;结果功能单一,难以实现教学的过程改进。

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的、唯一的目的,把对学生的施压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造成教育价值观的偏移。

这三大弊端必须根除。

  今天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

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其核心就在于改变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教育教学产生结构性的变革。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教育的本原,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

现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的焦点,并非改还是不改,而在于朝什么方向改和怎么改。

开展什么样的评价、怎么实施评价、如何对待评价结果,都是评价改革的关键。

教育质量检测是国际通行做法,世界各国将其作为促进本国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学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手段。

  我们这几年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的义务教育“健康体检”和高中“增值评价”,以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指数、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指数作为综合指标,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追求,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行为、身心健康、学习动力、学业负担等,改变了长期以来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单一指标的现象。

采用现代评价技术和方法,从系统论的视角对学校教育进行全程性的描述和测量;评价功能主要是诊断与改进;是一种从教育投入到产出两个方面对教育质量进行描述与评价的综合评价,是一种体现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总体趋势的现代教育质量评价。

  郑州市评价改革的总体架构是:

逐步建立政府层面(市、县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保障体系。

我们首先开展“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与改进提升”项目实验研究,建立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技术基础、监测工具,构建郑州市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健康指标)。

其次,再横向延伸,在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和对学校的评价,并结合高中“增值评价”项目的研究成果,推向普通高中,逐步形成郑州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纵向深入,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宏观的评价结果只能呈现整体的状况和趋势,不足以直接解决一所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环节的问题。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并依据反馈用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

  评价改革是以校为本的。

目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校本化”问题。

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校本化”,制定合适的方案,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

一是指标的选择。

“健康指标”内容丰富,校本化实施中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办学水平、办学现状,不同的学情、师情,有针对性的选择研究指标。

二是数据的获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负担、压力、兴趣、态度、观念等状态,通过基于过程的真实性评价才是有效获得真实数据的途径之一。

因此,学校应该开辟和利用有效途径获得学生的真实数据。

三是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评价的主要功能,不是证明、排队,而在于正确引导、合理分析、科学改进,让管理、教研、教学架构到科学的评价信息上来,解决学业成就背后的关键问题。

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校本化”,当下最急需的是校长、教师要学会研究、分析、使用“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与改进提升”项目的“学校报告”。

当然,市县教研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如何研究、分析、使用各自的报告,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评价改革,是对专业领导教育发展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提升专业领导力的一次契机。

教育质量评价是国际性难题。

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通过评价改革的推进,我们要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形成“综合评价→问题认定→原因分析→教育决策→行动落实”的良性管理机制;推动教科研方式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培训、督导等相关领域的协同改革,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回归教育的本真。

  体育成绩是第一成绩,第一成绩第一重要,这是教育常识。

课程整合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课程建设的第一要务,又是教育常识。

加强作业建设,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教学效率,也是教育常识。

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改革评价内容与方法,解决学业成绩背后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康快乐成长,更是教育常识。

既然是教育常识,我们就应该敬畏教育常识,尊重教育常识。

只有敬畏、尊重教育常识,才能回归教育本真、教育本原。

只有常识、常规,才是“原汁原味儿”的。

只有回归教育本真、本原,才会有“教育的味道”。

让我们为回归教育本真、教育本原、回归“教育味道”而一起努力。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