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5768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课内文言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公欣然曰:

3、陈太丘与友期行:

4、去后乃至:

5、下车引之:

6、尊君在不:

7、元方入门,不顾:

8、相委而去:

二、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中不至

三、下列加点字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B.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C.撒盐空中差可拟D.即公大兄无奕女

四、翻译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五、元方是从哪两个方面去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二)《论语十二章》专题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三,古义:

,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

从,古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五、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六、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6分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兑命》()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3分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四)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古义: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⑴天雨墙坏():

⑵而邻人之父亦云():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译文: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答: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此书为西汉淮南王编著。

成语“”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⑷此独以跛之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

参考答案:

(一)一、1、比不上。

2、高兴地。

3、相约同行。

4、才。

5、拉。

6通“否”。

7、回头看。

8、丢下、舍去。

二、B.

三、D。

四、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二)(《论语十二章》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