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0990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随着“依法治国”的方略先后被第八届全国人大(1996年3月)和党的十五大(1997年9月)认可和确定,1998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依法治税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全新的第二阶段。

从“以法治税”和“依法治税”无区别地混同使用到正式确定真正含义上的“依法治税”,这一字之差,其意义如同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法制”到“法治”的一字变化一样意义深刻、重大,反映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律工具主义到法律价值理性的根本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在税收和税法领域中的深入体现。

  依法治税理论的探讨是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中兴起的。

学者的研究大多只是限于对税法基本理论,尤其是有关税法的职能和作用的理论的简单重复叙述,没有能够在深层次上展开新的理论探索。

但也有学者从税法基本原则的层面对税收法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们认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法治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与“罪刑法定主义的法理是一致的”(注:

参见刘剑文主编:

《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张守文:

《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第18卷第6期,第57、60页;

饶方:

《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法研究》1997年第1期,第17页。

);

并进一步指出,税收法定主义“还是现代法治主义的发端和源泉之一,对法治主义的确立‘起到了先导和核心的作用’(注:

〔日〕金子宏:

《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原注。

)”(注:

《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第17页;

参见张守文:

《论税收法定主义》,第58页。

)。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从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公共需要论和交换学说出发,分析了长期支配我国“依法治税”思想的理论根源-国家分配论的不足和传统的“法治”、实则仍是“人治”的观念对“依法治税”思想的必然负面影响;

主张用社会契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即公民权利义务对等的思想来弥补国家分配论之不足(注:

参见宋德安、邢西唯:

《论“依法治税”-从契约论角度看国家分配论之不足》,《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第62-66页。

这一深入的理论研究,触及了依法治税理论的思想根源,在某种意义上,为依法治税理论作了正本清原的工作,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2.依法治税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

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丰富的内涵:

  

(1)表明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税二者间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之一。

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

  

(2)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

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在内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

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法制”非“法治”一样,“税收法制”也不同于“税收法治”。

  (3)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

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

  (4)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

  (5)表明了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

  

(二)税法基本原则理论  刘隆亨先生在其《中国税法概论》一书中最早提出“税法制度建立的六大基本原则”(注:

参见刘隆亨:

《中国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3-75页。

1989年,有学者对西方税法的四大基本原则,即税收法定主义、税收公平主义、实质征税原则和促进国家政策实施的原则进行了介绍(注:

参见谢怀拭:

《西方国家税法中的几个基本原则》,载《以法治税简论》,第150-157页。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有学者开始借鉴和参考西方税法基本原则理论来研究、确立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

到目前为止,仅从数量上看,我国学者对税法基本原则的概括就有三原则说、四原则说、五原则说和六原则说等四种;

且在同一数量原则说中,不同的学者对各原则的表述、概括又不尽相同。

从表述的形式上看,又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沿用我国传统的一贯表述,如“兼顾需要与可能”、“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等;

二是直接借用西方税法基本原则的表述。

  综观我国税法基本原则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其中不少问题:

1.把税法或税收的某些职能或作用当作税法的基本原则,如“强化宏观调控的原则”(注:

以下各原则均引自各税法学教材,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确保财政收入的原则”等;

2.把涉外税法的基本原则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有以偏概全之嫌,如“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对外开放原则”等;

3.混淆了“税法原则”、“税收立法原则”(注:

此处“立法”指其动态上的意义,即法律的制定。

)和“税法制度建立的原则”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税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的全过程,有些原则,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税制简化原则”等只适用于其某一或某几个环节,而不是全过程,不适宜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

4.在历史局限性影响下,将税法的阶段性要求当作税法的基本原则,有些甚至违反了税法的基本公平价值的精神,如“区别对待”等。

  有学者对西方税法的四大基本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社会政策原则和税收效率原则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较紧密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在我国应当如何批判性地对其加以借鉴和运用、乃至贯彻(注:

参见刘剑文:

《西方税法基本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法学评论》1996年第3期,第20-24页。

笔者比较赞同这一做法,即在表述形式和基本精神方面直接借用西方税法四大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赋予其新的内容,使其能够切实符合我国实际。

因为对借用西方税法基本原则和沿用我国关于税法基本原则的传统表述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二者的基本精神其实是一致的,但前者的表述语言简单、明了、直观,概括性强,涵盖面广,彼此间没有重复。

事实上,后者中的许多原则可以相应归入前者的各原则中,如“兼顾需要与可能”、“公平税负、合理负担”、”普遍纳税”等体现的是“税收公平原则”:

“贯彻党的经济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等可包含于“社会政策原则”中:

“税制简化”、“征税简便”、“简便易行”、“征纳方便”等说明了“税收效率原则”。

第二,西方税法四大基本原则从内容上看也较全面、完整。

如传统原则理论中就很少看到体现“税收法定原则”的表述;

再如传统原则理论一般只论及税收的行政效率问题,而没有涉及更重要的税收的经济效率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批判地借用西方税法基本原则理论来统一我国传统原则理论比较混乱、不规范的局面,以便更好地指导税收法制建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专文论述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指出,税收法定主义“是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从而将税收法定主义提到“具有宪法原则的位阶”的重要地位(注:

《论税收法定主义》,第57、58-59页。

这些学者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别从宪法和立法的角度阐述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完善问题(注:

《论税收法定主义》;

《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这一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在我国税法基本原则体系中确立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原则地位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税收法律关系研究  我国学者对税收法律关系的研究在整体趋同的情况下又有细节上的不同,特别是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大大区别于以往的观点,值得注意。

  首先,在税收法律关系概念的具体表述上,学者们各有不同,但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要素又是大致相同的(注:

多数学者意见大致相同的,不再一一表明出处;

只对持少数意见或独特见解者,标明出处。

):

(1)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或符合税法规范的。

(2)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过程中)发生的,或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

前者将主体限定为“国家和纳税人”,将关系发生范围限制在“征纳税过程中”有失全面,后者的表述更具概括性,更全面。

(3)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或以征纳关系为内容的。

(2)同理,前者更合理。

(4)社会关系。

据此,可以将税收法律关系的一般概念表述为:

税收法律关系是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另外,大部分学者都能正确区分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收关系,更有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注:

《财政税收法》,第174-175页。

)  其次,在税收法律关系特征的总结上,主要有如下四点:

(1)税收法律关系中固有一方主体是国家或国家及其征税机关。

(2)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关系。

所谓支配权主要是就国有企业作为纳税人时而言的。

以所得税为例,国有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和征税机关就此征收的税款,都属于国家所有,税款从国有企业向征税机关转移不过是同一所有人下支配权的转移;

财产所有权则是针对非国有企业的其他纳税人的。

(3)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单方面的权利或义务关系:

即对征税主体来说,享有单方面的征税权利,对纳税主体来说,负有单方面的纳税义务。

-这也是为什么征税主体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纳税主体通常又称为“义务主体”的原因之一(注:

有学者对“纳税义务人”称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认为“恰恰是这样一个称谓或概念,使得整个税收法制难脱不幸的境地”。

参见涂龙力等主编:

《税收基本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135页。

但后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税收法律关系中双方主体应互享权利和互担义务,只是二者享有的权利的性质不同,而义务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又不对等:

对征税主体而言,其在制定税收法规和进行税收监督过程中,彼此间产生的税收法律关系,其权利、义务合二为一,并以“职权”或责任的形式出现;

至于纳税主体,则主要是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而享有一定的权利(注:

参见张永福、孙静:

《纳税人的权利》,《法学杂志》1997年第1期,第31-32页;

刘剑文主编:

《财政税收法》,第178页。

还有学者专文论述了“纳税人的退还请求权”,对其产生基础、具体实现及出口退税领域的退还请求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注:

参见首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