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8507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吸痰时先吸气管,然后再吸口腔及鼻腔的分泌物,操作前后洗手/手消毒。

2.气管导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牢固,避免导管上下滑动,损伤气管黏膜。

导管气囊充气适当,气囊充气与放气操作正确,放气前充分吸净气管内的分泌物,以避免咽喉部的分泌物在气囊放气后进入气道造成感染加重。

调节好导管气囊的最小封闭容积,一般不要反复充放气。

气管切开口周围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防止污染。

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度。

3.气管的湿化、雾化、冲洗:

使用呼吸机时必须对气道进行有效的湿化,雾化。

气道干燥,痰液过稠不易吸出时,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停留5min后再行吸痰,可间断反复多次冲洗,一次冲洗时间不能过长。

雾化吸入药物时严格操作规范,雾化后及时拍背吸痰,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预防和减少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二、加强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

1.加强口腔护理:

经口插管患者每日口腔护理,防止口咽部细菌下行感染,注意观察有无口腔真菌菌感染、黏膜溃疡等。

气管切开患者换药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每2h翻身,指导患者正确咳痰/翻身拍背,通过拍背叩击震荡气管内的分泌物,使附着于肺泡及支气管的痰液松动,并及时吸出。

2.选择适当的营养方式: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血糖水平,增进和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几率。

营养的补充,采用消化道和静脉相结合的途径。

对于留置胃管的病人,每次喂食前检查鼻胃管的位置,通过回抽胃内容物确定胃残余量,避免增加反流和误吸的危险。

肠外营养时静脉输入氨基酸应与葡萄糖、脂肪乳同时输入,以足够的热量保证氨基酸充分发挥合成蛋白质的作用。

3、呼吸机相关装置的护理:

每周更换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凡是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均消毒,呼吸机定期进行消毒,停止使用后做好终末处理。

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及集液瓶置于管道的最低位置并及时倾倒冷凝水。

湿化瓶湿化液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终末及时清洗消毒,一次性湿化瓶每周更换。

雾化器内的液体每日更换,终末及时清洗消毒或高压灭菌。

分离管道,变换患者体位及处理冷凝水时注意勿使冷凝水倒流引起误吸。

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

4.加强监管:

科室每周至少自查一次,发现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时报告感染病例;

感染控制办公室定期督导科室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莒南县人民医院留置尿管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尽量考虑使用其他代替方式,如尿失禁患者重视心理疏导,耐心练习其排尿;

男性患者可用包绕阴茎的外收集器,女性患者用非凡接尿器或尿布垫;

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注重练习自主排尿功能,采用个体化放尿方法,根据患者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2.选择型号、材料适中的气囊导尿管

初次留置导尿管者,不宜选择过粗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以减少对尿道的刺激;

三腔两囊导尿管一腔为气囊管,即可固定尿管,又不易滑脱,其余二腔,一腔接冲洗装置,另一腔与集尿管相连接,这样形成密闭式膀胱引流冲洗系统,减少了污染的机会。

3.熟练把握导尿技术,预防机械性尿路损伤

插管时、拔尿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准确了解男女病人的解剖特点,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污染机会。

插管插入之前,先检查气囊质量,以免在正常充盈范围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气囊破裂致膀胱黏膜损伤;

插管过程中用力均匀、适中,避免操作粗暴及导尿管移动摩擦,以致损伤尿道黏膜。

对于精神异常、谵妄病人,留置气囊导尿管,要做好病人行为的监管,避免病人不适或无意强行拉脱导尿管而造成尿道黏膜损伤。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重视医护人员双手的清洁、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无菌区域,不慎污染即时更换,切忌拔出的导尿管重新插入;

导尿前首先清洗病人会阴部,大小便失禁者,反复冲洗以减少微生物的数量;

在引流过程中发生脱落及渗尿应采取无菌操作进行处置,并更换已脱尿管袋,保持床单元清洁。

留置尿管后的护理

保持引流系统通畅完整及时清空尿袋,做好卫生宣教,禁饮浓茶和咖啡。

每日饮水1500~3000ml以上,或定时主动饮水,每小时尿量50ml,以便有足够的尿液保持自然冲洗尿道系统;

留置导尿期间注意不使引流袋高于膀胱水平,勿受挤压,定时放尿、防止尿液返流;

按医嘱要求规范应用抗生素;

定时清洁会阴部,尿道外口和近尿道外口段导的导尿管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2遍,以去除分泌物,杀灭局部细菌;

保持引流管通畅,间隔开放。

集尿袋的尿液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疑似导尿管堵塞立即更换导管,导尿管脱落或密闭系统被破坏时立即更换导管,更换导尿管及集尿袋符合要求,注明导尿和更换时间。

加强监管

科室每周至少自查一次,发现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时上报感染病例,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手术部位皮肤准备规范,术前用肥皂沐浴洗澡,积极治疗感染病灶,改善患者自身状态。

2.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一2小时执行。

3.参加手术的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所用手术衣、帽、口罩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处理,并按照手术前要求认真洗手及手消毒。

4.提高医疗技术,仔细操作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适当处理组织,减少出血及血肿形成,消除死腔。

5.放置引流时,采用封闭式引流,置于主要切口旁。

6.尽量减少手术人员,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走动和谈话。

7.手术器械及其他器械灭菌符合要求。

8.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换药前后要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9.手术病人做好卫生宣教,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环境清洁,病房每日至少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有感染体征时及时更换敷料。

10.任何可疑伤口换下的敷料都做细菌培养及涂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1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血糖水平。

12.科室每周至少自查一次(有分析),发现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时报告感染病例。

13.感染控制办公室定期督导科室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巾);

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加强监管

1.科室每周至少自查一次(有分析),发现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时报告感染病例。

2.感染控制办公室定期督导科室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

染。

2.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换药。

3.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

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4.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

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

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6.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7.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8.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

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10.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11.严格环境消毒。

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后的环境,应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12.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中焚烧。

13.加强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