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7499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第29讲种群与群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死亡率:

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地位及作用:

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①年龄结构:

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

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③年龄金字塔

④研究意义:

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比率:

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

①种群密度:

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总个体数N=(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种群的分布型(加试)

(1)概念: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

包括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集群分布(如橡树种子)、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

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

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集群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集群分布。

4.种群的存活曲线(加试)

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

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3)曲线标识:

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5.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比较项目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条件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

增长特点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有无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类型

“J”形曲线

“S”形曲线

(2)环境容纳量(K值):

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6.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加试)

(1)种群的数量波动

①含义: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②原因

③类型

注: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

(2)种群数量的调节

①调节类型: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如气候、食物等)和内源性因素,后者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②外源性调节因素:

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③内源性调节因素:

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可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被称作内分泌调节。

思考诊断

1.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图,请思考:

(1)种群发展至c时期时,其密度增长速率为多少?

提示 种群发展至c时期时已达饱和期,出生率=死亡率,其密度增长速率为0。

(2)若为某渔业资源,则捕捞时机及捕后种群剩余量分别为图示哪一点?

提示 渔业资源最佳捕捞时间为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捕后剩余量应维持在b点处。

(3)若为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状况,则防治害虫最好应从哪一点开始?

提示 若为害虫防治,则最好从图示a点时即采取防治措施,严防种群数量达到K/2处。

3.如图是某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思考:

(1)分析图示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别是第几年?

提示 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8年,最少的年份是第20~30年。

(2)在哪一区段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提示 种群在前5年,λ>

1且为恒定值,则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3)在5~8年内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对吗?

提示 在5~8年内,由于λ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4)与第15年相比,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有所上升,还是有所下降?

提示 与第15年相比,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而不是上升(因为15~20年期间λ一直小于1)。

4.请确认下图三种存活曲线并将以下内容连线(加试)

类型     对应曲线   举例

①凹形  aⅠ.鸟类

②对角线形  bⅡ.灵长类动物(如人)

③凸形  cⅢ.两栖动物

提示 ①—c—Ⅲ ②—b—Ⅰ ③—a—Ⅱ

1.“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的比较

项目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他生物制约

K值有无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

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适用范围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自然种群

联系

2.有关K值的分析

(1)K值的示意图

在环境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3)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这个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到达K/2值处。

(4)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题型一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答案 B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比率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比率。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项错误;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C项正确;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率,D项正确。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由图示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到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项正确;

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导致衰老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

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比率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发生改变,D项错误。

易错警示

有关“种群”的两个易误点

(1)误认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误认为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都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

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比率只能影响出生率,不能影响死亡率。

题型二 标志重捕法

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

(只)

标记数

雌性个

体数(只)

雄性个

初捕

50

28

22

重捕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

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包括(  )

A.捕鱼时,在经常饲喂的地方以保证捕到较多的鱼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

答案 A

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记对象的正常活动,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

特别提醒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例如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