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7344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8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玻璃纤维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近几年玻纤热塑性增强材料发展迅猛,玻纤增强建材、短纤维及长纤维直接增强材料等新型产品成为玻纤行业发展的新亮点,玻纤应用已从建筑建材、电子电器、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航天航空、风力发电、过滤除尘、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目前,我国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业主要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进行管理。

政府主管部门原为国家发改委,现为工信部;

行业协会主要是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和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的主要职责为:

建立行业信息资料库,提供国内外经济技术情报和市场信息;

制定行规、公约和行业道德规范,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和行业声誉、协调行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有关争议和问题;

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行业规划、经济技术政策和标准、经济立法等方面的建议;

总结会员单位的先进经验、组织协作交流等。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的主要职责为:

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的建议;

协调行业内的经济活动、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行业经济指标统计和调查研究工作,以及质量监督和评价工作;

推动整个复合材料市场及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发展。

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包括:

1、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

2、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

3、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公告第3号);

4、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2007年公告第6号);

5、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于2008年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国科发火[2008]172号);

6、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编制的《玻璃纤维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二、行业发展概况

1、玻纤产业现状

(1)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应用领域广泛

全球玻纤产能与需求相互推动,需求推动产能扩张,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又促进新的需求。

据统计,全球玻纤2001-2007年供应复合增长率7%,中国2001-2007年供应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

目前,世界玻纤产业已形成从玻纤、玻纤制品到玻纤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其上游产业涉及采掘、化工、能源,下游产业涉及建筑建材、电子电器、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传统工业领域及航天航空、风力发电、过滤除尘、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

在玻纤产业链中,玻纤制品和玻纤复合材料处于后端。

玻纤制品由玻纤进行初级加工制成,主要包括各种玻纤织物(具体品种有方格布、网格布、电子布等)及玻纤无纺制品(主要为玻纤毡,具体品种系列有短切毡、湿法薄毡、连续毡、缝编毡、针刺毡等)。

玻纤复合材料由玻纤制品进行深加工制成,主要包括CCL(覆铜板)、绝缘材料、浸渍涂层制品、FRSP(热固性增强塑料制品)、FRTP(热塑性增强塑料制品)、增强建材(包括增强菱镁、水泥、石膏、硅酸钙等)及其他复合板材/片材(如公司创新产品玻纤复合隔板),其中浸渍涂层制品、增强建材、FRTP等复合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现。

玻纤行业产业链图示如下:

在玻纤产业链当中,满足特殊用途的高性能玻纤纱、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仅为少数几家玻纤企业所掌握,具备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较强的抗经济周期性。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高端产品表现出色,粗纱、中低端短切毡、玻纤织物等普通产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中均快速下跌,高端产品价格却始终坚挺。

(2)需求持续增长,发展前景良好

由于玻纤复合材料极强的替代性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2009年12月,美国权威市场调研机构RESEARCHANDMARKETS发布了《全球玻璃纤维市场2010-2015年:

供应、需求和机会分析报告》(“GlobalGlassFiberMarket2010-2015:

Supply,DemandandOpportunityAnalysis”)。

该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价值将突破84亿美元;

预计在未来几年,玻纤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玻纤复合材料市场消费总量在未来几年将保持强劲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3%。

(3)中国玻纤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我国玻纤工业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学习原苏联的坩埚拉丝工艺生产玻纤,生产技术条件较为落后,玻纤产量低;

上世纪90年代,通过对国外先进池窑拉丝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我国玻纤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企业规模、产品产量以及工艺技术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玻纤产业不仅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而且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目前,我国中低端的玻纤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其制造工艺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多种产品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如电子布、中低端短切毡等。

近年来我国玻纤行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应用领域,产品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

突出的表现是玻纤增强基材成为主导产品,无碱产品比例逐步提高,传统的无捻粗纱、方格布、短切毡质量迅速提高,而且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出口主流产品。

一些新的增强基材,如湿法薄毡、玻纤针织物、缝编毡、多轴向织物和复合毡等,已能初步批量生产,但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玻纤生产装备在经历了开发→引进→国产化→提高的发展历程后,目前许多玻纤生产装备,如生产中低端玻纤纱、玻纤织物、玻纤毡等几大类产品的装备均已接近国际水平,且价格和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主要玻纤产品种类及生产工艺情况如下图所示:

我国玻纤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但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深加工和应用开发不足的问题。

国外玻纤应用规格已达60,000多种,国内尚不足10,000种,差距明显。

我国玻纤行业高端工艺技术落后、生产设备水平较低,严重制约我国玻纤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玻纤企业能够生产高性能玻纤纱、高品质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的企业较少。

高性能玻纤纱、高端玻纤深加工制品特别是一些高端玻纤毡及玻纤复合材料,长期以来依靠国外进口或合资、合作生产。

目前需要进口的玻纤产品主要有:

特种玻纤纱、优质缠绕用纱、大型风力发电叶片用玻纤基材、电子布用高要求玻纤织物、高性能的增强热塑性短切纤维、LFT用玻纤纱和连续毡等。

下表中的2008年至2010年我国玻纤进出口数据显示:

作为第一玻纤生产大国的中国每年仍然进口20多万吨玻纤纱和制品;

进口玻纤纱价格是出口玻纤纱的2倍;

进口玻纤制品价格是出口玻纤制品的2倍,是出口玻纤纱的5倍左右。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产玻纤纱和玻纤制品的质量相对较差、品种相对较少。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玻纤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延伸玻纤产业链进行玻纤制品深加工、不断开发出高性能的玻纤、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是实现我国由玻纤大国向玻纤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玻纤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

2、行业竞争格局

(1)国际竞争格局

随着中国玻纤企业的崛起,目前玻纤行业竞争格局已从原先OC、PPG、圣戈班等跨国公司寡头垄断转为美国、欧洲、亚洲三足鼎立的竞争共存局面,行业区域集中度有所下降。

2008年,全球玻纤产量分布如下图:

玻纤产业链中,玻纤生产及供应市场还处于寡头垄断格局。

目前,OC、巨石集团、重庆国际、PPG、泰山玻纤、Johns-Manville公司等前六大企业仍占据全球70%以上的玻纤产能。

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由于应用领域广泛,品种规格多样,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数量很多,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产品,形成充分竞争格局。

目前,玻纤制品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大型生产企业有OC、PPG、Johns-Manville及芬兰Ahlstrom。

中国玻纤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1-2008年间,国内玻纤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近30%,而同期世界玻纤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左右。

中国企业的累积市场份额在2002至2008年间增加了23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36%,中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玻纤生产国。

2008年,巨石集团玻纤产能超过90万吨,跻身世界前三甲,打破了过去由OC公司、圣戈班公司及PPG垄断世界玻纤市场的传统竞争格局。

近年来,国外玻纤巨头也加速整合,2007年OC公司收购圣戈班公司复合材料业务并组建年生产能力超过130万吨的OCV。

据JEC预测:

到2013年,全球复合材料总产量有望从2008年的860万吨(600亿欧元)增加至1,000万吨(800-850亿欧元),同时,主要产地将从北美和欧洲大幅转移至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份额将从18%增加至23%。

近几年,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玻纤需求增长迅速,成为跨国公司及中国玻纤企业竞争的新兴市场。

(2)国内竞争格局

我国玻纤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我国玻纤及其制品生产、出口规模均已占据世界第一,并在浙江、江苏、山东、重庆等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行业集中度高。

我国玻纤行业竞争格局与世界竞争格局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玻纤纱生产及供应处于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竞争局面。

池窑产量高度集中,且占玻纤行业总量的绝大部分比重。

2008年,我国玻纤总产量211万吨,同比增长31.88%。

其中池窑产量174万吨,同比增长50%,池窑产量占总量比例为82.46%。

巨石集团、重庆国际、泰山玻纤三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

2009年全国玻纤累计产量205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84个百分点,池窑产量165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5.17个百分点,池窑产量占总量比例为80.49%。

巨石集团、重庆国际、泰山玻纤三家企业实际产能占全国总产能72.51%。

2009年我国池窑实际产能分布如下图所示:

在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领域,国内生产厂家众多,在产品细分市场竞争充分。

与世界竞争格局不同的是,国内玻纤企业在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产品领域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大型池窑企业在制品深加工领域优势地位不明显,能生产特色、高端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的企业较少。

与发达国家玻纤下游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集中度高相比,国内玻纤应用领域开发不足,玻纤企业普遍不愿承担高昂的市场开发成本;

金融危机前,世界玻纤需求猛增致玻纤纱利润较高,玻纤企业延伸产业链进行制品深加工动力不足。

3、行业市场化程度

(1)国际玻纤行业市场化程度

世界玻纤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玻纤企业在各自产品市场上充分竞争。

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带来行业资本、技术、人员等资源要素的迅速流动。

由于中国玻纤企业具有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与资源优势,近年来世界主要玻纤生产国美国、法国、日本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