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565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docx

玻璃纤维行业报告

 

2016年玻璃纤维行业报告

 

2016年2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政策4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6

1、全球玻璃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6

2、国内玻璃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6

三、行业发展市场规模和需求供应8

1、市场规模8

2、市场需求状况9

(1)国际市场需求9

(2)国内市场需求10

3、市场供给状况11

四、玻璃纤维行业的特征12

1、行业区域性12

2、行业周期性12

3、行业季节性12

五、行业上下游的关系13

1、上游行业13

2、下游行业13

3、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关系13

六、行业进入壁垒14

1、技术壁垒14

2、资金壁垒15

3、政策壁垒16

4、退出壁垒17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7

1、有利因素17

(1)产业前景向好17

(2)积极的产业政策19

(3)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优势19

(4)已形成完整产业链20

2、不利因素20

(1)核心创造力不足20

(2)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21

(3)配套行业的发展水平21

八、行业竞争格局21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业主要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进行管理。

政府主管部门原为国家发改委,现为工信部;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和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协会是玻璃纤维的自律性组织。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搜集、整理国内外行业动态,通报行业经济运行和进出口情况,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组织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协调与相关产业需求的市场开发,开拓玻璃纤维产品应用领域,开展对外交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升级。

引导行业完善提升池窑技术和大力发展玻纤制品加工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团结广大玻璃钢/复合材料科技工作者,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交流,开展民间及国际科技合作;编辑、出版玻璃钢/复合材料科技书刊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玻璃纤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玻璃纤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包括: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全球玻璃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全球已形成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三大玻纤生产和消费中心,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玻纤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中心。

发达国家基本采用先进的池窑拉丝技术,池窑玻纤产量已占到玻纤总产量的95%以上。

整体上来说,国外玻璃纤维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行业资本、技术、人员等资源要素的流动迅速,通过整合,形成了OC、PPG、Johns-Manville、Ahlstrom等玻纤大型生产企业,占据了国外90%左右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于《九鼎新材2014年年度报告》)。

在上游玻纤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外玻纤巨头在产业升级及产业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品种涵盖玻璃纤维、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整个玻纤产业链,并且形成了全新的产品加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极大的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玻纤产品线的广度,产业升级的速度逐年加快,截止目前,高性能玻纤及制品占总产量已达到37%以上。

2、国内玻璃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玻璃纤维近年来发展迅猛,从2011年至今,我国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企业家数从640余家持续增长至750余家,年产量从2011年的370万吨/年增至2014年的520万吨/年。

目前我国玻纤及其制品生产、出口规模均已占据世界第一,并在浙江、江苏、山东、重庆等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行业集中度高。

行业上下游割裂比较明显,上游玻纤领域,中国巨石、重庆国际和泰山玻纤国内市场占比达到70%以上。

图1:

我国玻纤及其制品生产企业数量(2011年-2014年)

从技术上看,我国玻纤生产企业凭借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已逐渐赶超国外企业,凭借超过的性价比抢占了大量的海外市场。

由于国内玻纤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国外传统玻纤企业近五年来已基本没有新增产能。

中国的玻纤产能在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65%,而同期全球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70%,国内玻纤产能已超过全球玻纤总产能的50%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巨石2014年年度报告》)。

但我国玻纤产业整体技术仍然落后国外,产品普遍低质廉价,高性能玻璃纤维远远落后于国外发展水平,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下游玻纤制品和玻纤复合材料领域,厂商众多,应用市场分散,集中度较低,玻纤深加工产品的数量只有全球的37%,在制品深加工业部分高端应用领域,仍依赖于国外进口,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共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玻纤制品深加工业(资料来源于《九鼎新材2014年年度报告》)。

三、行业发展市场规模和需求供应

1、市场规模

根据全球专业研究机构Lucintel在其《2012-2017全球玻璃纤维市场:

趋势、预测和机遇分析》调研报告中预测,2012-2017年间,玻纤在复合材料市场中的总用量预计将以6.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15年玻璃纤维市场将达到112亿美元(资料来源于《中国巨石2013年年度报告》)。

2、市场需求状况

(1)国际市场需求

美国和欧盟是我国玻纤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不断稳固,欧债危机影响逐步减弱,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小幅回升。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带给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转型升级新的发展机遇,预计来自欧美市场的玻纤需求将随着经济复苏不断增长。

除欧洲、美国需求外,俄罗斯玻璃钢市场也在迅猛发展,其发展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5倍;日本新铺设的大中型输水管、污水管中,玻璃钢夹砂管占30%左右;中东地区FRP管罐用量也较大。

全球玻璃纤维已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而整体复苏(资料来源于《中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

2012年至今,我国玻璃纤维对外出口稳中有升,出口数量从2012年的58万吨上升至2014年的64万吨,出口金额从2012年的6.1亿美金上升至2014年的6.6亿美金。

随着传统经济复苏,新型经济增长,全球玻纤保持5%-6%的需求增长。

2015年全球约50万吨产能进入冷修期,直接减少30万吨供应量,玻纤供应面持续偏紧,国内外企业纷纷提价。

我国玻纤出口数量(2012年-2014年)

(2)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玻纤人均占有量很少,美国为3.6公斤,日本为2.2公斤,我国仅为0.75公斤左右,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国内市场未来增长潜力比较乐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玻璃纤维一直以高于GDP的增长率高速发展。

近年来,玻纤主要下游工业的年均增率均高于玻璃纤维。

“十二五”期间,按GDP年均增长7%~8%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玻纤应用领域将得到充分开发,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玻纤市场的容量平均每年将以超过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

当前玻纤尤其是性能优越的特种玻纤仍供不应求,玻纤缺口量在20%左右。

3、市场供给状况

近年来,由于国外玻纤生产不具有成本优势,已经没有新池窑投产;我国玻璃纤维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要求淘汰落后的玻纤生产工艺,并对新建池窑的规模和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导致了玻纤供给的减少。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池窑数量有限,且池窑最大产能为设计产能的110%至120%,玻璃纤维总体供给缺乏弹性。

我国玻纤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国内玻纤高端制品及复合材料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玻纤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国内玻纤高端制品及复合材料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011-2014年我国玻纤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以高价进口20多万吨玻纤纱和制品。

其原因有二:

一是在于玻纤深加工生产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和较强的专用性,而国外企业对相关技术的封锁更加延缓了国内玻璃纤维的发展;二是2012年之前较高的行业利润水平延缓了玻纤企业向玻纤产业链深加工领域延伸的脚步。

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将是缓解我国玻纤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途径。

四、玻璃纤维行业的特征

1、行业区域性

从全球玻纤生产区域看,由于受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影响,玻纤的生产基地呈现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从销售区域看,目前欧美地区需求量占世界的70%以上,亚太区不足20%(资料来源于《九鼎新材年度报告》)。

我国玻纤生产基地和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浙江、山东、广东、江苏、上海和西南地区的重庆,这些地区是玻璃纤维高度发达的集聚地区,也是玻纤主要出口区域。

我国玻纤及制品绝大多数由东部地区出口到世界各地。

2、行业周期性

目前世界玻璃纤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我国玻璃纤维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业周期性特征不明显。

玻璃纤维的周期性波动往往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相关联,不受单一行业重大影响。

3、行业季节性

玻璃纤维行业供给弹性小,窑池启动运转就不能停窑,下游行业极其分散,产品应用广泛,与整体经济发达程度关联度较高,一般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五、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1、上游行业

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指以叶腊石、硼钙石等为原料经筛选、清洗、研磨、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加工成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造。

其上游原料包括叶腊石、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硼钙石、硼镁石等主要矿物原料和硼酸、纯碱等化工原料,涉及采掘、化工、能源等行业,我国玻璃纤维上游原材料产量供应相对丰富,如石英砂保有储量为13.5亿吨,叶蜡石已探明储量5500万吨,具有很大资源优势,且价格变动性小,对玻纤产业整体影响不大。

2、下游行业

玻璃纤维及制品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总体需求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既包括交通工具、建筑建材、电子电器等传统领域,也涉足航天航空,海洋工程、风力发电、过滤除尘、环境工程等新兴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

从产业链上看,玻璃纤维行业已形成玻纤、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三大环节,并且环环相扣。

3、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关系

在玻纤产业链中,玻纤处于前端,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处于后端。

玻纤制品由玻纤进行初级加工制成,主要包括各种玻纤织物(方格布、网格布、电子布等)及玻纤无纺制品(短切毡、湿法薄毡、连续毡、缝编毡、针刺毡等)。

玻纤复合材料由玻纤制品进行深加工制成,主要包括CCL(覆铜板)、绝缘材料、浸渍涂层制品、FRSP(热固性增强塑料制品)、FRTP(热塑性增强塑料制品)、增强建材及其他复合板材、片才。

玻璃纤维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六、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玻璃纤维是一个集冶金、机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工、化工、纺织、自动控制等工业技术以及流体力学理论、界面科学、晶体成核、结晶理论、聚合物理论等研究成果于一体的独立工业体系,是现代材料科学发展的突出成就之一,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从玻纤生产技术来看:

玻纤原本用于军工产品,改革开放初期,欧美等发达国家严禁向我国出口玻纤生产技术。

我国通过自主研发,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玻纤池窑拉丝生产技术。

作为核心技术之一的世界最先进的纯氧燃烧工艺技术目前仅为南京玻纤院及几家大型玻纤生产企业所掌握。

进入池窑拉丝玻纤领域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从玻纤制品及复合材料技术来看:

我国在该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国外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加之玻纤制品及复合材料的种类繁多,若要实现高品质、高档次产品的生产,要求企业,因此进入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领域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从玻纤深加工制品技术来看:

玻纤深加工制品的种类繁多,技术专用性很强,若要实现高品质、高档次产品的生产,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各环节综合配套,才能实现对特定的玻纤种类设计特定的生产工艺和配备特定的生产设备。

而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初级研发阶段,国外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因此进入玻纤深加工制品领域的技术壁垒也很高。

2、资金壁垒

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

实现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的规模生产要求企业投资中、大型机组;而高端玻纤制品对玻纤原丝性能的要求较高,企业要实现高端玻纤制品的规模化生产,需要配套相应的池窑拉丝生产线来实现高质量原丝供应。

目前国内投资池窑拉丝生产线所需资金规模较大,每万吨玻纤纱的平均投资成本预计在1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巨大。

进入纺织细纱深加工制品领域的资金壁垒更高。

由于我国目前玻纤品种主要集中在粗纱上,纺织细纱相当缺乏。

对于新进入企业,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就必须投资池窑才能获得足够的纺织细砂,因此投资规模相当庞大。

3、政策壁垒

进入玻璃纤维存在一定的政策壁垒。

2012年9月工信部公布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从生产企业布局、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对新建玻纤生产线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

规模方面:

新建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法粗纱拉丝生产线(单丝直径>9微米)单窑规模应达到50000吨/年及以上,新建细纱拉丝生产线(单丝直径≤9微米)单窑规模应达到30000吨/年及以上。

严禁新建和扩建中碱玻璃纤维池窑法拉丝生产线。

严禁新建和扩建无碱、中碱代铂坩埚拉丝生产线。

新建高性能或特种玻璃纤维生产线,其生产规模池窑法单窑规模应达到20000吨/年及以上,代铂坩埚法应达到2000吨/年及以上且产品单丝直径≤7微米。

技术方面:

新建玻璃纤维池窑法拉丝生产线要采用纯氧燃烧、电助熔、物流自动化、废气余热利用等先进工艺和装备,并同步建设环保、安全生产配套设施。

新建玻璃纤维代铂坩埚法拉丝生产线要采用分拉或大卷装先进工艺和装备。

新建玻璃纤维制品加工生产线要采用高效、节能的先进纺织工艺和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纺织设备,禁止使用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产品生产玻璃纤维制品。

禁止新建、扩建无碱及中碱玻璃球生产线。

改扩建特种成分的玻璃球窑,其单窑生产线规模应达到5000吨/年及以上。

禁止玻璃球生产企业向陶土坩埚拉丝生产企业提供玻璃球原料。

禁止生产和销售高碱玻璃纤维制品。

依法彻底淘汰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生产工艺与装备。

4、退出壁垒

玻纤产业的资产,如大型池窑生产线装备、深加工制品专用设备等专用性很强,变现能力较差,企业退出玻璃纤维的机会成本很高。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产业前景向好

玻璃纤维作为最重要的复合材料增强基材,具有对传统材料非常好的替代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玻纤将成为建筑、交通、电子、电气、化工、冶金、环境保护、国防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由于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玻璃纤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逐渐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另外,玻纤产品非常符合目前低碳经济的要求,随着低碳经济的流行,很多传统产品如汽车、航空、航天都在向轻型化发展,势必会减少密度大的金属材料的用量,加大玻纤复合材料的用量。

目前,亚洲地区的复合材料产量已经占全球总量的42%。

根据目前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15年,亚洲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可能进一步上升至50%。

其中,建筑、汽车、航空和风能产业是带动亚洲复合材料市场增长的四大龙头行业。

以中国为例,2008年中国风力发电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6,300兆瓦,比之前几年装机容量的总和还要高,总发电能力也提高到12,210兆瓦。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等宏观政策的快速推进,风电装机容量还将快速增长。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已渐成为全球第一大乘用车市场,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将大幅拉动轻质、高强的玻纤复合材料的需求。

增长迅速的市场还包括航空领域,比如可以容纳190个座位的C919大飞机,预计将于2016年正式投入商业服务。

根据《玻璃纤维“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玻纤总产量280万吨,销售收入800亿元,平均(池窑)能耗减少到0.6标煤/吨纱以下,平均(行业)铂耗减少到0.8g/吨丝,实现出口创汇30亿美元;深化玻纤制品加工、开发更多新产品,不断开拓玻纤制品应用领域。

玻纤复合材料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二五”期间,行业形成的共识是要继续调整升级,重点从量的增长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率,深度加工制品,更要加强应用开发,要把它作为企业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

(2)积极的产业政策

玻纤及其制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其研制和生产一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为重点发展领域。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将“高性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预浸料,高模量玻璃纤维制品,高硅氧玻璃纤维制品,超细石英玻璃纤维丝,高性能石英玻璃纤维纱,包覆型镀铝玻璃纤维”纳入高新技术产品。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无碱玻璃纤维,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为重点领域。

2012年10月,工信部发布《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2012年修订)》。

相比于2007年发布实施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来看,2012新版在企业生产布局、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等领域全面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从中看出中国玻璃纤维行业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决心。

(3)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优势

我国石英砂、叶腊石、石灰石等国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如石英砂保有储量为13.5亿吨,叶腊石已探明储量5,500万吨,我国玻璃纤维行业的发展具备很大的资源优势。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人力成本占产品成本的5%-6%,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25%-30%。

受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影响,发达国家近十几年来已不在本土新建生产线,产能呈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世界玻璃纤维三大公司在中国都设有工厂。

我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已成为世界玻纤的主要生产基地。

而且,国内玻纤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提高,已经基本能够适应全球多层次玻纤应用领域的技术参数要求。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中国列为玻纤产品全球采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为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玻纤企业创造了很大的商机(资料来源于《九鼎新材年度报告》)。

(4)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我国玻璃纤维工业已配套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有足够技术、物质基础,产量、出口居世界第一,内需市场大,用量也已居第一,三大骨干企业中国玻纤、泰山玻纤和重庆国际在不少环节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初中级、规模化产品质量获认可,低价优势明显,不断出现的反倾销诉讼说明这一点,江苏长海股份、九鼎新材、中材科技等企业在一些特色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起着带头作用。

2、不利因素

(1)核心创造力不足

我国玻璃纤维尤其是玻纤深加工制品业的现状是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小、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不高、企业缺乏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生产及出口规模占据世界第一,但高性能玻纤及高端制品还依赖进口,产品应用领域开发不足。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将是“十二五”期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玻璃纤维的主要任务。

玻纤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性能玻纤及高端玻纤制品的研发,扩宽玻纤应用领域,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2)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

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一些跨国公司纷纷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在国内投资建厂,国内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

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业技术壁垒,其对技术的垄断妨碍了玻璃纤维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行业发展。

(3)配套行业的发展水平

由于玻璃纤维是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玻璃纤维的发展需要相关装备、化工、自动控制等配套行业的支撑,相关配套行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会对玻璃纤维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与发达国家主要技术差距表现在工业化生产的成套制造技术与装备方面,特别是自动化生产装备的制造、工业化作业的过程控制、高品级原辅材料的制造等。

八、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发展迅猛,目前生产、出口规模均占据世界第一,并在浙江、江苏、山东、重庆等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行业集中度高。

全球玻纤的50%以上的产能在中国,国内玻纤7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巨石、泰山玻纤和重庆国际3家公司。

国内玻纤企业以生产无碱和中碱玻璃纤维纱及其制品为主,产品普遍低质廉价,高性能玻璃纤维远远落后于国外发展水平,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玻纤深加工产品的数量只有全球的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