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
能在学习课文和口语交际及写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
5.从叶圣陶先生对<
《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初步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简单学习修改作文的一些常用步骤和修改符号,培养认真修改作文、正确使用修改符号的习惯。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备:
叶懿)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结合周恩来的见闻和时代背景,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惩处、喝彩、吵嚷、为之一震”等多音字和新词,重点理解“疑惑不解、铿锵有力”的意思;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理清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并能简单说说。
学会生字生词。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
1.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周恩来的资料,学生搜集周恩来以及当时时代背景的资料,增加了解。
(推荐学生参考课堂作业本第七题);
2.课作本,摘录本
老师:
教学过程:
一、研究“读书”,初读并检查
1.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
来,一起读课题。
2.解题:
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之“当什么讲?
(的)谁能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再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读题质疑)预设:
这是谁说的?
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其实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带着问题,打开书本121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评:
在“为中华之崛起”后停顿一下,就把读书的原因读出来了,意思很清晰。
4.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周恩来课件出示照片)
师介绍:
周恩来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他曾在日本、法国留过学,还曾指挥上海工人起义,领导南昌起义,协助毛泽东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后担任新中国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小时侯的故事。
5.(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们会正确地认读吗?
帝国主义租借地模范巡警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吵嚷得意扬扬惩处
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铿锵有力衣衫褴褛
生自由准备——指名读(2人,各2行)
重点:
多音字正音(关注第三声发音有否到位)。
“惩处”的“惩”读第二声“处”读第三声。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点。
“衣衫褴褛”的意思(齐读一遍)指导理解:
外国租借地、帝国主义,学生相机交流,师简介,看图。
(“租界地”指外国以租借名义在我国暂时取得使用、管理权的地区。
租界地的所有权仍属于中国,我国有权随时要求交还。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2.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件事?
3.根据三个故事,尝试分段,随机学习过渡句段。
板书:
闻听“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发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综观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
中华不振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三、研读“中华不振”
1.师:
课题中的“中华之崛起”是什么意思?
(板书:
振兴中华)
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和“振兴中华”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板书:
中华不振)
2.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两个词,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把它写下来
(写在书中,预设3分钟)
预设1:
周恩来到沈阳读书,听到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看到妇女在租界里受欺凌,想要“振兴中华”。
师:
“想要”可以改成“下定决心”,所以他说——(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预设2:
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下定决心要“振兴中华”。
所以他说——(生:
3.哪里是写他闻听“中华不振”——读读1—5自然段,划出伯父与我的对话。
仅仅是听闻,让他有了很多不解(课件出示不解)
4.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了租借,目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课件出示图文,出示填空:
在租界地,()的汽车轧死了()的亲人,这位妇女不但得不到()的任何帮助,反而被训斥,()敢怒不敢言!
拓展补充有关图文。
5.师:
原来周恩来下定决心要“振兴中华”,是因为看到了“中华不振”。
同学们,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周恩来他又为什么会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振奋人心的话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5题;
2.完成课后第三题,摘录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五、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闻听“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发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通过学习文中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继续搜集关于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
课堂作业本、小练笔本
教师: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老师在课题后面加上“!
”就是一句格言,请你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1、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疑惑不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2、选择词语,回顾内容。
师:
请你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用上一些四字词语说一说。
周恩来他在十二岁时说出的一句,让后来的中国人为之而奋斗的一句话!
(再齐读)
小小年纪的他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
让我们重回到96年前的今天,随同12岁的周恩来一起走入课文,来读读这个讲述12岁少年的故事
二、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读读第7、8自然段,想一想:
在租借地的那些见闻使他真正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请你画出相关的语句,再出声读一读。
1.学习第7自然段(出示)
(1)让我们来读读第7自然段(指名读)
(2)自己读懂这段话了吗?
读懂了哪些?
周恩来为了解开这个谜,大胆、勇敢、不顾一切,从“背”“闯”看出。
(指导朗读)
租界地的繁华、热闹(板书:
繁华、热闹)
(3)看,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地!
(出示“白天图”,指导朗读)
它的夜晚更是非同一般,怎么样?
谁再来把这繁华、热闹的租界地读一读?
(出示“夜间图”,指导朗读。
引:
当时的租界地是如此的繁华和热闹,那么,除租界地以外的中国的其他土地上,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让我们首先来推想一下好吗?
你是根据什么推想出来的:
“大不相同”,你很会读课文!
(4)看旧中国图片:
看,这就是当时除租界的以外的中国土地。
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找到什么就用什么搭起简易的住房,他们生活在赤贫中。
这种情况,当时全中国随处可见。
(5)同学们,此时此刻的我们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有什么话想说?
(当时的祖国真是太贫穷、太落后了。
落后就要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落后就要挨打!
(6)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齐读)
2、读悟第8自然段
在中国的土地上,所谓的繁华、热闹的街道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事情内容。
在租界地,(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妇女)的亲人,这位妇女不但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任何帮助,反而被训斥,(围观人)敢怒不敢言!
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指名读这段话。
读了这段话,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
听到了些什么?
甚至还看到了些什么?
(分句理解,深入体会:
指名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抓住“哭诉”,想象她会诉说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
读第二、三句:
巡警本该干什么?
可他干了什么?
既然是不正当的训斥,无理的训斥,为什么他还要训斥?
此时此刻,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他?
“为虎作伥”你能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境吗?
老师把这几个词变红:
“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请你再读读句子。
2.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结:
整件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人民苦难的命运!
多么可恶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