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0398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文档格式.docx

1)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是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具体分为定序数据和定类数据。

定量数据是只能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分为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2)按照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绝对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

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形式体现现象或事物的外在数量特征,有明确的计量单位,是表示直接数量标志或总量标志的形式。

相对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的数据。

通过另外两个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来体现现象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计量单位的无名数。

平均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

体现现象或事物某一方面的一般数量水平。

3)按收集方法,可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

观测数据:

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

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

4)按照被描述的对象和时间的关系,可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

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

时间序列数据:

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5)按照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原始数据和次级数据

原始数据是指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的、尚待加工整理、只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或通过实验采集的原始记录数据。

次级数据是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各种非原始数据。

4.如何正确理解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

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描述统计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

而统计推断是指通过抽样等方式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特征的过程,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项内容。

推断统计是和假设检验联系在一起的,这只是简单的描述现象,并没有进行假设,再利用数据检验,得出推断的结果。

5.统计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哪些?

统计设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与解释(核心、最终目的)

常用的统计方法:

大量观察发、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统计模型法

6、总体、样本、个体三者关系如如何?

试举例说明。

所为总体,就是统计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有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

有时也称为母体。

个体:

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个体。

样本:

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的集合,也称子样。

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1、总体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变小;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发生变化;

3、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变换。

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1、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2、样本使用来推断总体的。

3、总体和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7.如何理解总体的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

大量性是指总体中的个体数量必须是充分多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差异性是指个体的属性或特征在某些方面又必须存在一定的差异。

统计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大量性是条件,同质性基础,差异性是前提。

8.如何理解标志、指标、变量三者的含义?

标志是用于描述或体现个性特征的名称,如某人是男性,教师。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以及数值,如09年全国人口13亿。

从狭义上看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从广义上看变量不仅指可变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因此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9.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四者关系如何?

1)品质标志:

表明个体属性特征,其结果只能用文字表述。

即只能表现为定性数据。

例如:

个人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民族等。

2)数量标志:

表明个体的数量特征,其结果要以数值来表示。

即表现为定量数据。

个人的身高、年龄、收入等。

3)数量指标:

(绝对指标或总量指标)反映现象总体某一方面绝对数量特征的指标,表明现象所达到的总体规模、总水平或总工作量。

人口数、总产量、土地面积、投资质量指标:

包括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它是反映现象总体内在对比关系或总体间对比关系的指标,表明现象所达到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工作质量或相互依存关系。

人口性别比例、职工平均工资、产品合格率、人均土地面积、产值增长速度。

资金利润率等。

10.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

有哪些表现形式?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统计指标构成,但并不是单个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表现形式:

1.数学等式关系2.相互补充关系3.相关关系4.原因、条件、结果关系

11.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区别:

1)指标和标准说明的对象不同。

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的特征。

2)指标和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

指标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而标志则既有只能用数值表现的数量标志,也有只能用文字表现的品质标志

联系:

1.统计指标的指标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或计算得来的;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2.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其计算范围不同:

分为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2)按其反映现象的内容不同:

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按其反映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

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

13.统计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派别和观点?

第二章

1、如何设计统计数据收集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

1)确定数据收集目的;

2)收集的数据及其类型;

3)数据收集对象与数据观测单位;

4)观测标志与调查表5)数据所属时间和数据收集期限;

6)选择数据收集方式;

7)数据收集组织。

2.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有什么本质区别?

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即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抽取到样本中。

非概率抽样是凭人们的主观判断或根据便利性原则来抽取样本,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是难以用概率来表示和计算的。

3.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

它们的第一步都是依据某一标准将总体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群体。

不同之处:

①划分的依据不同;

②抽样的方法不同;

③适用范围不同。

4.什么是重点调查?

有什么特点?

定义:

为了解总体基本情况,在数据收集对象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个体,进行观测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特点:

1)客观原则选取观测单位;

2)是范围较小的全面调查;

3)目的是了解总体基本情况,为主观部门指导工作服务;

4)重点调查结果一般不用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5.在统计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误差?

试分别举例说明。

1)观测性误差:

调查观测的各个环节因工作粗心或被观测者不愿配合而造成的所收集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误差。

包括记录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差、计算错误、计量错误和计算机输入误差等工作误差,以及被调查者不愿或难以提供真实情况的误差,有时还存在调查人员弄虚作假的误差和各种人为因素干扰的误差。

2)代表性误差:

只有在抽样调查中存在,根据原因不同分为系统性代表性误差和偶然代表性性误差(在抽样中不可避免,但可以计算和控制,如实际误差、抽样平均误差)

6.统计数据整理有哪些基本步骤?

1)整理方案的设计;

2)数据预处理;

3)统计分组和汇总;

4)整理数据的显示;

5)整理数据的保存和分布。

7.如何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和性质?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事物本身的特点,选择一定的标志,将研究现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组和类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

性质:

1)统计分组有分和合的双重功能,是分与合的对立统一。

2)统计分组必须遵守“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即现象总体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而且只能属于某一个组,不能遗漏或重复。

3)统计分组的目的是要在同质性的基础上研究总体的内在差异性,即尽量体现出分组标志的组间差异而缩小组内差异。

4)统计分组在体现分组标志的组间差异的同时,可能掩盖了其他标志的组间差异,因此,任何统计分组的意义都有一定的限定性。

5)统计分组的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分组界限的确定,如果分组标志选择不当或分组界限不合理,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难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特征。

8.什么是统计数据收集的实验方式?

应遵循哪些原则?

所谓实验方式,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试验法,通过观测人为安排条件下试验产生的各种结果并加以记录的方式来获取数据,或通过人为安排条件下的试验来探求某个或某些因素对所研究事物的数量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凭借试验结果来揭示所考察因素与所研究事物之间的数量因果关系。

原则:

均衡分散原则和整齐可比性原则

9.数据收集对象、观测对单位、填报单位概念的概念及种类?

数据收集对象:

所要研究的现象总体

观测对象:

观测标志的承担者

填报单位:

负责报告收集到的数据内容的单位

调查表:

把所要观测的标志按逻辑顺序列在一定形式的表格内

种类:

单一表和一览表。

10.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作用?

概念: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以样本推断总体。

优点:

经济节省、时效性强、准确度高、灵活方便

1)在样本的抽取上应遵循随即原则

2)在抽样的功能上能以部分推断总体

3)在推断的手段上采用概率估计的方法

4)在推断的理论上,以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为依据

5)在推断的效果上,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作用:

1)用于认识那些不能或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的总体的数量特征

2)用于认识那些发展变化比较稳定,有规律而不必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总体的特征

3)用于收集灵敏度高,时效性强或时间要求紧迫的统计数据

4)用于与其他数据收集方式相结合相互补充和核对

5)用于对总体特征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决定方案的取舍,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

11.统计表的概念、作用与构成?

是一种用以表现统计数据的重要形式。

经过汇总整理的统计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相应的表格内所形成的。

它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可代替冗长的文字叙述,便于计算、分析和对比。

构成:

从统计表的形式来看,主要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横标目)、纵栏标题(纵标目)和指标数值(数字资料)四个部分构成。

从统计表的内容来看,包括主词和宾词两个部分。

主词就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对象或总体,即被研究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通常列在表的左下方。

宾词就是用来说明主词的统计指标,通常列在表的右上方。

12.分布数列的概念、构成?

将各组的频数或频率按分组的一定顺序加以排列所形成的。

分布数列有两个构成要素:

统计分组所形成的各个组和各组的频数或频率。

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

13.变量数列、单项式、组距式变量数列概念及适用范围?

变量数列:

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形式的分布数列称为变量分布数列。

变量数列按形式不同,可分为单项式分组的变量数列和组距式分组的变量数列。

(1)单项式数列。

它是指数列中每一组的变量值都只有一个,即一个变量值就代表一组。

(2)组距式数列。

即以一个变量区间表示一个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