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Word格式.doc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仅从学习方式来看,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完全模仿”逐步过渡到“完全自学”的过程。
这个过程最明显的转变阶段是在中学。
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完成从模仿到自学的转变,中学教学与小学有很大不同,仅从形式上看,中学教学有如下特点:
1、题型分类:
中学老师一般将知识点中的内容分为两类对学生进行教授:
基础题讲授:
通过在课堂上对基础题的详细讲解,以及让学生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
拓展题讲授:
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变形、拓展,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并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
2、讲课方式变换:
中学老师讲课的方式在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而逐步变换,从手把手的教孩子学会,逐步转变到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会学。
3、考查方式变换:
从小学到中学,虽然从表面上看,都在用作业和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这种形式有着差异。
小学老师对学生“教”得非常细致,从日常作业中指出的对错,到考试之后进行的课堂分析,都体现出老师在非常细致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的不足。
中学老师则有所不同:
通过作业考查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力度在逐步淡化,考试之后进行老师在的课堂上进行分析也逐步过渡到学生在下面自己分析。
尤其在大考之前,这种变化更体现为“答疑”方式,即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向老师寻求帮助。
所以,为了尽快帮助孩子完成从“模仿”到“自学”这个过程,家长要懂得100、80、60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中学生),要以“自学”为努力目标,要帮助孩子树立“应该尽快脱离老师”的学习观念,要逐步培养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
同时,要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方法要以适合自己的特点为标准。
要培养锻炼孩子做到六个字:
“跟着跑、自己找”。
跟着跑:
紧跟学校老师的进度,在校学习要跟得上,从内容上来讲,基础的东西一定要记得住,从形式来讲日常出现了差距一定要及时弥补(“补齐”);
自己找:
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普遍教育下感到吃不饱的时候要“拔高”;
成绩中等或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学校普遍教育的进度的时候,即在“吃不了”的时候要“补齐”。
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找”。
要注意:
是在跟着跑的基础上做到,是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自己主动去找,不要等着老师给自己找。
在学习的时候,最低档次是学形式,高一档次的学方法;
最高档次是学思路。
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能从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中获取知识;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在老师的点拨之下,从自己学习思考中获取知识。
为了尽快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档次,就要加强预习,尽快从形象接受到逻辑思维接受。
从盲目模仿接受,到思考理解接受。
这就是所谓在跟着跑的基础上自己找。
自己找,找什么?
找出在普遍教育下自己的差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弥补这些不足的有效解决措施——要找得着、找得准。
要培养孩子逐步掌握“提前预习为主,听课为辅;
自学为主,跟学为辅;
“看书”为主,“听课”为辅;
自己平时主动复习为主,跟随老师同步复习为辅”的具体学习方式。
在“学”的步骤上,家长和孩子如果忽视了在学习能力上要不断提升,只是一味地听老师的话,缺少主动性,孩子的学习就会落后。
为什么要查?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用考试这种方法进行考核,否则,学好学坏一个样,那谁也学不好。
在管理孩子的学习中,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秋后算帐——平时不管,只盯着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只盯着中考高考。
这样做很危险。
到最后总收的时候,问题成堆,根本解决不了,只能报废。
在大考之前,看着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重点学校急得着急上火,真想问他们一句:
为什么不早一些抓紧孩子的学习呢?
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学习不能不管,不能只是在期中期末考试、大考之前才管。
为此,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抓好“检查”这个环节。
及时准确查找错误原因,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什么叫“及时”?
孩子在平时会出现许多暂时错误,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面对这些错误,使得这些在平时偶尔出现的“小错误”没能及时克服,在考试之前累积成了“大错误”,大到了不容易克服和没时间克服,于是就会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低分”。
所以要及时查。
要查出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差距。
什么叫“准确”?
家长总是在说“孩子差”。
但是,孩子究竟差在哪?
这个结论不应该靠家长的主观臆断来确定,只应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以后才能得出。
科学:
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只承认用数据来反映出来的真实的原因,不承认在家长“我觉得、我认为”等想法下推断出来的原因,要求杜绝“主观臆想”的错误做法。
准确:
实行“原因细分”,即每一项错误原因都要找出最根本的因素,不能只停留在“不认真、不刻苦、粗心”等空泛、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要求杜绝“表面化”的错误做法。
所以,为了帮助孩子预防在期中、期末考试的失败。
首先就要帮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准确查找平时的不足,为克服不足打下基础。
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不检查,就不能限制学习中的惰性,否则,很少有人会认真学习,同时,查也是改正不足的第一环节。
由于不少家长和孩子不了解或忽视了这个步骤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步骤中,出现了差距。
表现为“只学不查”。
只学不查,是最累的学习方式:
一些孩子在学习中为什么觉得特别累?
就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差”在哪,因此在考试之前的复习阶段只能是按照学过的顺序,一遍一遍地把精力分配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全部知识上。
结果是由于复习缺乏针对性,使得已经掌握的,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掌握的,由于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依然没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拓展题),很容易出现“复习的时候觉得全会,考试的时候觉得全不会”的现象。
只学不查还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由于自己不知道哪里存在不足,所以总是被一种无名的恐惧心理所困扰(表现为心里总是没底),尤其在重大考试之前表现更为强烈,因为不知道自己差在哪?
因此也就不知道从哪里进行补救。
查什么?
不是查表面错在哪,那些不用查。
要仔细查出在预习、听课、记笔记、做作业、滚动复习、系统复习各环节中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要细查。
1、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检查:
有的孩子在应付检查,总觉得自己聪明,平时不重视日常的检查(抄作业、突击复习),总说:
到考试的时候我认真一些就行了;
有的孩子害怕检查,总是想躲避检查,一到检查的时候就心里哆嗦。
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日常检查,认真面对阶段检查;
同时在老师的“普查”之外,自己还积极主动进行“自查”;
以加强检查的力度和密度。
2、科学安排检查时间:
(1)日查:
家长要指导孩子认真做好课内作业:
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主动的做好错误原始记录。
及时查找并记录在日常作业及小测验中出现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针对每一道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和考试之前再认真做一遍,如此,可减少错误的“重犯率”。
问过不少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为什么错?
答案基本上一样——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怎么错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错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不上的。
详细一问,这些同学都忽视了《日常错误原始记录》这一环节,家长也没有抓紧这一环节。
或没有,或形同虚设。
在学习中,《日常错误原始记录》是重要基础,是孩子深入了解自己、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据,也是孩子制定改正措施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求得外界帮助的重要依据。
从表面上看,《日常错误原始记录》是用于跟着跑的方法,但是,如果用好了,它也能起到自己找的作用。
尤其是解题思路和避免再出现错误的措施等项,更应该自己找。
(2)周查:
一些家长和学生不仅不重视日常作业,也不重视周检查,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上。
家长要抓紧孩子每周的学习情况。
有的学校在每周都要进行小测验,建议家长在小测验之后,要督促孩子主动地做好错误原始记录。
(3)月查(阶段查):
学校进行的单元测验是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
但是,一些家长和学生由于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上,因此也不重视此项检查。
家长在考前要指导孩子认真查看错误原始记录,争取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二遍”,在考试后要指导孩子认真做好《阶段学习质量分析表》——把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丢分)按科目、分类、分项填入表内,做好分项、分类小计。
通过《阶段表》最上方的科目总计,可以看出孩子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状况;
通过最右面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孩子某一错误原因的状况。
因此可以成为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据;
也可以成为学生制定改正措施、求得外界指导帮助的重要依据。
同时,还可以成为调整两代人关系的有效工具。
如果觉得学校的考试难度不够、频率不够,家长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来增加力度和密度。
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更应该自己多找一些。
本校老师没有找出你的不足。
不是好事,应该自己找不足。
使用《阶段表》可以避免出现家长“考试之前着急、考试之后生气”“初三高三着大急”的现象,使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
即在平时考试之后,只看孩子丢多少分,只关注丢分的原因,只想着“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克服不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每克服一个不足,就等于获得了一次成功,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给自己增添了一份成就感;
家长此时如果再给孩子一个鼓励:
你能够克服这个不足,也一定能够克服其它的不足,你能够克服这个学科的不足,也一定能够克服别的学科的不足。
家长这么做,会使孩子增添了自信。
这样面对学习,绝不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关注,也绝不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家长要认识到:
考试是查找各方面的不足,每次考试之间没有可比性。
一些家长在考试以后,总是爱用本次和上次考试的得分相比较,从而得出孩子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是认真刻苦了,还是“只顾着玩儿不学习”。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帮助孩子找出在学习中各方面的不足。
因此,每次考试的题目必然不一样,出题的侧重点必然不一样,每次考试的角度也必然有所不同。
孩子在接受掌握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的时候,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水平,所以,孩子的得分就必然有高有低。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管孩子在各学科、各方面都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只是在表面上用同样一个标准来要求孩子,那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不客气讲,家长有时候这样做其实不是为了孩子——要求孩子每次考高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否则,家长就不会采取“认假不认真”的方式。
(4)学期查:
如果说,做作业是所学知识的“平时检验”,月考和期中(末)考试就是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检验”,是对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的一次“总考核”。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个检查阶段,可是,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重视的方式确是错误的。
具体表现为只看考试得分、不看丢分,更不管为什么丢分。
学生只看得分,就看不到被得分掩盖的东西——得分高容易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满;
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