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6795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文档格式.doc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

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2)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可起到承上启下;

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

抒情可分为:

一是直接抒情:

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

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

主旨的句;

议论、抒情句;

总结全文的句子;

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A、从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句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

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

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A、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

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

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