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上海社会科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上海社会科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上海社会科学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键词:
家庭变迁 现代化理论 分析范畴
有着浓重进化论和结构功能主义色彩的家庭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曾经在家庭社会学领域占据了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地位,在中国80年代恢复社会学之后,该理论也一直是家庭社会学研究者的主要分析工具。
但如同其他领域中的现代化理论一样,20世纪60年代之后,家庭现代化理论在西方也经历了被批评、被抛弃、被修正和被发展的历程。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家庭研究理论被提出或发展,如交换理论、象征互动理论、生命历程和家庭策略等等,学者们认为,个人化(individualization)已经成为西方家庭理论发展的最新形态,其界定性的特征是分析焦点从家庭本身转移到个别成员身上。
上述几种理论即涵盖了个人化研究动向的四个主要取向。
但是在查阅和回顾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感受到以下两点:
其一,国内学界(包括本人)关于家庭现代化理论的介绍和认知一直以来存在着片面性,家庭现代化理论更多地被指代为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亲属关系削弱等等标准,特别是对该理论在被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吸纳的新材料、新因素和新观点,国内学界缺乏全面性了解。
其二,虽然有更加新鲜的理论诞生,但是家庭现代化理论在宏观层面上,在与现代化过程相伴的家庭变迁方面,仍是具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
其所概述的有关家庭现代化的概念、标准和模板,在分析世界性的家庭变迁方面,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影响着包括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对其家庭现代化道路和范式的评价。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对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做一历史性的回顾和评述。
一、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缺陷
现代化理论是一个包涵广泛的理论体系,家庭现代化理论只是运用其基本框架、核心范畴和理论预设来研究家庭问题的一个部分。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说明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是有某些既定特征的,以这些特征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化理论关注和强调技术对传统社会的影响,关心的是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及转变过程,并将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视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
在价值方面,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这种转变是“有益”的,理论的核心范畴是“传统”和“现代”,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分析许多研究总结了现代化理论的特点,概述如下。
第一,“一元化”模式,把西方的现代化作为一个普世主义的模式,只承认这种模式的合理性;
第二,“单线演进”的发展理论,以西方、美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作为标准模式,认为无论先进还是后进国家都必须经历如同他们社会一样的发展阶段和历程;
第三,否定传统,在其理论框架中,传统是与现代对立的,是现代化的障碍,必须经历一个传统和现代的更替过程。
研究者一般将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分为三个时期,大致为: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典现代化理论盛行。
现代化理论在西方发达社会基础上构建出来,并主导了发展问题的研究。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80年代。
由于现代化理论自身的弱点及“依附理论”等对立理论的产生,经典现代化理论受到批评,进入反思和修正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理论家们在对现代化理论进行革新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现代化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又重新活跃起来。
(一)进化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的结合体——家庭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普遍被认为是进化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混合物,这种理论特色也突出地反映在家庭现代化理论中。
在进化论统治早期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时期,家庭被认为是按照固定的阶序向前发展进化的。
如摩尔根在其著名的《古代社会》中将人类家庭的进化过程图示为血缘家庭-普纳路亚(群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演变(摩尔根,1987)。
这种家庭是按照一定进化阶序发展、演进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内的后代研究者。
在家庭现代化理论中,家庭现代化的历程也被认为是按照同样的范式和固定的发展线索演进、变化的,西方和美国家庭的发展过程被当作其他国家家庭现代化的标本。
典型的如勒纳(DanielLerner)所说,“现代化的西方模式显示了某些过程和序列是全球性的……相同的模式实际上将在全世界所有的现代化社会中重演,而不论其种族、肤色、信仰是如此迥然不同”(转引自Hareven,1976a)。
另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列维(MarionJ.Levy)在对“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的特征进行比较后,总结归纳了现代化社会的八个特征作为评价标准。
其中与家庭有关的部分包括:
由于高度专业化,各种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
伦理具有普遍主义的性质,而不是由家庭和亲属关系决定的个别性;
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情中立的;
家庭是小型化的,家庭功能比较少,等等(转引自布莱克,1996:
216)。
古德(W.J.Goode)也曾先后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世界革命中,不同类型的扩大家庭趋于向夫妇式家庭制度的转变,“这一规律是:
在世界各地,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在或快或慢地走向某种形式的夫妇式家庭制度和工业化,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古德,1986/1982:
245)。
总的说来,这种认为家庭将从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传统走向均质化和统一规范的现代化理念,
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主题。
吉登斯(A.Giddens)这样评论说,“社会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传统,包括那些从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著作引申出来的观点,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
“涂尔干把现代制度的性质主要归结于工业主义的影响”,“既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整体,对现代性的这种制度作出多种反应就是可能的”(吉登斯,1999:
9-10、153)。
帕森斯(T.Parsons)所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学说也是家庭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
结构分化的概念是现代化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之间的主要联系,帕森斯在《美国的亲属制度》一文中曾经从结构分化的角度对美国家庭的变迁进行过周密的论证。
他认为,核心家庭的孤立化是美国亲属制度最独特的性质,并且成为其大部分独特功能和问题的基础;
核心家庭的出现是家庭功能专门化的结果,而不是家庭非功能化(defunctionalization)和家庭解体所导致的。
随着工业社会普遍的分化趋势,美国的核心家庭,特别在居住和经济方面,已经成为结构孤立的群体。
核心家庭因为其某些特定的重要职能——在帕森斯看来主要是儿童的社会化和夫妻间的情感支持——使得社会对其有着特别依赖(Parsons,1943)。
米特罗尔和西德尔(MichaelMitterauer&ReinhardSieder)详细地论述了家庭的宗教、司法、经济、社会化、生育、文化和保护性职能在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中从家庭转交给社会机构的过程,指出,“一般说来,家庭将其职能交给超常的社会体制的长期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家庭交出其职能是同现存或新创立的社会机构采纳这些职能同步发展的”,“职能削弱的整个过程可以被看作家庭结构从一种严格的等级机构向一种个人之间的伙伴关系发展。
家庭成员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以及随心所欲生活的权利”(米特罗尔、西德尔,1987:
63-81)。
而斯梅尔瑟在论述工业革命和社会变迁时这样解释道,“当一种社会角色或组织产生分化……变成两种或更多的角色或组织时,它原有的功能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存在。
这些在结构上相互区别但又紧密相关的新的社会单位在代偿原有单位的功能上是一致的”(Smelser,1959:
2)。
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夫妇式家庭制度间的适应性,以及核心家庭制度与工业化之间的适应性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帕森斯认为,与父母分开生活,彼此经济独立,同时也独立于任何特殊主义的亲属关系群体,这是美国式孤立的核心家庭不同于其他国家家庭制度的主要缘由。
这种核心家庭由于没有与扩大的亲属关系的利益瓜葛,因此从功能上能够满足其成员的情感需求和个性需要。
他还进一步指出,孤立的核心家庭不受强制性的扩大亲属群体及其权利和义务等关系的制约,有益于工业化社会所需的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Parsons,1943)。
古德在他的论著中更详细地论述了家庭制度的变迁在结构方面的意义。
他认为,夫妇式家庭制度的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价值观,丈夫与妻子以及他们的子女之间的关系得到重视,而与扩大的亲属制度相联系的义务关系被削弱,这种家庭制度促进了个体间的平等,而这种个体平等、独立和自由的观念是与工业化所需的价值观念相吻合的。
夫妇式家庭和工业化这两种制度其内部观念和内在价值是统一的,因而它们是相互适应的(转引自赫特尔,1987:
38-43)。
古德是家庭现代化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代表作:
《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和《家庭》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经典著作。
与其他持现代化理论观点的学者相比,古德在家庭现代化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第一,作为家庭理论的专门研究者,古德系统而严密地论证了传统社会中扩大家庭支配个体的合法性,以及夫妇式家庭能够充分体现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合理性,而夫妇式家庭的制度形式和价值观念都是与工业社会中经济进步的观念相吻合的。
他强调了在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家庭制度———通常指扩大家庭或联合家庭———正在瓦解,家庭正在向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变。
在经过多个国家的跨文化考察之后,古德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家庭现代化变化的共同特征:
1.母系制衰落,转向父系制或双系制。
2.共同的亲属群体影响下降,世系制在权力和重要性方面都在下降。
他特别指出,中国的宗族已经瓦解。
3.嫁妆或聘金的流行程度下降,而这与青年人的婚姻自主有关,亲属不再能主宰年轻人的择偶和婚姻。
在现代条件下,无论是嫁妆还是聘金都会愈来愈接近西方的模式,即双方交换礼品。
4.愈来愈多的配偶年龄相当,婚龄差别缩小。
5.近亲结婚现象减少,与此一致的是包办婚姻减少。
6.离婚率升高或趋向中值,这与人们重视婚姻的爱情基础和离婚自由有关。
7.妇女独立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
8.妇女的权利增多,妇女赢得愈来愈多的平等权利的趋势明显可见。
9.父母对子女恋爱和择偶的控制减少,在这方面,父母逐渐丧失了决定权。
10.两性关系更自由,因为工业化的意识形态强调个人选择的权利,其就业体系支持人们摒弃传统的生活方式。
11.西方国家的未婚同居现象在未来很可能会变成西方国家整个婚姻周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阶段,如同“约会”一样。
而这与妇女对婚姻中的家务劳动和其他不平等形式的反感有关,妇女只好采取一些消极对抗方式,遵循对她们约束力较小的非正式准则。
12.妇女的婚龄提高,这与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关。
13.出生率降低,这主要是婴儿成活率的提高和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提升造成的。
14.家庭法的通过远远走在一般公众舆论之前,有关家庭和婚姻的新锐思想往往超越其他意识形态而领先。
第二,与其他单因素假设和技术决定论者主要强调工业化对家庭制度的单向影响不同,古德论证了家庭模式不能仅仅通过经济和技术状况来加以判断和预测,家庭变迁的推动力来自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古德认为,工业化和家庭二者的变化是两个平行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前文已有介绍),它们都受到社会、个人观念的变化,如经济发展、平等主义、个人主义等等的影响。
古德在经济因素之外还注意到文化、意识形态和其他因素的特殊影响作用,例如他注意到即使在现代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