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2963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阳文化要素汇总文档格式.docx

2.3民间艺术10

3.地域文化12

3.1地理13

3.2建筑14

3.3人文17

4.宗教文化18

4.1道教18

4.2佛教19

4.3喇嘛教20

4.4其他宗教20

5.新时代文化21

5.1体育21

5.2科技21

5.3休闲娱乐21

参考22

沈阳文化

1.历史文化

1.1新乐文化

沈阳历史悠久,远在7200年前,先民们便在这里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光辉璀璨的新乐文化。

新乐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的一处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遗址,在这里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木器、煤制精品等重要文物千余件和古房址遗迹。

其中“木雕鸟”是沈阳地区出土年代最久的珍贵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久远的木雕工艺品。

沈阳市政府已正式将木雕鸟命名为“太阳鸟”,成为沈阳市的象征,其大型雕塑已屹立与市民广场之上。

经过夸大变形后的木雕鸟原形呈三角形组合而成,同时又融汇了战国时期的钟鼎语言,既显得古朴典雅,又具有时代的气息。

春秋战国时期,秽貊、肃慎、东胡、华夏等各族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据郑家洼子出土的青铜短剑等文物表明,那时沈阳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

1984年,国家为保护新乐文化遗址,在遗址上建造了现代展览馆,1985年5月正式开放,1986年改为新乐遗址博物馆。

1993年底在遗址东部复原建起近十座原始社会时期半地穴建筑,仿造出沈阳人先祖们生活和生产场面,极其恢弘地展示了沈阳古代文明的社会风情、生活长卷、起居变迁和文化风貌。

(关于沈阳城市文化的定位分析,2006)

1.2古城文化

沈阳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形成了富有北方特点的文化。

公元前300年(燕昭王十二年),燕国大将秦开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属辽东郡境。

西汉时沈阳是东北的军事重镇,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设玄菟郡。

经魏晋至隋唐,沈阳地区部分属辽东郡,部分为玄菟郡所辖。

公元668年后,隶属安东都护府。

公元921年,在沈阳境内设置沈州,筑有土城。

1116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克沈州后,在境内设驿站多处,扼守交通,并发展了瓷器、铜镜等手工业。

13世纪初元金交兵时,沈州土城被毁。

1296年(元元贞二年),元改沈州为沈阳路,至此沈阳见于史册,并重筑土城,沈阳已成为关内外交通要冲、商品交易集散地和文化联系纽带,是东北重镇之一。

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军攻克沈阳,1386年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为加强防御,1388年在元代土城基础上新建砖城,设东南西北4门,并在城内修“十”字街通向各门。

此时,在沈阳附近有开原、广宁、抚顺3大马市,促进了沈阳商业、手工业发展。

1621年(清天命六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领兵攻占沈阳,1625年把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将明代砖城加宽加高,改4门为8门,将城内“十”字街改为“井”字街,并大兴土木,修建了融汉、满、蒙、藏等各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宫殿及寺塔。

在修建八门时,将原明朝四座城门拆掉三座,唯独北门即镇边门最坚固,在战争中毁坏最小,又因有先皇之宫,就被扩进城墙内,成为第“九门”。

以后才用砖封闭起来的。

据说,沈阳城是根据《易经》学说规划的。

易经说: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沈阳城即是以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像两仪,东、西、南、北四塔表四象,八座城门像八卦,廓圆像天,方城像地,以中心庙为中轴线,使沈阳城形成了两侧对称的整个布局,这在我国的建城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1.3满清文化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1634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

第二年,定盛京为陪都。

沈阳作为都城只有近二十年时间。

但是作为清朝建国初期的都城,在这里有宫殿、宗庙以及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和争太极两位皇帝的陵寝。

沈阳闻此被清王朝看成是神圣的地方,称之为“龙兴重地”。

在这里设有几乎和北京相当的中央机构,即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又称“盛京五部”。

而且从康熙起,经雍正、乾隆、嘉庆至道光几代皇帝,都要到沈阳东巡祭祖,有过所谓十次“东巡”。

他们每来一次,都要对沈阳城的名胜古迹、故宫、陵寝、庙宇进行一番粉刷维修甚至扩建,直到1906年清朝撤销陪都建制。

沈阳因此成为满清文化色彩最浓的城市,满清文化遗存在沈阳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建筑、饮食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其中“一宫两陵”是满清文化在建筑方而留给沈阳的最重要的遗产,是沈阳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文化财寓。

在饮食方面,满族有许多特色主食流传至今,比如各种饽饽、各种打糕、萨其马,俗称“驴打滚”的可面卷子,马蹄酥、肉末烧饼、苏叶饼等。

满族主食不但品种繁多,而且制作精美,风味独特。

满族菜肴以肉食为主,其中主要是猪、羊。

菜肴品种很多,诸如全猪、挂炉猪、烤乳猪、糕蒸小猪、野参七星肘子、血肉白肠及各种猪脏腑类菜肴,此外全羊席、烤羊肉、蜜汁羊肉等也别具风味。

在生活习俗方而,对后世影响也非常深远,比如南北大炕的城乡民居、喜庆热闹的满汉婚礼、旗袍为特色的民问服饰、召吉纳祥的岁时岁令等,沈阳特有的满清文化特点是沈阳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对沈阳今天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浅论沈阳区域文化的特点,2012)

清王朝是我国以少数民族——满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王朝。

在清朝前期,她创造了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鼎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沈阳作为清王朝的唯一陪都,在清帝祭祖、东北巡视、巩固边防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沈阳“一宫两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祟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曾在这里即位称帝。

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共90多所,300多间,组成20多个院落。

整个建筑融汇了汉、满、蒙、藏四个民族的建筑风格。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入关前“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

沈阳“一宫两陵”蕴含着深厚的满清文化,是沈阳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1.4近代文化

1.4.1移民文化

移民是区域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它加深了区域文化之问的扩展和渗透。

移民将原乡文化带到移居地,而且使之与土著文化交融、发展。

在历史上,沈阳是汉族在辽宁地区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聚居区。

但是后来的沈阳汉族人口,却主要是关内的移民。

远在夏商时代,历代帝王就已经有意识地通过派员改郡、迁徙移民来治理关东这块黑土地。

西晋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争连年不断,许多汉族人口相继逃往辽东避难,与沈阳各族人民杂居。

鲜卑族建立前燕之后,又索性把由内地逃来的10万户流民,安置在辽西屯种。

大规模向沈阳等关外地区移民是从汉代开始,但由于北宋之后少数民族势力的发展,来到这里的中原人口开始出现回迁或融人一些少数民族的趋向。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沈阳成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以后,出现了一股强大的“闯关东”移民潮。

清代以来,不断涌人的“闯关东”们,大都并非是朝圣这“龙兴之地”的故都、领略这塞外古城景致的,他们几乎都是为丁生存而前来谋求一块栖身之所。

而此时清王朝为了建设和开发东北,又积极鼓励关内民众向东北移民。

如1653年,清政府颁布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所招民每日给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20只,并“免交三年钱粮”。

在如此优惠政策的激励之下,处于贫困之中的山东民众纷纷踏上”闯关东”之路。

据《东北开发史》记载,清初招垦的23年中,“所招之民,山东居多”。

尽管后来清政府曾一度实行东北禁封政策,但实际上已经阻挡不住山东等地流民“闯关东“的步伐。

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力空虚财政困难,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日益削弱,成丰十年(公元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引来了关内流向东北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的《申报》报道说,由于山东发生灾荒,“山东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纷至沓来,日难数计。

前有一日,山东海舶进辽河者,竞有三十七号之多,每船皆有难民二百余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余人”。

据统计,仅民国时期,山东流人东北的“闯关东”移民,就达到1836万人之多。

沈阳沿用至今的“山东堡”等老地名所在之处,正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移民的聚居点。

沈阳的黑土地接纳了“闯关东”的移民,这些外来移民及其后代,与沈阳本地原住民共同创造了以山东等地移民风情为积淀的,关内外相融合的沈阳乡土文化。

沈阳城作为东北地区的边陲城市,以往都是北方汉族文化,再加上狩猎民族的狩猎文化,所以文化涵盖性比较小。

这种文化要想改变是不容易的。

然而,由于关内移民大量涌入,丰富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沈阳这一地区,为沈阳地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4.2奉系统治时期

1916年至1931年“九·

一八”事变前的15年,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沈阳及东北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沈阳文化发展的较好时期。

肇新窑业、大亨铁工厂等沈阳的民族工商业从元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第一辆汽车就诞生在沈阳。

谈沈阳近代文化,不能不提东北大学。

这座成立于1920年的著名学府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支持下。

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

不但章士钊、梁思成等大学者纷纷赴沈任教,就连校舍、实验设备也是全国第一流的。

每当人们走近原东北大学旧址即今省政府大院,都要为张氏父子办教育的气魄所折服。

(沈阳历史文化特征及发展思考,2008)

1.4.3日伪时期

沈阳拥有许多与抗战有关的重要历史遗迹、旧址,如。

九·

一八”柳条湖爆破地点纪念碑,原大和旅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的北陵电影院、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奥斯维辛”的“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陈列馆等。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向世人讲述着沈阳经历了怎样的屈辱与抗争。

还讲述着有关人类命运的各种不同观念和思想。

(传播视域下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研究——以沈阳市为例,2011)

1.5工业文化

工业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所形成的工业文化,更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沈阳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1896年,清政府在沈阳大东边门里开办主要制造兵器的奉天机器局,并附设铸币车间,铸造银元,这开创了沈阳近代工业的先河,此后沈阳的工业经历了建国前的日伪时期、内战时期及新中国时期,至今沈阳工业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了现代工业的长子,享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誉,素有“东方鲁尔”之称,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第一台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台数控机床等100多个工业文明经典,因此工业遗存非常丰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沈阳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关停并转,但保存下来的许多工业文物不仅见证了沈阳工业的百年沧桑,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而且也体现了一个时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给沈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不可替代的工业文化遗产。

为了保留住这些工业文明,在沈阳铁西建起了“沈阳铸造博物馆”。

工业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现如今在“沈阳铸造博物馆”基础上,将进行改建和扩建,并已更名为”中国工业博物馆”,此举就是要把这些工业文化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沈阳工业辉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