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257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天成大联考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社会思潮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相关记载

文献出处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礼记·表记》

“以天为尊,以德为本”

《庄子·天下》

“昊天不惠”“昊天不平”“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诗经》

“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

 

A.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

B.先秦王权专制的倾向在不断加强

C.神权政治式微,世俗政治不断加强

D.先秦重礼轻法中央集权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最先强调“神”、“天”的作用,后来又变为重视民的作用,这体现的是世俗政治不断加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尚未独尊,还不能决定社会习俗,先秦时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王权专制尚未出现,中央集权也未逐步形成,均是不合史实的,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并且君主要引导人们有所好恶,“然后可得而劝”,“然后可得而畏”,这样就“可得而制”。

由此可知,董仲舒

A.汲取法家思想的精华

B.告诚统治者必须要实施仁政

C.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强调建立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这是法家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实行仁政和“君权神授”的理念,故B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影响,不是必要性,故D项错误。

3.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

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

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

或时贳民,不弃作业”。

材料反映出出当时

A.经济结构单一

B.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

C.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

D.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商业之间互相满足各自需求,也就说明了手工业、商业体系并未独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存在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并不单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城乡一体是以城市经济为主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综合经营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

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

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

该历史现象

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

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

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

“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即门阀政治对皇权的干预、对皇权的制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不存在分权制衡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前代并非“君弱臣强”,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必然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5.殿试在唐代已有先例,但没有成为定制。

宋太祖开宝六年于讲武殿对新及第进士进行复试,“白兹殿试遂为常式”。

宋初殿试成为定制

A.打击了土族门阀势力

B.实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有效防止了科场的徇私舞弊

【答案】C

【解析】

殿试是皇帝直接选拔官吏,这必然会加强皇帝的权力,即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打击了土族门阀势力的是科举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即是没有殿试,科举考试也是公平竞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有效防止了”的说法夸大了殿试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元朝行省内部实行郡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

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同赋也由朝廷制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

行省官员有较大但都不可能独立行使的权力。

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D.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利于缓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也就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创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是郡县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并未改变,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强化了皇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7.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等字眼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即在此王阳明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并未摆脱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知行合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

清代她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

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答案】D

【解析】

“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表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题,也未涉及到社会变革,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并未变革而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

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

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A.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B.民主共和开始成为共识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

【答案】C

【解析】

“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等字眼意在强调民众在参与政治热情高涨,也就说明了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在增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共和是早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民权主义实现的社会环境好而非阻力重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仔细观察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

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B.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整了政府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能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因为外国人企业数量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未得到改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

这反映出陈独秀

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

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等字眼意在强调陈独秀既看到了传统儒学糟粕同时又看到了传统儒学的思想精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陈独秀并不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说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A.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

B.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

C.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即材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只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而未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三民主义才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

这表明“另起炉灶”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答案】B

【解析】

“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等字眼意在强调“另起炉灶”是为了捍卫一个中国,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