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21629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

(2)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

称。

2.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东突厥:

大败东突厥,俘获,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2)与西突厥:

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

高宗时,灭亡西突厥;

武则天在位时,设置。

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与吐蕃

(4)与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6“思考点”: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试答:

2.阅读教材P37“历史纵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认识。

3.阅读教材P41“史料阅读”:

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教材剖析

1.阅读教材“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纪帛画)”(见教材P37)

信息解读:

帛画反映隋炀帝巡游时的奢华场面;

客观上反映了大运河成为南北方的水路运输线路。

3.辽阔疆域

(1)表现:

东到大海,西达,东北至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

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点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2)过程:

755年,身兼三个地区节度使的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2.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

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3)影响: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

907年,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

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

(3)十国:

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

 

2.阅读材料“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8)

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

3.阅读教材“《职贡图》”(见教材P38)

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

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阅读教材“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9)

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探究一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

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探究二隋唐的更替及衰亡

角度

内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们不满;

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唐朝的衰落

(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

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的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探究三(核心素养)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

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派卫青反击匈奴

C.开凿大运河D.发动玄武门之变

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

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课标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⑴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⑵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⑶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要点

学纲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诸侯纷争

1.“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4.周朝灭亡。

(二)华夏认同与民族融合

1.华夏与蛮夷之别;

 2.△民族融合:

⑴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⑵历史意义(促进华夏族发展壮大,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发展:

⑴铁制农具和牛耕,⑵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2.手工业:

以冶铁业为代表;

 3.商业和城市:

货币、商业城市、富商大贾。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⑴背景,⑵主要变法运动(魏楚秦),⑶结果;

2.商鞅变法:

⑴时间,⑵主要内容;

⑶特点与作用意义

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政治理论及其提出背景;

 2.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二)老子:

哲学和政治主张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

(二)▲(战国)百家争鸣

1.出现背景:

社会剧变→学术平民化(出现诸子学派)→百家争鸣;

2.诸子学派:

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评价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一些大的诸侯国如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史称“春秋五霸”。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你认为促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诸侯争战;

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戎狄蛮夷内迁。

商鞅变法(表1)

主要内容

作用和意义

经济改革

⑴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⑵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⑵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也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治改革

⑴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⑵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农业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

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表2)

孔子

老子

生活时代

春秋后期

诸侯国别

鲁国

楚国

主要思想和成就

哲学思想

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

⑴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⑵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⑶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思想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⑵孔子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老子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