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0443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Word格式.doc

一、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建立和内容

(一)初步形成时期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对特定的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的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供养性社会福利项目,即它的实施范围主要局限于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群体。

民政部门开始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该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它们成为官办的社会福利事业。

如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

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

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

另外,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职工社会福利制度。

在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中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

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范围大大扩大,已经扩展到单位职工,并且工行是实施和管理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机构。

(二)逐步完善时期

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

其中该文件还明确指出了职工社会福利基金来源的几个渠道:

1、国家拨付各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与职工社会福利相关的非生产性投资;

2、建立职工社会福利基金提取制度;

3、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的工行经费中的1%可以用于职工问题处理经费等;

4、职工福利费可以在单位行政管理费中之初;

5、文化设施收入可以用于职工福利开支。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步完善了单位职工社会福利制度,同时不断的完善老人社会福、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妇女儿童社会福利制度。

使得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民政社会福利和单位社会福利。

(三)调整时期

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对社会福利事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

很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被强行合并和撤销,导致了不少孤、老、残、幼重新流落街头,生活得不到保障。

同时,由于各单位的生产发展处于停顿,职工社会福利基金来源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各种补贴社会福利以及各种娱乐文体活动等无法开展下去。

从整体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到后来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就使得那些社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保障,由此极大地显示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社会稳定。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和分配制度下,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待遇,不仅极大地填补了职工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生活上的亏空,改善和提高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且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满足和自豪。

二、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改革。

弊端如下:

1、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它们要与所有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尤其是一些老企业,由于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所以难以与新生企业公平竞争,面临更大的破产风险,而且职工所在的企业一旦破产,职工极其家庭能够获得的福利待遇将没有了着落,生活将立即遇到极大困难;

2、企业的福利待遇将企业与职工紧紧地栓在一起,不同企业或单位的职工的福利待遇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单位职工的福利甚至高于工资,这就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优厚的福利待遇由于是平均分配,所以不但没有发挥它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心理,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入城镇,进入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就业,他们连应当享受到的社会保险待遇都享受不到,何谈享受社会福利待遇,这种从制度建立之初就对农民实行的不平等待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能再延续下去,否则会继续扩大城乡差距,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也无法打破。

因此,改革传统的福利制度势在必行。

企业职工福利改革,在初期,通过实行承包责任制,将企业的福利设施对外开放。

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社会背景下,在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打破过去封闭运行的模式,成立了面向社会、有偿服务的劳动服务公司,并逐渐与原单位脱钩,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并参与市场竞争。

例如,绝大多数的房修公司、托儿所、幼儿园、理发店等都是从原来的企业或单位剥离出去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住房福利改革,198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改革的实施方案》后,城镇居民福利分房开始向住房商品化、私有化方向改革。

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以标准价出售公房,1998年底,中央政府宣布停止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分房后,职工按标准价购买了住房。

同时确立了由单位和职工各缴费50%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并为职工建造和出售经济适用房。

有些城市为居民提供廉租房或房租补贴。

教育福利改革,让人们感到压力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原来高等院校的助学金制度改为贷学金制度,后来高校学费一路攀升,城市重点中小学校也要收取赞助费。

农村义务教育由于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而将负担转嫁到了农民身上。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被打破,人们的收入出现了差距,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应运而生,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富人的子弟提供了优越的就学机会。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多种办学模式,开辟了教育领域的竞争局面,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提供了可能。

从以上各方面的改革可以看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减少,加之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因而,单位和企业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大减少,负担大大减轻。

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举办的福利事业在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不同社会成员对于福利项目的需求。

总之,经过以上初步整理以后,我们应当摈弃以往无所不包的大福利概念,在合理的工资制度下,将应当由人们购买的社会服务让人们就像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自己去购买,而只是将有限的几个项目保留在社会福利中,应当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正在缓慢地朝着社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而社会福利制度的这种从最初的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钟仁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