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9986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考试题届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之所以强调“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的人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学习要谦虚,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C.“四十而不惑”,说明人在成年后就不会感到困惑。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要辩证地对待学与思之间的关系。

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则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简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

我认为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而对一些经典好文章就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这样才能学有所获。

(2018·

铜仁改编)

【甲】见【课文在线】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必有我师焉 师:

师兄

B.三十而立 立:

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C.既加冠 既:

已经

D.援疑质理 援:

引、提出

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益慕圣贤之道/过惠子之墓(《郢人》)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

A.他们,他们的/大概,表示推测;

B.均为助词,的;

C.通“又”/表所属;

D.凭借/用来,表目的。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

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

【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

“耳顺”通常指听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A.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学记》)。

(二)期行(刘义庆)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则是无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太丘舍去/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C.相委而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D.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A.判断动词,就是/指示代词,这,这样;

B.舍弃;

C.离开;

D.回头看/拜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

(2)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

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③。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

资治通鉴》)

【注释】 ①魏文侯:

(?

―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②虞人:

管理山林的官员。

③身自罢之:

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尊君在不(同“否”)    B.相委而去(委屈)

C.下车引之(牵引,拉)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B.“委”是“丢下,抛弃”的意思。

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同“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D.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和C项均为代词。

A.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结构助词,的;

D.宾语前置的标志。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即使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

4.【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是为人之根本。

(围绕“诚信”,言之有理即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定好去打猎。

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得很开心,天下起了雨。

魏文侯将要出去。

大臣们说:

“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大王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

“我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好去打猎。

”于是他就出去了,亲自去管理山林的人那里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三)乘船(刘义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歆辄难之(当即)

B.何为不可(可以)

C.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

D.遂携拯如初(救助)

B.“可”是“肯,同意”的意思。

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

A.王欲舍所携人/太丘舍去(《期行》)

B.宁可以急相弃邪/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C.本所以疑/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A.舍弃;

B.难道/安宁;

C.……的原因;

D.一起,都。

(1)幸尚宽,何为不可?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呢?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起初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A.华歆对别人的求助先是感到为难,后来在王朗的坚持下才勉强答应,可见他是个优柔寡断并缺乏见义勇为之心的人。

B.王朗开始有救人、助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说明他是一个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C.世人通过华歆、王朗救助人这件事来评定二人品行,从而知道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

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

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会被人们所鄙弃的。

【乙】荀巨伯远①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④,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⑤,子令吾去,败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⑦?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⑧而还,一⑨郡并获全。

【注释】 ①远:

到远方。

②值:

适逢。

③胡贼:

古时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侵犯我国中原地区。

④郡:

指城。

⑤相视:

看望你。

⑥败:

毁坏。

⑦止:

停住不动。

⑧班军:

调回军队。

⑨一:

整个。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一起)

(2)既已纳其自托(接纳,接受)

(3)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

2.【A+层级】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败义以求生

B.歆辄难之/不忍委之

C.既已纳其自托/贼既至,谓巨伯曰

D.宁可以急相弃邪/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A.用/来;

B.代指这件事/代指人;

C.已经;

D.难道/宁愿。

难道船还很宽,为什么不肯带上他一起呢?

(2)岂荀巨伯所行邪?

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

4.请简述华歆和荀巨伯的相似做法。

在他人有难时,两人都没有只顾自己而把别人抛弃。

5.华歆和荀巨伯两人品格上共同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但两人又各侧重什么?

共同之处:

讲道义。

不同之处:

华歆侧重诚信、守信。

荀巨伯侧重友情。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他说:

“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