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122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①佛罗伦斯对鸟的实验研究发现:

无论切除鸟的哪个脑区,它以后仍会恢复原先被认为已经丧失的行为能力。

结论;

大脑作为一个整合的统一体而发挥技能,并不是特定的机能定位于特定的部位。

②拉施里对大鼠的实验研究发现:

皮层切除的总量与功能损伤的程度成正比,提出两大原理:

整体行动和等势性

③杰克森观点:

负杂的大脑机能活动由多个脑区参与完成,加哲尼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了“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三大基础学科:

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

第二章

1.生物心理学的研究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一、脑立体定位技术解决的问题:

如何从动物的颅骨外部确定脑内特定神经结构的位置

工具---脑立体定位仪、脑立体定位图谱

脑立体定位图谱:

由一系列大脑冠状剖面图组成

AP:

表示大脑某神经结构位于动物颅骨顶部十字缝交接前后方的距离

前卤的AP值为0;

前卤前方为负值;

前卤后方为正值,脑立体定位的坐标值均为毫米。

LR为横坐标,表示某部位位于颅骨矢状缝左侧或右侧的距离

H为纵坐标,表示自颅骨表面或皮层表面垂直向下的深度

例如:

(AP4,LR3,H6),表示该神经结构位于前卤门后方4毫米,矢状缝左(右)侧3毫米,皮层表面以下6毫米处。

脑定位技术的使用:

刺激/损毁;

冰冻切片---镜下观察。

▲双侧杏仁核被毁的人——是不知恐惧为何物的。

脑功能干预技术(脑功能定位说)

一、脑损伤

不可逆性损伤包括:

横断——在中脑得上丘与下丘间的部位横断脑干,造成动物去大脑僵直(孤立脑动物)

吸出——用于大面积的脑损伤

电损伤——用于小范围的局部损伤

神经化学物质损伤——使用特定药物以损毁某神经部位

可逆性损伤包括:

冷冻——大脑细胞在环境温度25度下停止机能活动,0度以下就会死亡。

药物阻抑法——浸泡了2%普鲁卡因或25%的氯化钾溶液的滤纸覆盖在某皮层区域表面,就可使该部位皮层神经细胞暂时停止机能活动

二、脑刺激:

电刺激——粗电极、金属电极

化学刺激——注射某神经递质的阻断剂或激动剂,如吗啡作为内啡肽的激动剂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所在部位,以纳洛酮作为其阻断剂来抵抗吗啡的作用。

大脑电活动的记录与测量

大脑的电活动包括:

自发活动和诱发活动

一、大脑自发活动是指在无明显外界刺激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具有节律性的电活动

其脑电记录采用——单极导联、双机导联或多级导联的方式

二、诱发电位是指凡是外加一种特定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大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除刺激时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内任何可测量的电位变化。

包括:

①将给予刺激时所引发的诱发电位称为——开-反应

②将撤除刺激时所引发的诱发电位称为——撤-反应

三、事件相关电位是指有外部事件或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

两种典型的事件相关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AEP)和关联负变(CNV)

脑研究的组织学方法包括:

经典染色方法、HRP技术、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无创性脑成像研究

无创性脑成像研究——指在不造成伤害的条件下对人类大脑的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活动经行扫描成像,这就是无创性脑成像研究。

一、脑解剖结构成像技术,包括:

1、计算机化轴向断层扫描技术(CT)

2、磁共振成像(MRI),又称核磁共振

二、脑机能活动成像技术

现代脑机能活动成像的两大先进技术有:

1、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2.fMRI原理是:

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在释放了氧之后会发生顺磁性变化,导致携带氧与不携带氧的血红蛋白之间的能量变化,这种变化能被fMRI仪探测到。

第三章

1.侧抑制:

是指一个神经元的活动由于受邻近其他神经元活动的影响而减少,这一神经机制在感觉特异性中普遍存在。

作用,提高刺激物轮廓边缘反差,使感觉神经信息传递具有精确的定位。

2.瞳孔大小的改变是由于——虹膜内两种平滑肌的协调拮抗收缩活动所致

瞳孔边缘四周分布着环状肌,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故称瞳孔括约肌。

瞳孔括约肌的四周是辐射状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扩大,故称瞳孔扩大肌。

瞳孔调节是双眼同时发生的,单眼受强光刺激会引起两眼瞳孔同时收缩,这种反应被称为互感性光反射。

3.视网膜(P46-47)

视网膜内含光化学反应物质,其内层分为三层:

外层为感受细胞层,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

中层为双层细胞层,含有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

内层为视神经结细胞。

视网膜中的主要构造:

视网膜中央区的中心部位比其他地方薄,形成一处下凹区域,故被称为中央凹。

视敏度最高的是——中央凹。

在视网膜中存在另一特化区域,在该区域,所有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会聚成视神经或视束后穿出眼球,而且血管也从此处进入眼球。

但是此区域缺乏视神经细胞,不产生任何视觉,因此被称为盲点

4.同心圆感受野

视网膜双极细胞具有同心圆形状的感受野,它的形成是前文所述的侧抑制使然。

光刺激其中心区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而刺激其周边区则使其受抑制,这种感受野被称为“开—中心”感受野。

另有一些双极细胞则具有性质相反的同心圆感受野,即中心区为抑制区,而周边区为兴奋区,所以被称为“闭—中心”感受野。

5.★视皮层的神经元可分为三类:

简单细胞、复杂细胞、超复杂细胞

三类视皮层神经元细胞的不同点:

神经元细胞名称

分布部位

特点

简单细胞

初级视皮层V1

各方向均有

具有固定的兴奋区以及位于两侧的抑制区,其感受野特征是有一定大小,且有一个兴奋反应的最优方位

复杂细胞

视觉皮层的V1和V2区

方向改变就会不兴奋

感受野较大,不能区分明确的兴奋区和抑制区。

对特定方位的光柱敏感,特别是特定方位运动的光能引发最大反应复杂细胞所编码的是关于刺激方位的(而不是单纯的位置)信息

超复杂细胞

视觉皮层的V1和V2区,又称为末端终止细胞

对区域敏感

具有多样性。

作为特征分析器的视神经元确实对某种特征的刺激产生最佳反应,但并非只对这种刺激产生反应。

6.三色理论的要义:

人类通过三种视锥细胞对不同的光感受器做出反应以形成色觉,这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短波长、中等波长、长波长)的光最为敏感。

人们之所以能够辨别颜色,是基于三种视锥细胞的反应强度比率。

7.拮抗理论:

人们对颜色的感知是一对相反的过程:

白对黑,红对绿,黄对蓝。

以颜色后像这种心理学现象来论证其观点,如果同样地注视蓝、红、绿、则会分别看到黄、绿、红的影像,这就是所谓的负后像现象。

负后像的产生是视觉神经元拮抗反应此消彼长的结果。

8.大细胞与小细胞

根据其细胞构筑学特征,六层可被区分为两大不同部分:

背侧四层因其神经元形状较小,故称小细胞层,这些神经元被命名为P-细胞。

腹侧两层的神经元形体较大,故称大细胞层,此处的神经元被称为M-细胞。

两者的区别

P-细胞

M-细胞

细胞形状大小

较小

较大

感受野

颜色敏感性

对刺激的反应特征

持续反应,适于对静止物体特征细节的信息分析

快而短暂的反应,适于对物体运动及其形体大轮廓的信息分析。

9.视觉皮层三条特异性通路分别是——MD通路、BD通路、ID通路(P64-65)

视觉皮层的三条特异性通路所执行的功能是:

MD通路——主要对物体的方位及其运动方向信息进行编码,产生距离感和立体感的深度视觉中发挥作用

BD通路——主要对不同的颜色进行编码,也被称为“色柱优势通路”

ID通路——主要对一定方位的具有颜色或亮度反差的物体边沿进行编码,在物体形成辨别的视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0.视网膜至视觉皮层V1,V2区的神经通路的机能解剖学特征

11.大脑皮层高级视觉皮层机能系统——枕—顶通路和枕—颞通路

枕—顶通路(背侧通路,M系统Where通路)是物体运动知觉和空间的高级中枢,不仅对物体与背景的相对运动,而且对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运动物体反应灵敏。

表现于对其他感知觉(例如触觉)进行信息处理,是多种感知觉整合的脑区。

对于由视觉引导的行为反应产生重要机能作用。

枕—颞通路(腹侧通路,P系统,What通路)其神经投身部位依次为V3—V4—TEO—TE。

对物体形状结构及细节产生完整而精细的视知觉,随着信息加工水平的升高,各脑区神经元的感受野逐级增大。

V4区神经元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为其感受野存在较大的周边抑制区,从而使其能够将物体与背景分开。

对物体细微结构进行更为精确的信息加工和识别,是形状,知觉恒常性的基础。

第四章

1.声波的物理属性包括振幅,频率。

声波振幅大小决定人们所感受到的声音强度,也就是响度。

耳的功能是将声波转换为能够在神经系统中传导的另一种生物电能量形式——动作电位。

镫骨的声波振动使位于前庭阶一端的卵圆窗振动,继而使耳蜗内的液体发生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移位。

作为听觉感受器的毛细胞位于基底膜上,它的上方存在着被盖膜。

两者相比,前者较为刚硬,后者较有弹性。

2.频率理论:

是关于音调辨别的较早的理论,认为,耳蜗基底膜与不同频率的声波同步振动,从而使听觉神经产生相同频率的动作电位。

另一种解释音调辨别外周机制的理论被称为地点理论。

3.声源定位机制(高频,低频)

其所凭借的线索主要包括声音刺激的强度差别,到达两耳先后时间差别以及相位差别。

人类主要利用声音刺激的强度差别来确定高频声音的方位,而对低频声音的定位则依靠其相位差。

4.试判断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差异

名称

病因

症状及特点

传导性耳聋

中耳的听小骨因感染疾病或者附近部位长有骨瘤而不能正常地将声波传导至耳蜗

能够听到自己的说话声,但但不能听到他人的声音。

原因在于自己发出的声音能够不经过中耳而通过颅骨传导给耳蜗,而他们的耳蜗和听觉神经保持着正常功能

神经性耳聋

耳蜗某个部位的局部损伤所致,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听力受损

患者不能听到某些频率的声音。

具有遗传性

常感到耳鸣,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耳中出现某种声音,诸如嗡嗡声或哨声。

老年人普遍存在

5.前庭觉:

前庭器官产生关于头部位置及其运动加速度的感知觉,这种感知觉被称为前庭觉,它在平时是无意识的,只有在特殊情形如云霄飞车下才被真切感受到,其不容易被适应。

前庭觉三根半规管,经由第八对脑神经传向脑干和小脑

6.躯体感觉及其包含的感觉(P84)

躯体感觉是关于身体及其运动的感觉,它是多种感觉的总称,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暖觉、关节位置及其运动的感觉以及痛觉。

体觉感受器分布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