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6932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验师考试血液学考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

④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要点5:

造血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1)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

①干细胞因子(SCF);

②芙来3配体(Flt3ligand,FL),即fa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FLT);

③集落刺激因子(CSF),是细胞因子中的一大类,有四种主要的类型:

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GM)、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G)、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M)、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Meg)。

还有多系集落刺激因子(CSF-Multi)即白细胞介素3(IL-3)。

  ④白细胞介素(IL);

⑤红细胞生成素(EPO);

⑥血小板生成素(TPO);

⑦其他细胞因子:

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2(I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

  

(2)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

抑制造血生长因子的称为负调节因子。

包括:

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②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

③白血病抑制因子(LIF);

④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

⑤趋化因子(CK)。

 要点6: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要点7: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

  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

  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

  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项目

幼稚原始→成熟

备注

细胞大小

大→小

原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

核质比例

 

核大小

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核形状

圆→凹陷→分叶

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

细致→粗糙

疏松→紧密

核染色质受色

淡紫色→深紫色

核膜

不明显→明显

核仁

显著可见→无

胞质量

少→多

淋巴细胞例外

胞质颜色

蓝→红

或深蓝→浅蓝

胞质颗粒

无→有

粒细胞分化为3种颗粒,有的细胞无颗粒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适应证:

  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

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其他:

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禁忌证: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骨髓标本的采集:

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

髂骨后上棘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的痛感;

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

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

骨髓中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见下表);

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

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

1:

1

>10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

200: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2)油镜:

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

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

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

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骨髄细胞形态学

  粒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粒细胞: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

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

  ①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凌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①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

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

      中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

  大小   细小    粗大     最粗大   较中性颗粒粗大

  色泽  淡紫红的或  橘红色或  深紫红的或    紫红色

       淡红色    暗红色  紫黑色

  分布   均匀     均匀   分布不一、常   分布不一、有

                   覆盖核上     时覆盖核上

红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红细胞:

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2)早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

  单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单核细胞:

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个且大而清楚。

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淋巴细胞:

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核仁1~2个,胞质呈淡蓝色,透明。

(2)幼稚淋巴细胞:

核染色质仍较细致。

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浆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浆细胞:

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

  (3)浆细胞:

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

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

  (3)巨核细胞:

  ①颗粒型巨核细胞:

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

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

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几种原始细胞形态学特点

  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

1。

  2.粒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

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

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

通常在1.5cm×

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20%~70%,血小板易见,常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髄成分。

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意义

  胞体异常

  

(1)大小异常:

胞体比同期正常细胞明显增大或缩小。

如:

  ①巨幼红细胞,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②小型原始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及感染等。

③巨大型原始粒细胞,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④小型原始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似,见于急粒。

  ⑤大小不匀。

  

(2)形态异常:

  ①幼稚细胞形态畸形显著,不规则,多形性,瘤状突起。

如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恶性组织细胞,见于急单、急粒、恶组。

  ②成熟的细胞,如红细胞呈椭圆形、口形、球形、靶形、镰刀形、泪滴形、盔形及不规则形等。

  胞核异常

  

(1)数目的异常:

正常时只有一个核的细胞在异常时变为多个核。

见于各系统白血病细胞、严重贫血。

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困难,出现粗杆状、花生状或眼镜样的Pelger-Huёt异常。

  (3)核染色质异常(4)核仁异常(5)异常核分裂

  小结:

胞核异常

  

(1)数目异常,见于急性白血病、严重贫血。

(2)形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3)核染色质异常,巨幼红细胞、巨幼粒细胞。

(4)核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