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5736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从宋氏家族合影(1917年)中,你能看出当时服饰的特点是

A.彰显个性

B.政治色彩强烈

C.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D.继承传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宋美龄的服装上,可以看出“个性”;

从宋母的服装上也可以看出“传统”,故C项正确;

AC项比较片面;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答案选C。

2.《夏津县志》载:

“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材料描述的情形开始出现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

D.改革开放以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描述的是当时婚姻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形开始出现于民国初年,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移风易俗,人们思想观念开始解放,故本题答案为C项;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列宁装是苏联的服饰装,不是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4.下列措施中不仅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A选项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特点,断发易服是对清朝的一种反抗,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是汉族女子才采取的措施,满族女子不缠足;

C、D选项是近代以来的措施,因此排除。

5.李维清在《上海乡土志》中记载:

“自通商以后,西人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乃激贮于高塔,以管分注于各处,居民便之。

城内及南市之人,昔饮河水,污秽不堪,易致疾病,近亦遍装水管,居民饮濯称便,且有益卫生也。

”此事发生在上海史上的哪一时段?

A.16世纪中

B.17世纪末

C.18世纪末

D.19世纪中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自通商以后,西人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乃激贮于高塔,以管分注于各处,居民便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文明传播,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D正确。

16世纪,上海没有通商,故A排除。

17世纪末,上海也没有通商,故B排除。

18世纪末,上海同样不是通商口岸,故C排除。

6.邮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征。

右侧大清国邮票如此使用,最能反映出

A.列强控制中国邮政

B.近代中国邮政起步

C.政权转换之间应急

D.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解析】据材料提到,邮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清国邮票上有中华民国字样,这反映了当时政权转换之间应急的特点,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列强控制中国邮政,故A排除。

近代中国邮政起步,不是最能反映的,故B排除。

社会生活方式转变,过于笼统,故D排除。

7.下列哪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婚姻特点的是

A.我要自己找婆家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

C.孩儿无知,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作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民主平等的实行,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强调新式的婚姻观念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故选A;

BCD都是在旧中国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就是婚姻观念的体现,故排除。

8.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B

【解析】“婚礼铁路”“蜜月旅行”,说明新式交通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选B,排除A。

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是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显然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交通被西方控制,因此无法得出殖民地特征,排除D。

9.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大鹏写道:

“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他在此表达的是

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名钟、迎神和放炮

B.在乡村推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

C.乡村里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比较淡薄

D.当年百姓和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解析】据材料“五更各庙鸣钟,……此其新年也。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农村仍然以农历新年为主,说明在乡村推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故B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当地习俗中过年应名钟、迎神和放炮,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故C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百姓和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故D排除。

10.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近代中国人生活,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理解词中的“爱出洋”、“短褐装”含义,并找出具体原因。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保守封闭,遭到列强侵略后,不仅经济上发生新变化,思想上与生活习俗上都发生了大变化。

ACD明显不正确,选B。

11.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上述评论反映出来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

C.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D.报刊业随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近代工业产生后,女性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与男性共同参加生产劳动。

A项,不符合史实,男尊女卑是中国旧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排除。

由材料中“丑态”、“廉耻扫地”、“男女相淆”、“非风俗之正”等关键词可知,该评论作者仍具有传统保守和愚昧观念,对女性从事生产活动持否定态度。

因此,该评论的出现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故B项正确。

C项,材料中未提及,况且早在明朝中叶之后即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愚昧观念,而不是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排除。

12.据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某学生的日记记载:

1934年春,她经人介绍前往一平民学校教课,为其办理手续者系一男子,这使她“心中鹿鹿不已”,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

但她又想到,前来授课是“为国家幸福计,己身前途计,不得不尔。

余侪处事光明磊落,何分性别,何惧他人窃议哉”这则日记反映出当时

A.女子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B.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

C.知识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

D.成都地区涌现了一代新女性.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1934年”“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题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了一个个例,无法得出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和涌现了一代新女性,故CD项错误。

13.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姻.服饰.习俗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但是C项“梳着辫子.满口之乎者也”依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1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

清朝末年,天下移风;

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即洋务早期(六七十年代)初开.清朝末年(19世纪末)移风.民国初年(20世纪初)飙转豹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故选A。

B项错误,近代传媒的发展并未经历着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

CD项错误,政治和思想领域里的变革开始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的。

15.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

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解析】由剪辫子到抢购假辫子,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变化,也反映出民主并未真正的为人们彻底接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故答案为D。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它还是取得了一定的革命成果的,所以A项错误。

B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根本问题。

C项说法本身错误。

16.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

“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

……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

其已裹者,一律宽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