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470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考真题详解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013全国卷大纲版)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C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理解,难度较低。

(2013四川卷)

2.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命题思路】本题借“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人工电刺激”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兴奋传导方向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属于能力立意题。

【解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故选项A和C正确;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故选C。

(2013海南卷)3、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合成并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所以不合成,B错误;突触小体为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的杯状小体,即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C正确;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神经细胞间的调节结构——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难度不大。

(2013海南卷)4.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B

【解析】兴奋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间在局部电流的刺激下,打开了未兴奋区的Na+通道,使Na+内流,导致未兴奋区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A项正确。

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非门控的K+通道打开导致K+外流,静息电位接近K+的平衡电位,故C正确。

血浆渗透压由离子渗透与和胶体渗透压组成,其主要取决于离子渗透压,与血浆中的Na+和Cl-浓度有关,D正确。

在Na-K泵的作用下通过主动运输将K+运输到细胞内Na+运输到细胞外,这对维持多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血浆中的Na+>红细胞中的Na+,血浆中的K+<红细胞中的K+,故B错误。

【试题点评】此题对兴奋在神经细胞上的传导形式——膜电位变化进行考查,难度适中。

(2013上海卷)5.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

A.人类皮肤感受器B.蝮蛇颊窝C.飞蛾的触角D.鱼类侧线

【答案】C

【解析】皮肤有冷、热、痛、触觉等感受器。

每平方厘米皮肤有10个冷、热感受器;蝮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鱼类侧线,鱼和水生的两栖动物接受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装置。

(2013上海卷)6.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不会出现的现象是D

A.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B.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

C.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D.胃肠蠕动加快

(2013上海卷)7.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

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A.Na+流入细胞内B.Ca2+流入细胞内C.K+流出细胞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2013上海卷)8.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图10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

B.图l0乙表示强化过程

C.图10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消退

D.若对图10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则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

(2013福建卷)9(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

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

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

AchE活性检测原理:

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

/g·L-1

脑组织铅含量

/g·gprot-1

AchE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

0

0.18

1.56

22.7

0.05

0.29

1.37

23.1

1

0.57

1.08

26.9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通过该指标可知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变化。

Ach发挥效应后在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

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16分)

(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④

(2)突触间隙电位乙酰胆碱酯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解析】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油管道额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Ach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

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试题点评】此题以实验为出发点,考查学生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只要认真读题和审题,在题干和表格中可以找得到相关的答案,对突触的考查十分基础,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了,便可回答正确。

此题总体难度中等,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013安徽卷)10.(20分)

Ⅰ.(8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

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右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其原因可能有:

①;

②。

【答案】

(1)方法和现象:

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观察到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不会将兴奋传递给传出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a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b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因此该药物应该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所以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2.激素调节

(2013浙江卷)1.(12分)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 

甲组:

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 乙组:

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

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

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

______________。

 

答案:

(1)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2)甲组小鼠正常,其耗氧量应该稳定不变,体长应该逐渐增长;乙组切除了甲状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耗氧量降低,体长不增长。

(3)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

②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③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被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

解析:

(1)由于题干中自变量是是否切除甲状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小鼠的耗氧量与体长”,所以本实验研究的是甲状腺激素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关系。

(2)甲组小鼠正常,其耗氧量应该稳定不变,体长应该逐渐增长;乙组切除了甲状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耗氧量降低,体长不增长。

(3)新陈代谢越旺盛耗氧量越多,切除甲状腺后,小鼠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性,应设置对照组,对照中可以切除甲状腺补充甲状腺激素,说明确实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也可以不切除甲状腺注射甲状腺激素,也能反映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2013四川卷)2.(12分)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

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⑴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⑵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

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运送到全身各处。

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识别瘦素。

⑶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

分析以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1

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小鼠无变化

2

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3

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A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注:

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A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的对照实验。

 【答案】

(1)储能低

  

(2)氨基酸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血液循环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蛋白(或糖蛋白或糖被)

  (3)①高瘦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②正常小鼠与正常小鼠连体共生

【命题思路】本题借“动物机体脂肪储存量大小对摄食行为的调节”创设情境,实际考查《分子与细胞》和《稳态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既考查本专题的知识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能力中“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与探究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两方面,属于基础和能力双重立意的综合题。

【解析】⑴和⑵熟记相关知识即可回答。

⑶从第一组实验结果可知肥胖型的A小鼠提供了更多的瘦素给正常小鼠,从第二组实验结果可知肥胖型的B小鼠自身瘦素含量极低或者根本不能产生瘦素,从第三组实验结果可知B小鼠下丘脑的瘦素受体是正常的,结合第二、三组实验分析可推知B小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不能产生瘦素或产生瘦素极少。

增设同类小鼠连体共生实验,再与实验前的摄食量进行比较,即可知道手术本身是否对实验结果带来了干扰。

(2013海南卷)3.(8分)

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集体的产热量会,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反馈调节是指。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增加增强

(3)升高神经系统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解析】

(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3)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激素的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和作用,难度较小。

 

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013北京卷)1.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但分泌抗体的只能是浆细胞,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察学生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2.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析】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A错误;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错误;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C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为前导,D正确。

(2013重庆卷)3、(20分)

.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答案】

.

(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

(3)大脑皮层

【解析】

(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起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运动停止后,部分肾上腺素等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试题评价】本题以马拉松长跑为信息背景,综合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和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平衡等内容,较易得分

(2013广东卷)4.(16分)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10,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调节,增加、减少,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

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答案】

(1)高于神经体液产热散热

(2)失调

(3)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

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楚过程:

病毒→吞噬细胞处理→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

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解析】

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核体液共同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从而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

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时清除人体内环境和进入细胞内的病毒,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的过程;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病毒在血液中被清除过程,病毒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其抗原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B细胞在接受抗原直接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态体液内特异性结合,而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和运用,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2013山东卷)5、(9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继而促进,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或ADH)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ATP(或三磷酸腺苷)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乳酸

【解析】

(1)长跑比赛中,由于产热增加,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主要调节途径之一上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加快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长跑比赛中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血糖的氧化分解,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4)长跑过程中会丢失大量的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经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引起渴觉,从而主动补充水分,剧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过多会造成肌肉酸痛。

【试题评析】主要考查人体体温平衡、水盐代谢、血糖平衡等的调节,为记忆和理解层次。

比较简单。

(2013上海卷)6、回答有关动物体内稳态调节的问题。

(8分)

G基因可能与肥胖的产生有关,某研究用高脂肪食物喂养G基因缺失小鼠和正常小鼠8周后,发现基因缺失小鼠的体重明显大于正常小鼠,测量两种小鼠的能量消耗,结果见图18。

(1).据图18分析,G基因缺失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之一是_____。

(2).G基因在下丘脑中表达。

G基因缺失会使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增加,进而减少下丘脑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此变化通过垂体,将减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靶腺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体内的能量消耗。

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T对糖尿病的疗效,需要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

科学研究中常用药物S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

给甲、乙、丙、丁4组大鼠注射药物S,图19显示各组大鼠进食后血糖浓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基础血糖值。

(3).图19中_____组能用于研究新药T疗效。

分别让糖尿病大鼠服用新药T或另外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P后,测定空腹血糖浓度、肝糖原含量、血液总胆固醇浓度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于组织细胞表面,可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参与血脂调节)。

数据见图20。

图中N表示正常大鼠、M表示无药物处理的糖尿病大鼠、T表示新药T处理的糖尿病大鼠、P表示药物P处理的糖尿病大鼠。

*表示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表示与糖尿病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

(4).利用图20中的数据,针对新药T调节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机制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