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091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目 录

内容摘要、

……………………………………………………………………

(1)关键词、

………………………………………………………………………

(1)正文、

…………………………………………………………………………

(1)一、绪论、

……………………………………………………………………

(1)二、本论、

……………………………………………………………………

(1)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2)

1、犯罪年龄低龄化

………………………………………

(2)2、犯罪主体复杂化

………………………………………

(2)

3、犯罪类型多样化

………………………………………

(2)

4、犯罪形式团伙化

………………………………………

(2)

5、犯罪方式智能化

………………………………………

(2)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3)

1、个人原因

………………………………………(3)

2、家庭原因

………………………………………(3)

3、学校原因

………………………………………(4)

4、社会原因

………………………………………(5)

5、个人原因

………………………………………(5)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6)

1、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6)

2、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6)

3、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7)

4、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7)

5、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8)

6、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9)

三、结论、

……………………………………………………………………(10)参考文献、

…………………………………………………………………(10)

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

内容提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作为世

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入手进行分析。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低龄化 多样化 智能化 教育感

化法制教育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

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

年龄段发展。

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

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

例如:

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

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四)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

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

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它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

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

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

这样的教

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

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

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

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

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

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

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易引发犯罪。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

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

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

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

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不无关系。

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识能力有限,而情绪则比较强烈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其行为常受感情或情绪的左右,经常产生“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在个人情绪激愤时的理解力和自制力都明显降低,往往做出人们意料不到的行为,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

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塑造合格时代接班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

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

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三)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家长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