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八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理第八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第八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称为神经末梢
(2)主要功能:
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有些神经元除能接受传入信息外,还能分泌激素,将神经
信号转变为体液信号.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nerveimpulse).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别很大,这与以下几
方面有密切关系:
1神经纤维的直径:
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成正比,二者之间的关系大致为:
传导速度
(m/s~6直径(m神经纤维的直径指包括轴索和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
2有无髓鞘及髓鞘的厚度:
有髓纤维的兴奋以跳跃式传导,故比无髓纤维传导快.在一定范
围内,有髓纤维的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快;
轴索直径与总直径之比例为0.6时,传导速度最快
3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传导速度加快.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完整性:
神经纤维只有在其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
2绝缘性:
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
传导的绝缘性.这是因为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
成回路.
3双向性:
人为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引起的兴奋可沿纤维同时
向两端传播,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侧发生,并继续传向远
端.但在整体情况下,由突触的极性所决定,而表现为传导的单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
力,表现为不容易发生疲劳.神经纤维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是与突触传递比较而言的.突触传
递容易发生疲劳.
(3)神经纤维的类型:
1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
a,3,四个亚类.
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将神经纤维分为I,n,m,"
四类.I类纤维又包括Ia和Ib两个亚
类.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概念: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axoplasmictransport).
(2)轴浆运输的特点:
1双向性:
从胞体流向轴突末梢为顺向运输,从轴突末梢流向胞体为逆向运输•
2主动运输•
3普遍性
(3)轴浆运输的分类:
1顺向轴浆运输又分快速轴浆运输(线粒体,递质囊泡和分泌颗粒等囊泡结构的运输,运输
速度约为410mm/d)和慢速轴浆运输(微丝,微管等结构的运输,运输速度约为1~2mm/d)两类•
2逆向轴浆运输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两方面作用•①功能性作用:
即通过传导
神经冲动,释放递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
神经末梢经
常性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神经
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1)数量大,分布广:
人类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约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2)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3)细胞之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
(4)有随细胞外K+浓度而改变的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以其长突起在脑和脊髓内交织成网构成支持神经元的支架•
(2)修复和再生作用:
当神经元变性时,小胶质细胞能够转变为巨噬细胞,清除变性的神经组
织碎片;
再由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来填充缺损,从而起到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3)免疫应答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中枢的抗原呈递细胞,将外来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
胞•
(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止于毛细血管壁上,其余突起贴附于
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上,可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作用•此外,星形
胶质细胞还能产生神经营养性因子,来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并保持其功能的完
整性•
(5)绝缘和屏蔽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可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防止神经冲动传导时的电流扩
散,起一定的绝缘作用•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6)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钠泵的泵K+活动,以维持细胞外合适的K+浓
度,有助于神经元活动的正常进行•
(7)参与某些递质及牛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有助于维持合适的神经递
质浓度•
第二节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
或突起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一、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1)突触传递过程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当神经冲动
抵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进入突触前末
梢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
小泡内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
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
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可将突触
盾电位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
就是前中后,联系神经肌肉接头!
(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
由于
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Na+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
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PSP)。
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cl—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ZL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答案:
B
1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2004)
A.Na
+内流B.K
+内流
C.Ca2+
内流D.Cl
-内流
E.K
+外流
D
(2004)
表1—8—1EPSP与IPSP的区另U
EPSP
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EPSF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EPSF和IPSP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23~25题共用题干)
A.K+B.Na+
C.Ca2+D.Cl-
E.H+
23.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
C
24.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25.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A
10.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2002)
A.兴奋传到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C.Ca2+进入突触前末梢D.前膜内轴浆粘度的高低
E.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
C(2002)
二、突触传递的特征
当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传递时,主要表现有以下6方面特征:
(一)单向传递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即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二)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往往较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比在同样长的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得多。
反射通路上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越
多,则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也越长。
(三)兴奋的总和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效应;
而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能产生传出效应。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测定某一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放电频率,两者往往不同。
(五)后发放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
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
(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与神经对比
4•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2000)ZL
A.单向传递
B.突触延搁
C总和
D.不易疲劳
E后发放
D(2000)
6•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2002)ZL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元
C反射中枢中的突触
D.传出神经元
E效应器
C(2002)
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化学性突触传递,均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
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才能完成信息传递,因此,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凡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
元和胆碱能纤维。
外周胆碱能纤维包括:
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
②人
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③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
4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接头处)。
前面讲过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乙酰胆碱有两种受体。
一种受体广泛存在
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
平滑肌细胞膜上。
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
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
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
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
因此这类受体称为
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
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
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
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
因此这类受体
也称为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
用)。
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
箭毒能阻断
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
(二)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受体凡以NE作为递质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