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828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和免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抗原(Ag):

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6.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分子的大小2、化学组成3、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4、物理性质

7、抗原特异性:

是指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8、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

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产生方式分为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

9、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补体系统

10、补体(C):

是人体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组成。

补体正常下以非活性形式存在

11、经典激活途径三阶段五步骤:

1、识别阶段C1酯酶的形成2、活化阶段C3、C5转化酶的形成3、膜攻击阶段C5b67形成和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12、膜攻击复合物(MAC):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末端效应指从C5裂解到靶细胞溶解)

13、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4、炎症作用5、抗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6、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7、补体系统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14、补体的遗传性缺陷1、补体成分的缺陷2、补体调节分子缺陷3、补体受体的缺陷

15、细胞因子(CK):

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调节、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16、细胞因子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细胞因子《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3、肿瘤坏死细胞(TNF)4、集落刺激因子(CSF)5、生长因子(GF)可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6、趋化因子

17、细胞因子的特点:

1、多样性2、高效性3、局部性4、短暂性5、复杂性

18、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可诱导迅速而强烈排斥反应的抗原

1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发现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

20、HLA复合体特征:

多基因性、多态性、单倍型遗传

21、HLA分子结构:

有重链(α)和轻链(β)组成。

抗原结合槽:

α1、α2结构域共同构成抗原结构槽

22、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1抗原加工和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参与免疫调节

免疫细胞

23、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造血干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细胞: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

24、T细胞抗原受体(TCR):

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25、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1、根据TCR二肽键构成分为:

αβT细胞和γ&

T细胞

2、根据CD4分子与CD8分子的表达分为:

CD4﹢T细胞和CD8+T细胞3、根据功能状态分为:

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

辅助细胞免疫。

Th2细胞:

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辅助体液免疫效应功能。

)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迟发型超敏感反应T细胞4、根据对抗原的应答及活化状态分为:

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再次免疫应答过程中起作用)

26、B细胞抗原受体(BCR):

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的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的免疫功能。

27、B细胞亚群及功能B1细胞:

抗微生物感染、免疫自稳、诱导自身免疫病B2细胞: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抗原提呈功、免疫调节功能

28、自然杀伤细胞(NK):

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它们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在其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

29、抗原提呈细胞(APC):

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30、单核吞噬细胞的来源:

骨髓干细胞衍生而来。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31、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特异性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制分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3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感应阶段、增殖和化阶段、效应阶段。

33、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TCR、CD4/CD8第二信号:

CD8

34、致死性攻击: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2、TNF与Fasl途径

35、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1、激活巨噬细胞2、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

36、体液免疫应答:

在B细胞应答中,由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是主要的效应分子,故将此类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37、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抗原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Th细胞信号

38、初次免疫应答:

1、潜伏期2、对数期3、平台期4、下降期

微生物

1、细菌的形态可分为基本形态、特殊形态、不规则形态。

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质及细胞内的内容物。

细胞壁的功能:

1、保护细胞、2、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3、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4、有一定的通透性和机械阻挡作用。

3、核质:

是原核生物特有的无核膜、核仁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原核

4、细菌结构包括:

荚膜、鞭毛、芽孢、菌毛。

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其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的黏液状物质,称为荚膜。

芽孢:

某些细菌其生长发育后期,能够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厚壁对不良环境有极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5、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化学药物及其他不良环境的抗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灭菌时的主要指标是能否杀灭芽孢。

6、细菌分类按:

属>

种>

型细菌的营养物质分为: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物质、温度、酸碱度、气体。

9、人工培养:

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使细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即为细菌的人工培养。

10、细菌生长繁殖规律曲线: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1、呼吸:

是指用于生产能量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12、热原质:

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热源质和外源性热原质。

13、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4、正常菌群:

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中分布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15、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作用:

1、通过菌群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使病原菌不能定居和致病。

2、合成一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3、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有保护作用的免疫应答。

4、抗肿瘤作用。

5、抗衰老作用。

16、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及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正常菌群就会对人体产生致病性,称为条件致病菌。

菌群失调症:

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伴随有临床表现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症。

17、细菌的毒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即为致病性的强度。

细菌的毒力主要指侵袭力和霉素。

18、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2、潜伏感染3、显性感染4、带菌状态(当机体受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菌并未很快消失,而是在体内继续存留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对峙状态,称为带菌状态。

19、全身感染常见类型:

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20、灭菌: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

利用物理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抑制体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抑菌:

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

不存在任何活菌。

无菌操作:

指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分离、转种及培养时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实验材料的操作方法。

热力灭菌法分为:

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22、遗传性:

任何一种生物均要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方式繁衍后代,从而保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并使子代与亲代相似。

这种世代间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性。

变异性:

微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总是存在某些差异,这就是变异性。

23、质粒:

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24、质粒的类型:

F质粒、R质粒、Col质粒、代谢质粒

25、噬菌体:

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26、噬菌体免疫状态:

溶原性细菌具有抵抗同种或近缘噬菌体重复感染的能力,称为噬菌体免疫状态(特点:

1、能正常分裂。

2、能够抵抗同种或有亲缘关系噬菌体重复感染3、整合)。

溶原性转变:

某些溶原性细菌可同时伴有相应性状的改变,称为溶原性转变。

27、突变:

是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稳定而可遗传的变化。

28、遗传物质转移方式:

转化、接合、转导

29、转化:

是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30、接合:

是指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是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31、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通过交换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为转导。

32、噬菌体转变:

由于温和噬菌体的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的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的同时,使得宿主菌的表型特征也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噬菌体转变。

33、真菌:

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壁,无叶绿素,不分根茎叶。

孢子是真菌的主要繁殖器官。

34、菌丝体:

多细胞真菌在适宜环境下,由孢子长出芽管,再延长呈丝状并分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