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
《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看图识字。
《春夏秋冬》《夏天事物》。
(5)儿歌识字。
如《小青蛙》《动物儿歌》。
(6)趣味活动识字。
如《猜字谜》,利用字谜的形式认识合体字和形声字。
(二)关注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1.了解识字规律。
教材编排了一些字理识字的内容。
比如,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展示了象形的造字方法,《日月明》展示了会意的造字方法,非常有趣,又可以加深记忆。
这样的安排,能够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
一年级下册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如《小青蛙》和“包字族”识字,通过“青”“包”与不同形旁的搭配,构成不同意义的字,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动物儿歌》通过展示各种由虫字旁的字组成的动物名称,让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
《操场上》编排了一组提手旁的字、一组足字旁的字,也在突显形声字规律;
语文园地中还安排了两次“我的发现”,其中,语文园地五安排的字与身体器官有关,语文园地八安排的字与各种动物有关,并且旁边有泡泡提示,反复强调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性。
学生会发现,女字旁的字很多与女性有关,提手旁的字很多与手部的动作有关。
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会发现汉字是有系统性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规律的,可以成类地认识。
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这样的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使识字过程同时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学习新偏旁。
新偏旁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因此教材把每课新学的偏旁在生字条上呈现出来,一课不超过3个。
偏旁的构字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偏旁构字能力强,有的偏旁构字能力弱,一年级学习的新偏旁都是构字能力较强的常见偏旁,而且同时是字典中的部首。
学习这些偏旁对提高识字效率很有意义。
书后附有常用偏旁名称表,列举了本册新学的28个常用偏旁,方便教师教学,方便学生巩固识记。
3.学习音序查字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学习音序查字法。
这一安排也是前有铺垫,后有巩固。
语文园地一中,通过大小写字母对照呈现,让学生学习并熟记大写字母;
语文园地二中,通过打乱字母顺序,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连线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大写字母的识记,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语文园地三中,学习音序查字法;
语文园地五中,用比赛查字典的方式复习、巩固音序查字法。
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希望传递一个理念:
任何知识和方法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渗透。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利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生字,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识字方法。
4.了解汉字书写规则。
一年级下册教材继续结合写字学习基本笔画,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专门的“书写提示”栏目,每次学习一种汉字笔顺书写规则,为学生打好写字基础提供凭借。
(三)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教材中的每一个“识字加油站”都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识字,各种媒体、身边的生活,处处都是识字的资源。
“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比如,从其他学科的课本中识字,从食品包装上识字。
通过在生活中识字,不但可以辅助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
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乃至义务教育阶段。
二、阅读
(一)阅读教材的双线编排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
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安排如下:
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线索。
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个单元的练习之中。
比如,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文内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
《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
“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
”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
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整课教学中都要进行指导和运用。
在接下来的课文《怎么都快乐》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练习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二)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发展
在一年级上册的基础上,一年级下册的学习要求有所提升,体现在:
(三)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主要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呈现,还有的采用文中泡泡的形式提示。
如:
课后练习题对语文要素的提示大部分是非常明确的,比如上面表格中的这些题目,直接呈现了单元的语文要素。
有的课后题渗透了单元语文要素,比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第2题是“读一读,比一比”,通过朗读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联系上下文了解“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意思,在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文中泡泡在本册教材中共出现了三次,明确地引导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树和喜鹊》中“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直接点明了联系上文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虽然泡泡安排在“孤单”这个词语的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重点指导,并在后续单元中不断强化运用,比如《怎么都快乐》中的一些词语,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理解。
(四)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朗读可以促进记忆,增进理解,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应对朗读给予充分重视。
朗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
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重点是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其中“正确”指的是:
读音准确,吐字清晰,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顺序;
“流利”指的是:
不破句,不顿读,不唱读,连贯地读,语速要合适。
在这个总要求之下,一年级下学期的朗读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如,指导读好《我多想去看看》课文中的句子:
“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一个接一个》中:
“不过,去了学校,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听老师讲故事,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
以《我多想去看看》为例,课文中有两个带感叹号的句子,“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这里不仅要求学生要读流利,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个感叹号,包含着孩子对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的强烈的向往,不是一般地“想看看”,是特别地“想看看”,非常地“想看看”,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感情。
(2)读好长句子。
一年级上册提出“注意标点的停顿”,这是朗读注意停顿的最基本要求。
本册开始提出“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即除了标点停顿,还要学习语意停顿。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长句子的停顿容易把握不好。
如,《端午粽》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教学时可以从标点符号入手,这个长句子有两个分句,中间有一个逗号。
出现了逗号,就应该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接着,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看前半句,提问“是谁?
在干什么?
”这样,“外婆”与“一掀开锅盖”之间,就有一个小停顿;
后半句提问“什么?
怎么样?
”所以在“煮熟的粽子”和“就飘出一股清香来”之间有一个小停顿。
再加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练习,就能把这个长句子读好。
这样,经过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训练,学生慢慢地就能把停顿读好,形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3)读好对话。
一年级下册读好对话的要求重在指导分角色朗读。
这个要求安排在最后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择了一篇:
第六单元的《要下雨了》,第七单元的《动物王国开大会》,第八单元的《棉花姑娘》。
教材的最后一篇《小壁虎借尾巴》安排了分角色演一演。
关于朗读的要求,每个单元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衔接也注意了循序渐进,体现出了层次,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清晰,有章可循,操作性强。
要落实“读好对话”的目标,需注意:
首先要读懂课文的大致意思,知道是谁和谁之间的对话,明确角色分工;
其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好对话的语气。
在学生初学对话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多作范读引领。
(五)连环画课文的编排
1.为什么要在低年级安排连环画课文?
低年级课文通常采用全文注音的方式,帮助学生借助拼音及早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
但是这个方式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弊端,就是学生有可能会过于依赖拼音,在遇到没有注音的读物时,就不适应了。
而且,长时间阅读全文注音的读物,会导致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不关注上下文语境,而是习惯性地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看注音,思维产生惰性,使得阅读丧失应有的思维教育的价值,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因此,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适时、适量地编入不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策略进行阅读。
这样的编排,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连环画课文的特点。
连环画课文配有几幅连续的图画,逐一反映故事的情节,图画也可以构成完整的故事。
图画与课文文本意义对应,为学生借助图画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
连环画课文采取部分难字注音的方式。
难字注音中的“难字”是指:
(1)不要求认读的生字(即见面字);
(2)要求认读的生字中,学生凭借识字策略无法猜读出来的字。
教材在全文注音的册次——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都安排了连环画课文。
不同册次的课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体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梯度。
其中,一年级上册安排了《小蜗牛》,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猜读生字,文中“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以及“蘑菇”都没有注音,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插图猜测生字。
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连环画课文,除了鼓励学生继续借助图画学习,还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手段学习。
3.阅读连环画课文的阅读策略。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