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1342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6高考历史选修一试题汇总7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川卷]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4.[2014·

安徽卷]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

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

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5.[2014·

北京卷]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

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7.[2014·

山东卷](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8分)

8.[2014·

全国大纲卷](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

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

材料二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

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

(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

9.[2014·

福建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10.[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11.[2014·

浙江卷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

“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

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12.[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

“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

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13.[2014·

江苏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

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

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

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教育部长朱家骅说:

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

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

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