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7620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由于像点是人为定义的无穷小的点,其密度亦是无穷大的,因此众多斑点相互交错叠加,肉眼看上去仍为全色图像。

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

反差强烈,位于成像的边缘的图像,就可能出现彩色镶边,一般情况紫边为多。

图一右边的斑点图可见,上下色散的颜色为蓝、红,而蓝红混合色视觉上就是紫色。

斑点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斑点越大图像的质量就越差。

这很好理解,因为部分偏离了成像点的光线叠加到了这个点的周边的图像上,干扰了周边图像的质量。

同样,周边的图像色差光线也叠加在这个像点上。

所有的色差光线相互叠加相互干扰,导致清晰度下降,成像模糊。

“色散”的光线越靠近斑点中心,能量越大,反之能量越小。

毕竟是以聚焦为目的,当然绝大部分光线要朝着斑点中心聚拢。

斑点的能量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小的能量影响图像的明锐度。

斑点的大小

显然,斑点越小,镜头的成像质量越高。

作为一个镜头,斑点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尺寸。

那么,斑点究竟要小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接受呢?

对于数码相机而言,理想的斑点应该要小于一个像素的尺寸。

这里就以数码相机为例加以说明。

假设一个36×

24(mm)全画幅的感光平面,像素矩阵为5616×

3744,(约2100万像素)。

计算一下就知道,像素尺寸为0.00641毫米,及6.41&

micro;

m(微米)。

那么斑点直径最好不要大于6.41&

m,实际上这是很难的。

对于低能量的色散光线形成的斑点可能要远远大于这个尺寸。

所以我们只能希望高能量光线所形成的斑点不要大于像素尺寸。

“斑点”的实际例子

图一是一项光学产品的斑点图,由ZMAX软件设计。

(便于网络排版,图面排列做了整理。

图中,斑点自左至右由成像面的中心到边缘。

图中可见成像中心的斑点为圆形,高能量斑点直径1.344&

m,低能量斑点直径2.69&

m。

而最边上的斑点就不那么圆,面积也比中心斑点大。

图一左边方框中的数字为光的波长,字体颜色就是这个波长的颜色。

图中可见,斑点的中心到外围色散颜色是不同的。

斑点的尺寸在成像画面的中心位置是最小的,越靠近边缘斑点越大,因此成像越靠近边缘清晰度越差、明锐度也越差。

斑点对明锐度的影响

测试成像质量的方法一般是:

物方以不同密度的纯黑纯白相间的等宽“线对”投射到成像面上,测试成像面所成图像的对比度还原情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二】

成像面上以毫米为基本单位,每一毫米长度单位所能呈现的线对密度,这个线对密度称之为“空间频率”,单位为lp/mm。

参看图二,这是一组空间频率成像前后的对比。

1.左图人工绘制,作为被拍摄的测试图。

由波形图可见:

a、c为垂直线条,两色没有过度区间。

2.右图成像效果:

由于斑点的客观存在,图像纯黑、纯白相互过度需要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大小与斑点的半径相等。

a区间就是斑点的半径,b区间同样是一个斑点的半径。

在线对的黑白交界处(过渡区间),纯白斑点光线的部分能量散射到黑色区域的边缘,导致这个纯白斑点亮度降低,而纯黑区域获得能量,其亮度上升。

从而导致了对比度不能充分还原,明锐度下降。

可见斑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图像的明锐度和清晰度。

3.明锐度:

右图与左图黑色部分都是纯黑,但视觉上右图有些灰,明显不如左图黑。

人为的在右图画上纯白、纯黑两条线贯穿其中。

在黑色区域,看不见黑线,白色区域看不见白线,以此证明右图仍为纯白纯黑。

但是整幅图面视觉感受已经不及左图,实际明锐度已经下降。

波形图中的区域b,在波形顶端为水平直线,高度在刻度1上,而谷底d区域,亦是一条水平线,高度在刻度0上,证明这时仍然还有很好的明锐度。

以上是空间频率较低的成像示意图情况。

图三:

提高空间频率后的成像情况。

镜头上一个测试点的斑点大小不会因空间频率提高而改变,因此波形图的上升沿、下降沿的斜率亦不会改变,但它们的距离却越靠越近,以至于上升沿与下降沿相交,顶点在刻度1以下,谷底在刻度0以上。

黑色区域可见纯黑线,白色区域可见纯白线,可见明锐度已经严重下降。

图四:

空间频率继续提高

频率不断的提高,成像效果变得灰蒙,波形图的顶端远低于刻度1,而谷底远高于刻度0,波形振幅变得很小,明锐度大幅下降。

如果继续提高空间频率到一定程度后,黑白线条将不能区分,成像画面变成一块灰色,明锐度等于0.

以上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拍摄人像,飘逸在头外的发丝黑度总是偏低的道理。

图三

图四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三】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斑点与MTF传递函数的关系

MTF传递函数坐标图只有三个量值

1.明锐度:

反映成像黑白反差的比值,值域0-1(或0-100%),一般以纵坐标表示。

表明物体空间在成像面上的还原能力。

2.空间频率:

单位是:

lp/mm(线对/毫米),代表着成像面上每一个毫米含有的线对。

3.距离:

成像面上测试点与中心成像点(光学中心)的距离(或称半径),单位为mm。

一般以横坐标为标尺,坐标原点为成像画面中心。

参看图五:

图中的曲线为某一空间频率在不同中心距离上的明锐度。

曲线可见随着测试点离开成像中心(离开横坐标原点),明锐度曲线开始下移。

这表明成像画面中心的斑点是最小的,越靠边缘,斑点越大。

坐标图中空间频率曲线共有两组,一组为10lp/mm,另一组为30lp/mm,图中可见10lp/mm的曲线所在的位置高于30lp/mm,可见空间频率越低,明锐度越好。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四】

径向与切向

径向:

在直径方向上的分辨率与明锐度。

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过直径,测试的线对图案只要与直径垂直即可。

切向(纵向)

切线方向上的的分辨率。

黑白“线对”的测试图案切向垂直于径向。

径向、切向的测试示意图如图六。

一般习惯,测试图均定位在水平或垂线方向附近。

图六中的“A”部分放置于45度位置,作为镜头测试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作为数码相机测试,结果可能会差些。

这是因为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的像素是横竖矩阵排列的,测试“线对”与像素矩阵构成45度倾斜,明锐度自然要差些。

图五的MTF坐标图可见,同一空间频率的径向、切向曲线随着远离画面中心,两曲线逐渐分离,距离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远离中心的斑点已经不是圆形,因此径向与切向的分辨率、明锐度不同。

图七是几种斑点形状的例子。

图中可见成像中心的斑点总是圆形的,而距离中心越远,斑点形状越怪异。

斑点形状越瘦长,径向与切向曲线就分离的越远,径向与切向的明锐度差别就越大。

实际上,MTF传递函数是很难精确测试的。

一般都是在光学镜头设计过程中,由设计软件自动生成。

后期只作分辨率测试。

(其它测试,如:

几何失真,场曲等不在本讨论围。

图七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五】

纠正一个概念

网络上到处流传的一种观点:

明锐度高的镜头,图像硬,分辨率低。

反之,分辨率高的镜头明锐度就低,这是错误的观点,这种说法不符客观逻辑。

上面的“斑点”介绍已经说明了问题。

高分辨率的镜头,斑点小,能量高度集中,明锐度一定优于分辨率低的镜头,图像一定“硬”于分辨率低的镜头。

因此传说中的高分辨率,低明锐度的镜头是不存在的。

这种错误估计来源有三:

一是某些文章由外文翻译而来,理解有误,翻译出现偏差。

二是空间频率越低明锐度越好,被人理解为了成像分辨率越低的镜头明锐度越好。

三是与电脑图像软件的后期处理概念混淆。

(电脑图像处理中的对比度拉升增强,可以导致黑白过度区间斜率变陡,黑白分明,视觉清晰度提高。

但黑白过度区间的宽度依然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实际分辨率并没有提高,而高亮与黑暗区域的细节将会丢失。

以上的错误就在于把一个镜头的在“高”空间频率与“低”空间频率下的明锐度表现分为了两个镜头来说事。

图二就是空间频率低,但明锐度很高的成像结果。

而图四则是空间频率提高后,明锐度大幅下降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

这是同一个镜头的明锐度。

不要说成是某个镜头明锐度很高,但分辨率低。

而另外一个镜头分辨率很高,明锐度很低。

一般情况,好的的镜头,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的明锐度都要优于差的镜头。

以上大家应该明白了MTF函数

实际上任何一款镜头,光圈值、焦距长短(变焦镜)、物距大小,都影响着成像质量。

而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都有一组特定的参数值,这些参数值至今没有发现有哪个镜头制造商向外公布。

光圈对明锐度的影响

理论上光圈越小清晰度越好,明锐度越高。

但光圈小到一定程度后清晰度提高了,明锐度反而下降了。

这是因为光圈小到一定程度后,小孔成像效应就出现了,小孔像不会与设计光路成像重合在一起,小孔像直接影响了光学设计成像的质量。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六】

自己动手测试相机的分辨率

自己测试一般只测试分辨率(清晰度),明锐度在业余条件下是无法测试的,但可以定性判断,凭自己的主观感觉与其它镜头比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业余测试的是“相机的分辨率”,而非“镜头的分辨率”,“相机”指的是机身加镜头。

因为可能你的镜头非常好,但是相机像素太低,或电子电路能力太差。

反过来机身像素很高,但镜头很差。

所以自己测试的是一个系统,而非单一的镜头或机身。

找一堵白色墙壁,在墙壁上作出拍摄围的边界。

如:

全画幅36×

24(mm)的,可在墙上设定一个宽度为3.6米的测试围,这样的成像比为100:

1(宽度设定为1.8米,成像比例即为50:

1),其中心与相机的中心一致,光轴与墙面垂直(成像面与墙面平行)。

前后移动相机至取景器左右边界正好与3.6米边界吻合。

这样墙壁上每100mm就是感光面上的1mm。

打印几测试用的黑白线对图案,线的宽度=100/(X×

2)单位:

mm

X------为空间频率,(如:

制作50lp/mm的空间频率,那么打印一组1mm线宽的线对图案,其它分辨率类推。

一组只要三到五个线对就可以了,将几组不同的空间频率图案集中一起打印(如图八),多打印几。

而后贴于墙上各个不同的测试位置(如图九)。

需要说明的是:

业余条件下打印具有较高精度的细线条是有难度的,比例越大,线条就越宽,制作相对容易。

但需要较大的墙面,相机的距离也较远,可能场地不好找,特别是长焦镜需要较远的距离。

测试过程还是比较简单,但是墙面光线要尽可能均匀。

亮度以中心为基准,周边误差不要超过±

10%。

可用不同的光圈、焦距拍摄对比。

取景器对齐左右界限后调焦至清晰,左右边界若有变化,相机再次前后移动直至符合。

而后拍一幅测试相片,在电脑屏幕上观看。

极限分辨率以肉眼能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