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589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1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docx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

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困境与出路

作者:

曾汶婷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9年第11期

        摘;;要:

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学校、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但目前,政府和学校之间仍存在着一系列权责不清的问题。

学校办学自主权缺失、安全管理等责任过大,而政府的教育职能行使既存在不到位,也存在越界的现象,且行使方式多以监督命令为主,缺乏服务理念。

鉴于此,依法治教势在必行,政府需要进一步树立服务者的观念,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办学生态,利用社会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估功能,改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义务教育;政校关系;学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10X(2019)33-0033-07

        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信息时代的来临,过去的“全能政府”在如今各方利益群体崛起的背景中已然失效,然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内的改革相比较,各国的教学改革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似乎都稍显滞后。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公共教育由于受政府的垄断,已经暴露出弊端,政府应当承担主要的教育事业,但同时应该允许其他主体的参与。

约翰·E·丘伯等人认为美国公立学校中存在的科层制十分僵化,以至于干扰到了学校的正常办学活动。

反观我国教育体制,也存在科层制过度的现象,而其表现形式就体现在政府的权力过大。

行政部门权力过大会造成政府失灵的现象,同时也会造成学校对其形成过度依赖。

政府掌握太多的教育职能也会使学校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从而降低学校的办学效率。

而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政校不分”的局面——政府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还是评价者。

这种现状带来的结果必然缺乏公信力、说服力和约束力,长此以往,就会使我国教育系统陷入僵化、固化的困境,教育发展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我国教育改革目前进入深水阶段,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对此,中央提出了“放管服”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原则,这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指明了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新走向。

这种关系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权力,转而实施宏观调控和提供服务功能。

约翰·E·丘伯等人在其著作《政治、市场和学校》中说道:

“促使学校形成有助于高效运作特点的首要前提是学校的自主权,特别是促使其摆脱外部科层制影响的自主性。

”可见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性。

讨论政校关系,即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权力和责任进行明晰和划分,从而确保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同时确保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梳理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和学校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针对现代政校关系的建设和变迁等诸多问题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价值和有借鉴意义的成果,但仍存在共性问题。

第一,研究内容多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调查。

无论是对于政校关系实质、内涵的揭示,还是對影响政校关系的因素以及实践路径的探索,都是基于对政治学、管理学或法学理论的研究分析而提出的,很少有研究从实践层面调查过办学者(例如校长)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真实想法或者社会其他利益群体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第二,研究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具体阐释。

大多数在论述政校关系时,都同时论述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政府部门内部的分权管理问题,但却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假、大、空”,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不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三,研究方法过于局限,多停留在文本分析和历史法。

政校关系属于教育管理领域的问题,而管理问题通常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调查。

因此,为了了解新形势下政校关系的转型路径,有必要结合问卷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学校、政府和第三方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三角互证,从而体现多方利益群体的参与性。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从一线办学者的角度评估目前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同时反映校长对办学自主权和政府教育职能的需求。

通过探讨影响政校关系变革的因素,为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办学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其学校所在地区包括了内蒙古、山东、福建、吉林、北京、云南、贵州、江西、辽宁、河北、广西、四川、青海、河南、黑龙江、新疆、湖南、重庆、上海、浙江、湖北、天津、山东等,基本覆盖全国各省。

从以上接收问卷调查的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中选择了东部教育较发达地区以及西部教育较落后地区的校长各5名,其中又根据学校所在地理位置划分为城市中心区、非中心区学校校长以及城镇、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学校校长各1名。

校长的基本信息如下表1。

        

(二)研究内容及工具

        从校长的视角出发,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政校关系的现状以及校长眼中的政校关系,总的来说分为两个维度和四个方面。

两个维度即权责的内容及其行使的方式,四个方面即政府、学校分别拥有的权力和所需承担的责任。

据此,问卷采用多种答题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在学校自主权评估上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型题目,将学校办学自主权分为人权、事权、财权三个维度;其余题目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和开放做答题,有助于针对不同问题获得最有效的答案。

访谈提纲设计的维度与问卷类似,访谈采用单独访谈和集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三)研究方法

        在数据分析阶段利用SPSS23软件进行频数统计、百分比、标准差和排序平均综合得分等数理统计,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具有人群代表性的结论。

对访谈结果进行质性分析,以探究问卷结果所反映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结果

        问卷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发放和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总计529份。

        

(一)政校关系现状

        1.学校办学自主权及政府职责履行情况。

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对学校办学自主权及政府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

5分代表“非常符合”选项所描述的情况,1分代表“非常不符合”。

所得结果如下表2。

        平均数在3分及以下代表学校办学自主权不足或政府职责履行情况不到位,3~4分之间表示学校自主权基本足够或政府职责履行情况基本到位,4分以上表示学校有充足的办学自主权或政府职责履行情况很到位。

从表2可知,学校总体自主权(3.26)基本足够,但具体来说人权(2.85)稍有不足,80%左右的学校没有权力聘任和解聘不称职教师,只有约65%的学校有权力决定教师的职称晋升,仍有30%左右的学校无权自主分配教师的绩效工资。

政府职责履行基本到位。

在构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保障教育经费等办学条件上校长认为政府履行了相应职责,但在为学校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上,只有不到50%的校长认为政府履行了相应职责。

        2.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

与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赋予学校的权力相比,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非常大。

目前政府赋予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足,却让学校承担了与权力不对等的责任。

在访谈中,不少校长反映,学校成为学生安全问题的众矢之的。

        3.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

通过问卷可知,政府在行使教育职能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行政命令,包括下发正式文件和传达非正式指令。

然后依次是例行监督检查、制定法律法规、领导号召、例会等,具体情况如下表3。

        

(二)校长对政校关系的期待

        1.希望得到的办学支持。

在对“办学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支持”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时,“教师专业发展”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其频数为450,其次是“拨款方面的倾斜政策”,共382次;“学校发展和管理咨询”共359次;“学校安全管理”,共339次。

整体结果如下图2。

        2.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期待。

前面说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基本足够,但想要让学校个性发展,其自主权仍旧不足。

校长在这一问题上最期待的是在“学校人员聘用与安排”上的自主权,该选项被提及的频数为507次;其次是“分配办学公用经费”,共计396次;“培训教师”,共333次。

具体情况如下图3。

        3.对政府行使职能方式的期待。

目前政府多以“行政指令直接安排”的方式对学校进行教育管理,但在校长们看来,最希望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规”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排序平均综合得分6.76),其次是提供咨询服务(排序平均综合得分5.71),而目前政府最少以这种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

具体情况如下表4。

        三、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全国中小学校长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结合对个别校长的单独访谈和集体访谈,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存在欠缺,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具体问题如下:

        

(一)学校人权、事权、财权均存在不足

        在人权方面,学校缺乏基本的人员进退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回答“您认为一所优秀学校主要依靠什么”这一问题时,校长们认为优秀的师资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来说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校长没有权力聘任合格的但没有编制的教师,也没有权力解聘不称职的在编教师。

除了教师质量问题,部分地区学校还存在教师数量不够的情况。

尤其是所谓的“边缘学科”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教师。

在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和工资奖励方面,校长也缺乏自主权,从而导致部分教师拿到理想职称后不思进取、倦怠工作,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在事权方面,学校对于如何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无能为力。

国家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时间,而校本课程和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内容却只占小部分。

另外,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硬性规定在给学校教研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可能由于目标和内容对接不当的问题而使得教育研究失去了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学校的自主权显著不足。

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城市非中心区学校、城镇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都比农村学校有更多权力;在课时安排方面,城市的学校比农村学校有更多自主权;在教学模式选择方面,城市中心区学校比农村学校有更多自主权。

农村学校自主权的缺失一方面原因是校长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导致政府不敢放权给学校;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更容易出现由于缺乏监督而不遵守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的问题。

因此,农村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更需重视。

        在财权方面,政府的投入不够且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但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还不达标。

经费的缺乏束缚了学校自主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手脚,有的校长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为学校筹措社会资金支持。

除了整体上缺乏办学经费的情况,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规模大的学校资金充足,能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规模较小的学校资金相对紧张,在需要建设同样的校舍、购买同样的教学设备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权责不对等,学校安全责任过重

        与教育行政部门赋予学校的权力相比,学校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非常大。

可见,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赋予学校的自主权不足,而且让学校承担了与权力不对等的责任。

        首先,学校成为了面子工程的制造场所。

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社区单位、工青妇组织等开展的“进校园”活动成为了学校不必要的社会责任负担。

这些活动在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本不需要承担的责任。

        其次,学校安全责任无底线。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学校安全责任问题施行“过失责任制”,也就是说学校在无过失的情况下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过失如何划分却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

家长和社会舆论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出现了事故,就应该由学校担责,甚至一些发生在校外的事故也会给学校扣上“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帽子。

目前,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学校包揽一切的层面上,家庭和社会把教育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