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5512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Word格式.docx

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

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开创的。

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

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

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

第二位,孔子。

孔子也没有建立儒学,儒学都是后来的传承者建立起来的。

第三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也没有创立一门哲学,哲学也是后来才有的。

第四位,耶稣。

一般我们说公元是从他开始的。

实际上他生的年代要比公元稍微早一点,耶稣也没有创立一门学科叫做神学。

这四位精神导师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做文字,没有写东西,他们就是和一些追随者、弟子一起来探讨人生,实践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是在研究学问,这几个东西后来变成了学问,有了儒学、哲学、佛学、神学,都是后来的事。

我们真正要了解哲学,回到源头去,就是要爱智慧。

古希腊怎么会有哲学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疑惑),哲学是从惊疑开始的。

无论是人类的历史上,还是个人的发展来说,哲学都是开始于惊疑,从西方的历史上来看,像古希腊,它原来是用神话解释世界的,不是哲学。

当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它就不能满足于神话所描述的世界,它要追问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候哲学开始惊疑,我们可以相对分一下,惊奇是面对世界的,因为惊奇而求认知,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疑惑是面对人生的,因为疑惑而求觉悟,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哲学所追问的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

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

“世界上最让人惊奇和敬畏的是两个东西:

一是我们头顶的天空。

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人是按照道德来做事情的,心里有没有道德这个法则,他说这是最让人惊奇和敬畏的两件事情。

我们可以说,哲学无非是两个志向,一个是走向天空(头上的星空),宇宙是真正要探寻宇宙的奥秘,一个是指向内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就是这两个方面。

今天着重谈提升这方面,如果要给哲学下一个定义,到底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思考,一个是思考世界的根本问题,宇宙的奥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实际上是西方哲学2000年来,它的前一段在讨论这个问题。

另外就是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希腊哲学经过一个转折,在苏格拉底以前追问世界的本质,从苏格拉底开始,可以用罗马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话来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的一个人,他开始把哲学看成是思考人生的问题。

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其实说明了哲学几个特点:

特点一,全局问题。

因为我们每个人平时实际上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面,没有人可以直接生活在全局里面,生活在宇宙的整体、人生的整体里面,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面,我们每天都过具体的日子和具体的人打交道,这都是有局部,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哲学就是要让你从局部跳出来,看看全局,看看宇宙的全局、世界的全局、人生的全局,有一个大的坐标系,根据这个坐标系再来定位你的人生该怎么过,它是关注全局的。

特点二,根本问题。

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

它不是专门解决小问题的,也不是仅仅是一个方法论。

经常有人说哲学是一个方法论,我说它有方法论的方法,但是仅仅有方法论不是哲学,不想大问题就不是哲学。

特点三,独立思考。

要你独立思考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它没有最后的答案,尤其是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仅仅通过学习一种哲学以后,你接受了一种标准答案,你还是在哲学之外,你还没有进到哲学里面去。

什么样的状态开始进到哲学里面?

你就是自己开始思考这些大问题了,你自己去寻求这些答案了,你独立思考了,你觉得这些问题对于你来说是重要的,你要把它想明白,这个时候你是进入了哲学。

具体到人生哲学,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怎么样才是有意义?

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这是人生哲学思考的一个总问题。

当然,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

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尤其是柏拉图著作,他经常有一个概念叫做好、善,亚里士多德讨论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个“好”可以成两个层面:

层面一,可以归纳为就是讨论幸福问题。

幸福问题是讨论人生的世俗,什么样的生活是让人满意的、快乐的?

层面二,思考人生精神层面的意义。

这个好不光是令人满意的,而且是正当的、高尚的,这个层面就是道德、信仰的问题。

所以,从人生没意义,世俗意义就是幸福问题,道德问题讨论的是精神意义。

这两个意义都有,人生既有世俗的意义,可以过得幸福,人生又有精神的意义,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有一个问题,人总有一死,你所追求的、得到的这些意义,如果死了以后都没有了,那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以生死的问题是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比生命更长久的永恒的、终极的意义,这是生死问题要讨论的。

所以,人生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三大问题:

幸福:

讨论人生的世俗意义。

道德:

讨论人生的精神意义。

生死:

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

幸福幸福的问题实际上从古希腊来说,是亚里士多德讨论特别多的问题。

幸福是我们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就是说,可能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选择的事情不一样,那是手段,有的人经商,有的人做官,有的人搞学问,但是你不管选择什么,但是有时候不是选择的,是环境安排的,不管怎么样,人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有一个目的,他是为了让自己幸福,没有人愿意做一件事的目的最后是让自己不幸福的,幸福是人人都要的东西。

什么是幸福?

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

我们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非常让人满意,我们把这种非常让人满意的生活状态叫做幸福,但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可以让人满意,人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幸福的问题没有办法讨论的,它完全是一个主观感觉。

当然,主观上感到幸福,这肯定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如果他自己感觉不幸福,你硬说他幸福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它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主观感觉幸福,不一定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知道有一种精神病叫做狂喜型的妄想症,整天快乐,这样的人我见过,但是你说他幸福吗?

他其实很可怜。

主观感觉仅仅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

幸福是不是完全是客观的东西?

也不是。

有一些人弄了很多幸福指数的研究,当然可以做研究,但是我想是这样的,有的人幸福指数分数很高,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

不能说他幸福。

其实很多感受的东西没有办法数量化。

我们应该怎么样讨论幸福的问题?

我们要讲到主观感受,我们仔细追究一下,为什么人们对幸福,对让人满意的生活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要求,原因在什么地方?

当然细微的,比如说个人的兴趣、性格不同也是原因,但是大的分歧在哪里?

你会发现在价值观上面,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幸福的期待,基本的方向是什么,大的框架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价值观不对,然后他追求某种东西,觉得非常幸福、快乐,但是持久不了,错误的价值观一定会让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路的,持久不了,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

客观指数也是这样的,其实幸福的指数,哪些项目被认为是重要的,给他比较高的分值,哪些项目比较低的分值,这个也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所以,从哲学上来讲,是立足于价值观来看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从哲学史上来看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们就是从价值观出发,来讨论幸福的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可以分成两派:

第一派,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快乐就是好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

但是,他指出一点,在追求快乐的问题上要算总账,这恐怕也是后来快乐主义者的基本观点,你要算总账,你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得到一个更大的痛苦,这样的话,你人生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所以,伊壁鸠鲁说,要理智的追求快乐,快乐都是好的,但是要理智的追求快乐,不要因为追求快乐,给自己造成更大的痛苦,那就是不理智。

追求快乐本身没有错,任何人都应该追求快乐,但是追求快乐有两个原则:

原则一,理智原则,不要给自己造成痛苦(伊壁鸠鲁说的)。

原则二,道德原则,不要给别人造成痛苦。

当然了违背道德去追求快乐,最后也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

伊壁鸠鲁说什么样的快乐是可以持续的,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呢?

他给快乐下了一个定义,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繁忙,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幸福。

所以,伊壁鸠鲁最后的观点跟中国人说的知足常乐很像,你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超过自然所需要的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大自然把你产生出来,你是有欲望的,但是你这个欲望大自然给你准备的条件已经够了,合乎自然的欲望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一旦超出自然的规定,那就不容易满足了,那就走上了痛苦的不归路。

伊壁鸠鲁之后,西方哲学主张快乐主义的,从近代来看主要是英国哲学家,包括亚当·

斯密、约翰穆勒等。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快乐主义。

完善主义,完善主义更加强调道德、理性,希腊概念里面有一个“德性”,包含两个意思:

第一层意思,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人是能够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把你的思考能力实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第二层意思,一个人又是一种道德的承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快乐的,也是莫大的幸福。

所以德性这个概念,包含着思考和道德、理性和道德。

这是人的最主要的品质,是人身上最高贵的品质,把它实现出来,就是幸福。

希腊的大部分哲学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看待,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看重的是人精神方面。

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公式,他说知识或者说智慧等于美德、幸福。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你就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不会做坏事,做人就有方向,你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

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智慧、美德、幸福三者是同等的。

这样一个完善主义的观点,在近代西方哲学里面,主要是以德国哲学家主张的,包括康德、黑格尔,其实也包括马克思。

中国哲学思想来说,我觉得古代哲学跟快乐主义比较相近的是道家。

道家的幸福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全性保真。

要保护好你完整的、真实的天性,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这是道家幸福观最基本的东西。

庄子经常讲,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讲的性命之情,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天性,生命的本真的、单纯的状态,你不要把它破坏了,要保护好。

这是老子、庄子经常谈的问题。

庄子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丧己于物,把自己丧失在物质上面;

失性于俗,把天性丧失在世俗上面,这样的人是倒置之民,是颠倒的人,价值观颠倒。

其实你看快乐主义也好,道家也好,它非常重视的就是让生命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你不要用社会的物质的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