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3633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2自主探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自主探究能够使学生成为研究问题的主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的核心,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能够体现教学本质;

能够突出所学数学内容的本质;

组织教学的过程要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

因此,课堂教学中提倡问题教学,抓住学生的认识现实,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整体设计思路

1.教学主导方法设计: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景,挖掘学生内在的研究问题的巨大潜能,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亲身体会创造过程,充分展示思维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流程设计: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后学习的,其主要内容是对数概念及指对数互化、对数运算等内容。

本节学习内容蕴含转化化归数学思想,类比与对比等基本数学方法。

对数与指数的互化是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巩固,也是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指数运算,在2.1学习了指数函数的主要性质,对指数相关知识已很清晰;

另外,学习函数时就已了解了反函数意义,对学习本课已具备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

能进行指对数互化并可利用对数的简单性质求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的互化,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基本运算性质的运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并用对数性质求值.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已知变换,抽出问题

,,,?

,?

抽象出:

类似于?

都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

你还能能看得出来吗?

怎样求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符号表示——对数。

设计意图:

从具体的并且是已经学过的指数函数知识引入对数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通过创设问题,形成思维撞针,激发深层次思考,揭示课题。

步骤2:

历史介绍,激发兴趣

在1770年出版一部著作中,欧拉指出,“对数源于指数”。

而早在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了当务之急。

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运算而发明了对数。

与解析几何的创始、微积分的建立一同,被恩格斯称为十七世纪数学三大成就。

对数源于指数,但对数的发明却先与指数,这成为数学史上的珍(趣)闻。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阅读书本68—69页的内容,看看对数的发明史。

引发学生思考后,介绍对数的发明历史,涵养其人文精神,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其自主学习。

步骤3: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对数的概念

若,则叫做以为底的对数,

记作:

其中—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并解决引入问题2x=10x=?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1)学习用数学语言定义对数,加深理解。

通过开头问题的铺垫,学生的思维在这里体现的异常活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成功的喜悦;

(2)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数式与指数式互化的对应关系,体现化归转化的思想。

步骤4: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

(2);

(3);

(4)

分析依照上述公式由左至右对应好各字母的位置关系.

解:

(1);

(2);

(4).

例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4).

分析依照上述公式,由右至左对应好各字母的位置关系.

解:

(所学不能解决,我们要来学习两种特殊对数)

(1)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通过在例题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讲特殊对数做铺垫。

步骤5:

两种特殊的对数:

常用对数

自然对数(无理数e=2.71828……)

解决例2的问题,(3);

(4).

现学现用,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掌握两种特殊对数,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要帮助学生掌握。

步骤6: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练习

1.将下列各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

(3);

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2)

(4).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步骤7:

探究对数的性质

研究下列各式,,,;

通过求x的值,结合对数的定义,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N>

0;

(2)1的对数是零:

(3)底数的对数是1:

(1)抓住对数的定义的不放松,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互化研究对数的性质。

(2)在学生的表述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

思路,能够引导学生从对数的定义出发,得出对数的性质。

步骤8:

例3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2).

(3)(4)

分析将对数式化为指数式,再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求出x.

(1)

(2)

(3)

(4)所以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例子体会对数概念,理解对数性质。

步骤9:

探索思考,思维提升

分析:

(1),

(2)对数恒等式:

(1)在基础题目后设置思维提升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稳步的提高。

(2)相信学生有能力独立的获取知识,并为其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探索,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步骤10:

课本P64练习第3题

步骤11: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

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1)回顾新知,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2)ppt展示,说与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作业与板书

布置作业:

课本64页1、2、4

阅读课本68—69页对数的发明。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对数概念例题1情境导入

二、特殊对数例题2解决情境问题

三、对数性质例题3思维提升题

附录一

对数发明的历史

1、对数发明的背景

16世纪前半叶,欧洲人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需要更为准确的天文知识,而天文学的研究中,需要大量烦琐的计算,特别是三角函数的连乘,天文学家们苦不堪言。

德国数学家约翰·

维尔纳首先推出了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即

sinα·

sinβ=[cos(α-β)-cos(α+β)]/2,

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2.

大大简化了三角函数连乘的计算。

比如,计算sin67°

34'

×

sin9°

3'

,可以从三角函数表查出sin67°

=0.92432418,sin9°

=0.15729632。

但随后的乘法的计算十分烦琐,且容易出错。

(请你不用计算器,手算一下0.92432418×

0.15729632=?

,记住还要验算一遍,以保证计算正确哦!

)用维尔纳的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计算就大大简便了:

sin67°

=cos(67°

-9°

)-cos(67°

+9°

=[cos(58°

31'

)-cos(76°

37'

)]/2

=[0.52225052-0.23146492]/2

=0.14539280

这个公式还可以用于把任何二个数的乘法计算转为加减法计算,方法如下:

若求小于1的二个数a与b的乘积可以先由反三角函数表查得使a=sinα=a,sinβ=b的α与β,然后计算(α-β)和(α+β),再由三角函数表查得cos(α-β)与cos(α+β),最后应用上面的公式求出它们的一半,就得所要求的数。

由于大于1的数可用小于1的数乘上10n表示,因此上面的两个公式实际上对于任意两个数都是适宜的。

但这样做同样太繁杂了,况且还不能直接应用于除法、乘方和开方,因此,寻找更好的计算迫在眉睫。

2、对数产生的前奏

请你观察下面两个数列,并找出规律:

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

0,1,2,3,4,5,6,7,8,9,10,11,12,13,14⋯⋯

德国数学家Stifel(1487~1567)在观察上述两个数列时,称上排的数为“原数”,下排的数为“代表数”(德文Exponent),Stifel发现,上一排数之间的乘、除运算结果与下一排数之间的加、减运算结果有一种对应关系。

Stifel指出:

“欲求上边任两数的积(商),只要先求出其下边代表数的和(差),然后再把这个和(差)对向上边的一个原数,则此原数即为所求之积(商)。

”比如,计算16×

1024,只要计算16的“代表数”4、1024的“代表数”10之和4+10=14,再查出与“代表数”14相对应的“原数”16384,就得到16×

1024的乘积。

实际上,Stifel已经掌握了对数运算法则,因为Stifel所谓的“代表数”,本质上是“原数”以2为底的对数。

说明:

上一排原数可写为以2为底的指数函数,则数列对为: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211,

212,

213

214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则16×

128实际上就是24×

27=24+7=211=2048。

此法可推广到任何二个数的乘除运算。

比如计算17951235×

0.08304115,设17951235=aX,0.08304115=aY,则17951235×

0.08304115=aX×

aY=aX+Y。

这里x是17951235的(以a为底的)对数,y是0.08304115的(以a为底的)对数。

底a是可以任意指定的,我们指定a=10,则只要查表得到这二个数的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x=lg17951235=7.2540943323和y=lg0.08304115=-1.0807066451,计算x+y=6.1733876872,再查表得6.173387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