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2810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Word格式.docx

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

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

(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

(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

(3)现存的都是会灭亡的

(四)它是马克思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

费尔巴哈远离当时的革命实践,当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德国当局赶到乡下,因而它只能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没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中贯彻到底。

马克思则不同,他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转变了立场,自觉站到了无产阶级的一边。

《提纲》正是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主要内容

(一)逐条解释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一条

马克思在提纲中开宗明义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从前的唯物主义

包括从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到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其主要著作有《论死与不死的思想》(1830)、《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基督教的本质》(1841)、《未来哲学原理》(1843)、《宗教的本质》(1846)等。

“事物、现实、情感”:

是指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能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世界。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做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人的感性活动”:

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即指不是从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把现实事物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去改造它和理解它。

1、揭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1)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实践与认识没有关系,当然更不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

“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能动的方面”:

即指意识、精神的能动性。

“抽象地发展了”:

即指脱离了现实的被夸大的歪曲了的能动性。

2、揭示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唯心主义夸大歪曲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精神的能动性无限地绝对地夸大了,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主体。

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在于唯心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哲学史上,一切唯心主义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

唯心主义从意识、精神方面去寻找真理的标准。

a、有的以“圣人”的说法和上帝的指示为标准,如“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凡符合《圣经》和“圣人”的论数的即真理,反之即妖言谬论。

b、有的以个人的主观观念或集体的理解为标准,如贝克莱以“集体的知觉”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

c、有的以伟大人物的言论作为真理的标准。

d、实用主义哲学则鼓吹“有用即真理”。

上述观点共同点都是用人的认识来检验认识。

然而人的认识各不相同,真理的标准也就因人而异

B、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观

a、培根提倡研究自然界,重视感性检验,但又把检验作为判断真理和谬误的标准。

b、狄德罗认为除了实验,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识别真理和错误。

c、费尔巴哈也离开社会实践该真理检验标准。

他认为,真理的标准有两个:

第一,是感性直观,认为真理性、感性、现实性是一回事,“只有通过感性直观而修正自己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现实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第二,意见一致是真理的标准。

他把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说真理的东西不仅仅是我或你的创造物,而是大家的创造物。

(2)马克思的真理标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真确反映了客体对象,这个问题不能在思维或理论范围内解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

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外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范围内是断然得不到检验的,而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

这三个概念都是指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

“此岸性”:

是德国康德用语。

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把现象和本质截然分开,认为两者之间有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现象在“此岸”,本质则在“彼岸”,人的思维只能把握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停于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

他认为超出“现象”而企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可能的,这即知识的此岸性。

他认为“此岸”的“现象”与“彼岸”的“自在之物”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2、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是真理

客观世界是可以在人的实践中被人所认识的。

既然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们也就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真理性和现实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经院哲学

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派。

由于它是在学院中讲学的学派,就被人们叫做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点是脱离实践,为宗教神学服务的,不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而专门为教会的各种信条去做论证。

它的论证方法是从神学教条出发,硬把一些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主观地联系起来,诡辩地层层推演,以使得出预期的结论。

它论证的问题有:

“天使要不要睡觉”等,这些就是他们曾经认真研究和讨论过的一些论文题目。

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撰写过很多冗长的空洞的文章,进行过长期烦琐的无聊的争论。

因此,人们有把这种哲学叫做烦琐哲学。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推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把实践当作真理的标准,而在理论、认识范围内去争论思维是否正确反映现实,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繁琐无聊的争论,根本无法解决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第三条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1、旧唯物主义的“两论”及其错误

(1)“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内容

A、环境决定论。

18~19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和空想者,他们信奉“环境决定论”。

如爱尔维修:

“法律造成一切”、“全民的美德皆是法律的完善”。

欧文也说:

“社会上存在着的一切罪恶都是根源于社会制度”。

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被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

好的思想和好的行为是被好的环境和好的教育所决定的。

坏的思想和坏的行为是被坏的环境和坏的教育所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变了,人才改变,环境没变,人也不会变。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就认为,如果社会上好人少坏人多,罪恶不公平等占统治地位,那么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也就一定不会是好的。

B、教育万能论。

旧唯物主义还信奉“教育万能论”。

他们都非常强调教育的作用,都把教育看成是无所不能的东西。

例如,十八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等,都是有名的教育万能论者。

洛克认为,儿童的心灵像一块光洁的黑板一样,每个人都是如此,至于成年人中有好人,有坏人,有有用的人,有无用的人,这些差别都是由于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爱尔维修也认为,一切人在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才能,都具有同样善良的品德和善良的情感。

以后人们在智慧上、品德上的差异,也是由于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费尔巴哈也是如此。

(2)“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A、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的一面

他们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片面夸大,没有看到环境正是人民的实践的结果,没有看到教育者的知识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