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225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憔悴/鞠躬尽瘁擅长/草长莺飞B.折损/不折不挠濡养/妇孺皆知

C.要塞/顿开茅塞蜷伏/诲人不倦D.颁发/间不容发盘桓/持之以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篷勃以身作则娴熟无精打彩B.题跋天崖海角严峻正经危坐

C.挚爱合颜悦色决择相辅相成D.恪守与日俱增侥幸胸有成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广东省自上而下的周密部署,推动了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B.“五一”假期,从全国各地前来河南省兰考县瞻仰缅怀焦裕禄的人历历在目。

C.袁隆平常下到田间,前仆后继进行高产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D.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的身影栩栩如生,让人感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圆满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营后将填补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

B.北京国际速滑馆之所以用最新环保技术制冰的原因,是因为要实现低碳冬奥的目标。

C.能否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D.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5.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

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8分)

据央视网报道,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这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1)任务一: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

(2)任务二:

请你从新闻中筛选信息,把火星探测时间轴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5个字)。

(2分)

②④

(3)任务三:

中国太空家族的命名内藏玄机,例如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天问”取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天问》,该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探索,这也是火星探测任务的意义所在。

根据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以下三个命名中选择其中两个,说说它们的妙处。

(4分)

①月球探测器“嫦娥”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③中继通信卫星“鹊桥”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⑥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连席上见赠》)

(2)某同学收集了描写山水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4分)

题目

作者

描写山水的句子

批注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山水含情,明丽轻快。

《观沧海》

曹操

①,

山水壮阔,动静结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②,

山高水净,清峻秀美。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三、(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菊之爱,陶后鲜有闻D.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③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谓上客耶?

”主人乃悟而请之。

(节选自《汉书》)

[注]①突:

烟囱。

②上行:

上座。

③录:

记录,此处指邀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俄而家果失火()②于是杀牛置酒()

(2)失火前,客人给主人提了什么建议?

这个建议包含了什么人生道理?

(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

(13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小黄同学对汉字文化兴趣浓厚,他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

材料一:

黄,地之色也。

从田从炗,炗亦声。

炗,古文光。

凡黄之属皆从黄。

(大意:

黄,土地的颜色。

字形采用“田、炗”来表义,“炗”也是声旁。

“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

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归到“黄”这个部首类。

(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

材料二:

辽宁牛梁河遗址近日出土了一位手握双龟的老人的遗骨,有专家称是黄帝的遗骨,证据之一是黄帝之“黄”在甲骨文中即是乌龟的形状,而据说黄帝部落的图腾就是神龟。

这真是无知者无畏。

我们且来看一看“黄”字的原始字形及其演变。

黄,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至于像什么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由火光而联想为黄色之意。

有人说箭射中了靶心,靶心为了醒目起见,用赤褐色的泥浆涂抹,因而引申为黄色之意。

郭沫若先生认为“黄”最原始意思是指玉佩。

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他这样分析:

黄字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下面是二系垂,也就是穗子,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也就是璧;而“璧”,古代又叫“璜”,而“黃”就是“璜”字的初文。

所以郭沫若认为“黄”是指玉佩。

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

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

黄,甲骨文字形②,称“黄”乃乌龟之形大概就是从这个字形附会的,但这个字形仍然承甲骨文字形①而来,只是形体略加变化而已。

金文字形③,早期的金文字形继承了甲骨文的模样,但是晚期的金文字形④和⑤,则区别很大,有学者认为此后的金文系统明显和佩玉有关,不再像此前的字形争议之大。

仔细观察金文字形④,中间的玉和下面的穗子历历可见,上面是“止”,指人的脚,合起来就是佩玉行走,“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果然如此!

这个字形最能证实“黄”乃“人佩环之形”。

小篆字形⑥,同于金文。

《说文解字》:

“黄,地之色也。

”这是引申义,本义应当是人佩璜。

“璜”这种玉多为黄色,所谓“黄石为璜”,“黄”因此而引申为黄色。

(整理自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材料三:

字典把黄字编入草头内,不对,黄与草不相关。

《说文解字》解黄字为从田,古文光声。

篆文黄确实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

但在金文和甲骨文,“田”和“光”就都不见了。

看其主体显然是个大字(大人),腹部有个矩形或圆形。

许慎以“地之色也”释黄,其根据是田地火烧后土色就变黄。

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见“田”,又不见“火”,何来土色变黄?

黄字本义究竟是啥,还得探索。

前辈专家多认为黄是璜的古字,象古代流行的玉佩形。

我却另有自己的一点推断,认为在甲骨文“黄”象大腹便便之形,黄的本义是指身体壮伟肥大。

广的繁体作廣。

廣,大也,从黄得义。

晚到春秋战国五行学说兴起之后,以五方配五色,中央戊己配土,其色黄,黄才取得“地之色也”一义,而黄字的本义就慢慢消失了。

篆文黄虽然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是光不等于火,所以许慎田被烧后土色变黄之说可能错了。

古文“光”从火,火上是声符。

“光”有大的意思。

篆文黄从古文“光”,所以取得壮伟肥大之义,亦不足怪。

(整理自流沙河《白鱼解字》

12.关于“黄”字的本义,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小黄对此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3分)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黄”字的本义是“地之色”,指的是土地的黄颜色。

B.有人认为“黄”的黄色之意由火光而来,因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

C.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其实是上面有系带下面是穗子的玉佩。

D.流沙河认为“黄”字甲骨文字形是大腹便便的人,“黄”的本义是身体壮伟肥大。

13.下列补充资料能作为证据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玉佩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厚爱,如“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

B.“黄”在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如“男女始生者为黄”(《旧唐书》)。

C.《诗经》中“黄”有时指黄赤色的马,如“有骄有皇,有骊有黄”。

D.青铜器铭文里提到賞賜玉佩,均用“黃”字,如“锡女朱黃、玄衣”。

14.研究了上述资料,小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慎论及“黄”字的本义,言简意赅,学术研究价值高,受到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B、称“黄”字乃乌龟之形是从甲骨文的字形附会的,这应是主观臆测,可信度不高。

C.许晖的论述有破有立,分析汉字字形的演变,又引用文献资料来印证,细致严谨。

D、流沙河同意许慎观点,又另辟蹊径,用“廣”和“光”进行词义推断,有理有据。

15.汉字文化充满魅力,请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