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0752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社会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主要用以研究社会用以达到其完美的境界的种种“力”。

●杰里米·

边沁:

普遍的功利主义者

功利原则:

趋乐避苦

提出以“最大幸福”和“最大多数的最大量幸福”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

幸福:

生存、富足、平等、安全

约翰·

密尔:

认为人事复杂,不单单追求物质利益,还有人性中最高的精神素质。

功利主义所要求的是全社会的利益,并把为全社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的最高美德。

三、彼得·

伯杰:

社会学的主题

1、暴露性的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揭露活动的显功能,又要揭露活动的浅功能)

2、不体面性的主题

3、相对主义的主题

4、世界主义的主题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国外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佩恩:

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制度、社会群体、社会过程,即社会关系。

个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或通过这种社会关系获得和组织他的经验。

布朗、费里波夫

(二)我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历以贤: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对象是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黄泽芳、吴康宁

(三)我们的尝试性界定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和其他社会组织、社会体系的交互关系;

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1、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相关

2、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西方教育社会学:

“教育学分支”和“社会学分支”之争

我国“中介学科”“边缘学科”“基础学科”之说

教材观点: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统计调查法(普遍、广泛)

(二)实地研究法

(三)实验法

(四)文献研究法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阶段

1、教育理论扩大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始摆脱以研究个体为主的倾向,逐步形成教育社会学理论。

2、社会学参考了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斯宾塞、沃德、涂尔干)

二、规范教育社会学阶段

1、教育社会学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

1907年美国的苏扎洛在哥伦比亚大学首开这门课程。

1016年司内登在哥伦比亚大学设教育社会学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教育社会学概论》教科书。

1923年成立了全美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1928年佩恩创办了《教育社会学杂志》。

2、着眼于解决由社会所产生的教育问题。

3、否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4、研究领域日益扩展。

三、新兴教育社会学阶段

1、有更多的社会学家倡导把教育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更趋向广泛,而且增添有社会学色彩。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更重视周密的调查,开始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做评述。

4、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四、教育社会学的三大学派

1、功能主义学派:

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来探讨教育现象(20世纪50年代)P27

2、冲突论学派:

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20世纪60年代末)P28

(只对教育的运行作解释,只批判不建构)

3、解释论学派【互动论学派】:

以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进行剖析为主要手段,来解释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

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多参与制定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活动。

2、越来越重视国际间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作。

3、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协作。

4、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如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5、研究日益普及,由美国这个研究中心扩大到世界各国。

第二章社会制度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人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二、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1、概念系统——核心

2、规则系统——具体内容(地位、角色、权利、义务)

3、组织系统——实体(权力和执行结构)

4、设备系统——物质手段和条件

三、社会制度的特点

社会制度起源的不同观点:

(1)风俗习惯

(2)人的共同意志

(3)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制度的特点:

1、强制性

2、社会历史性

3、普遍性

4、相对稳定性

四、社会制度的种类和构成要素

(一)社会制度的种类

1、本源的制度

经济制度;

家庭制度(生育制度、亲属制度)

2、派生制度

政治法律制度;

思想文化制度

教育制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制度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教育制度是指为了满足社会成员之间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共同价值规范和发展人类智慧的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规范体系。

教育社会学关注的是:

作为制度化形态的教育活动,分析教育活动的规范化体系和规范化程度。

(二)社会制度运行的构成要素

1、观念原则:

关于该制度的目的、宗旨和价值,是这一制度所要确立的根据以及人们应当接受的理由。

2、地位结构:

有关社会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承担角色的人:

内化了制度的观念原则和地位规范,并通过承担角色来体现制度。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制度功能的层次分析

(一)显功能

(二)潜功能

(三)制度潜功能分析的主题

确定潜功能发生的环节;

制度潜功能的发挥是否依赖其潜在性;

潜功能发生的对象。

二、制度功能的性质分析

(一)正向功能

(二)负向功能

(三)判断制度功能性质的标准

1、制度的特定结果同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耦合网之间的关系;

2、该制度是否给人们的社会活动留出了适当的利益空间;

三、制度功能的类型(判断)

(正向)

(正向)

(负向)

A

(变革期)

D

(危机期)

B

(兴盛期)

C

(平淡期)

第三节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制度的社会特征

(一)系统性

(二)公共性

(三)传承性

(四)产业性

(五)供求平衡性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化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政治功能

(四)文化功能

(五)选择功能

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表现

1、知识社会化——初级(本源)功能

途径:

了解、接受、内化社会规范和知识

结果:

按照社会要求进行社会生活和行为;

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和社会活动能力。

2、角色社会化——次级(衍生)功能

分流;

选拔

向正式的社会成员方向获得进化。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层面区分

生存性

游离性

发展性

初级(个体的文化形成)

文化认同

文化标定

文化反思

次级(社会的运作状况)

社会控制

社会分层

社会变迁

五、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形成

1、功能取向的确立

统治阶层的期待;

其他社群功能期待;

教育系统社会态度。

2、功能行动的发生

教育系统功能取向;

教育投入;

教育系统专业素质。

3、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

教育系统功能行动;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特性。

4、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

受教育者功能结果;

社会人才环境;

教育系统调节机制。

六、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一)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参与教育制度的社会成员的支持程度和遵守程度

(三)教育制度内部各种规范之间的耦合力的强弱程度

七、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

(一)唯正向功能论

涂尔干:

功能、目的一体观

帕森斯:

功能、期待一体观

(二)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

制约教育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教育者的素质;

二是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三是先前所具有的可资利用的物质基础条件;

四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负向功能论

第一,分析的负向功能论

默顿:

在承认教育具有正向功能的前提下,同时认为并强调教育还具有负向功能。

第二,批判的负向功能论

伊里奇:

学校消亡论

第三章社会变迁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上失去其原来面貌的变动,是一种社会过程。

它包括较小的局部变迁或较大是整体变迁;

有进步的或倒退的变迁;

有进化的或革命的变迁;

有暂时的或永久的变迁;

也有自发的或有计划的变迁等。

与“社会发展”相比,“社会变迁”的内涵特点:

第一,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第二,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第三,既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也重视研究社会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

二、社会变迁的内容

(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

包含阶级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其中阶层结构变迁是一定社会形态变化的标志,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变迁。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五)社会成员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形式

(一)社会渐变

1、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过程。

2、在平稳的发展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3、变迁中的新旧事物交替时间比较长。

(二)社会剧变(社会革命)

1、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

2、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三)社会转型(混变)

社会混变指的是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

四、社会变迁的动因

1、自然环境变化

2、人口

3、技术革新

4、文化传播

五、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

(一)历史循环论

代表人物:

索罗金、施本格勒

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呈周期性变化,并在一个范围内循环摆动。

强调人类文明的发展、成熟、衰退是循环的过程而不是进化。

(二)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

认为进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定律,社会有机体是沿着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的过程。

(三)社会均衡论

帕森斯

认为社会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协调的系统,社会变迁是有秩序和缓慢的,而且永远朝着均衡的状态运行。

(四)社会冲突论

达伦多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