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8009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完美型人格就是强迫症吗?

……………………………………………(10)

2、怎样判断身边的人是否有强迫症倾向…………………………………(11)

3、怎样与身边的强迫性人格者或强迫症患者相处………………………(12)

五、参考文献……………………………………………………………………(12)

一、概述

定义:

心理障碍(狭义)[1]

狭义的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失常,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是心理状态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现。

因此,心理障碍是以心理疾病的某种症状出现的,当这种心理疾病症状单独出现时,就是心理障碍,其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它们都严重地损害人的能力。

1、强迫症的定义[1][2][3][5]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组神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焦虑障碍和思维障碍之一。

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强迫观念或意向、强迫情绪或强迫行为的存在。

它们或是单一的出现,或是夹杂在一起出现。

强迫症最主要的特征是同时存在有意识的“强迫”和有意识的“抗拒强迫”。

患者虽然认识到它们是不恰当的或者毫无意义的,或是同其人格不相容的,并且强烈地希望将这些观念或动作排除,但又难以将其排除。

一些患者因此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有时为了减轻焦虑会做出一些仪式性的动作。

强迫症多见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

神经症[1]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

这是一组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原因的精神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常见病。

其病态表现比较复杂,且患者大多还能应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部分有明显躯体症状的患者外,绝大部分患者是以痛苦的主观体验为主。

尽管这种主观的痛苦体验有时可能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然而却难以被大多数人所觉察和理解。

神经症常见的类型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

2、强迫症的发病率[2]

一般的调查和研究认为,强迫症的发病率约为2%。

即每5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或者曾经患有强迫症。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高达10%以上。

按照发病率2%计算,全世界约有1.3亿人患有强迫症。

强迫症的发病率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是在年龄分布上,青少年的患病率较高。

一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所患的强迫症在成年前都可康复。

强迫症在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职业的人群中发病率的差异也较大,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介绍。

3、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主要可分为强迫观念或意向以及强迫行为。

(1)强迫观念或意向

强迫观念或意向是指萦绕缠结并不断袭扰人意识的任何一种观念或意向,伴有主观被迫感和痛苦感。

强迫观念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强迫怀疑:

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放心不下,例如,出门时怀疑门是否锁好,寄信时怀疑邮票是否贴好,总是疑虑不安,经常反复确认但仍然难以放心。

强迫回忆:

对于往事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但不断萦绕脑海,无法摆脱。

强迫性穷思竭虑:

对于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无休止地进行思考,例如“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

”“人为什么要分男女?

”等。

强迫性对立思维:

在脑中总是出现相互拮抗的思维,例如由“万岁”马上想到“打倒”,由“伟大”想到“渺小”,由“高尚”想到“卑劣”,由“痛苦”想到“愉快”等。

强迫意向:

不断重复出现逼真的、详细的恐怖景象,例如凶暴、惨案、意外事故等。

魔术性思维:

认为只要想到某件事,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例如想到某亲人不久将会死去,虽然知道毫无根据,却总是惶惶不可终日。

(2)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又称强迫动作,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无意义的动作,继发于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强迫洁癖:

常见的有强迫洗手、洗衣等。

患者由于害怕受到细菌或疾病的感染,反复洗手,清洗衣服、床单等,大量消耗洗涤用品和水,直到造成家庭矛盾或双手出现浮肿,甚至溃烂仍无法自控。

强迫检查:

大多继发于强迫观念,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电器是否关掉,寄信时反复确认邮票是否贴上,封口是否封好,在外出时反复进出家门,在寄信时反复检查信封而无法投寄。

强迫计数:

患者仰头计算高楼有几层,数楼梯台阶有多少,有的会数路边有多少树木或电线杆,如果发现漏计,就会回头重新再去计数。

强迫性仪式动作:

患者一定要完成某种仪式性动作,例如,患者在上厕所后必须要跺两下脚,自己明明知道这种动作多余,但仍无法控制,如果不完成这个动作就会整日焦虑不安。

二、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和病理机制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目前虽然在生化,心理,遗传等方面对强迫症的成因均有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关于其详细和完备的成因解释。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被大多数科学家承认的强迫症病因及影响因素。

同时也会简单的概述目前医学界流行的几种关于强迫症病理机制的假说。

1、强迫症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1][4]

(1)强迫症的遗传性

调查表明遗传基因对强迫症起一定的作用。

强迫症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约为5%到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

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中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强迫性人格[1][2]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做事有条不紊,诚恳可靠,但显得僵化死板,以致难以适应变化。

由于他们小心谨慎,再三权衡问题的各个方面,以至于难以决断。

他们很负责任,但因为憎恨差错,追求完美,会过分沉湎细节,忘记本来目的或者难以完成任务。

结果,责任心使他们焦虑万分,很少能从成就中享受到满足感。

大多数强迫性表现有适应性,只要症状不是特别明显,患者常能取得很大成绩,特别是在需要秩序、完美、锲而不舍的科学和其他学科领域。

但对于自己不能主宰,必须依靠他人或者难以预料的情感,人际关系和境况,强迫性人格者感到不适。

表现为一种明知不对却欲罢不能的状态。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压力下会表现出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但在压力缓解后这些症状又会基本消失,少数会发展成强迫症。

(2)强迫症的生物因素

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沙明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3)强迫症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重大的社会事件,如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处境困难,家庭不幸,突然收到惊吓等所带来的巨大和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会诱发强迫症的发生。

有些正常人偶尔也会有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但是是短暂、不持续的。

然而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这些观念或行为可能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4)强迫症的素质和人格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约有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

关于强迫性人格的定义及描述在前文有引。

2、有关强迫症的病因以及病理机制的部分假说[2]

(1)精神分析学说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焦虑是理解所有强迫症的基础。

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许多心理学教材均接受或者介绍了这种学说,但该学说至今仍然有许多争论点,部分现代学者也不太愿意接受该学说。

(2)观察学习假设

该理论认为观察导致焦虑,而采用强迫的方式可以缓解个体的焦虑,因而强迫思想或行为会逐渐地稳定下来,形成强迫症。

(3)系统家庭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强迫症是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造成的。

(4)Ranchman-Hodgson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强迫症是由遗传因素、情绪失调、社会性学习、特殊经验学习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5)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如强迫症的产生,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6)神经回路学说

该学说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强迫症的病理原因。

以上心理学假说,至今在各自的治疗流派中,仍对临床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而且,各派理论有相互整合的趋势。

三、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

根据强迫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以下人群是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

(1)强迫症病人的后代或亲属

由于遗传因素对强迫症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强迫症病人或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的后代或亲属具有较高的强迫症发病率。

(2)具有强迫性人格的人

强迫性人格或者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理解为强迫症形成过程中的最初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强迫性人格并不等于患有强迫症,但是具有强迫性人格的人在持久的外界环境或者心理压力下发展为强迫症的可能性很高。

(3)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

他们标准高,总是在追求完美,生活规律是清清楚楚不改变的。

因此假如人有过于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从心理上不愿承认不完美是一种必然,可能会导致自信心低落、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为强迫症。

(4)经历过重大社会事件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忍受持续强烈心理压力的人

这些人群如果本身人格特点有一定问题,同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或者无法及时的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烦恼的话,可能会通过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如果这些观念或行为反复出现而得到强化的话,便会形成强迫症。

重大社会事件和心理压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更容易诱发强迫症的产生。

2、强迫症的预防

强迫症的预防以心理预防为主,而持续的心理压力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正确面对和缓解压力成为了预防强迫症发生的重点。

(1)个性培养

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

不要过分地向子女传达完美主义思想。

同时不要把自己的不良个性传递给子女。

(2)日常活动

强迫观念是人的脑海中被强化的一种病态的兴奋点,因此,多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社交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广为结交朋友,培养自己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可以建立新的兴奋点,从而抑制可能出现的病态的兴奋点。

(3)理性对待自己出现的强迫思维

一般来说,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强迫性思维。

此时应该对这种思维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试图中和这种思维,而应该及时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4)学会压力的自我管理和调试

正如前文所述,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诱发强迫症,因此学会压力的自我管理和调试是预防强迫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压力的自我管理策略[5][6]有:

承认你所体验到的压力、评价你的环境、考虑可能的应对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