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区域地理教案 东亚精讲精练 内含考向指导 内容精析 典例剖析 高考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文综区域地理教案 东亚精讲精练 内含考向指导 内容精析 典例剖析 高考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区域地理教案 东亚精讲精练 内含考向指导 内容精析 典例剖析 高考链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鲜(首都:
平壤)韩国(首都:
首尔)(民族:
朝鲜族)
4.岛国:
日本(首都:
东京;
大和族)
识记以下内容:
(1)20º
N纬线穿过:
北部湾、琼州海峡及海南岛(海口)、南海、巴士海峡附近。
(2)23º
26′N纬线穿过: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岛(玉山)。
(3)40º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草原(黄河几字大拐弯)、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海、本州岛。
(4)50º
蒙古、中国、日本海、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
(5)蒙古:
80º
E-120º
E,50º
N附近。
(6)朝鲜半岛:
为35º
N,128º
E穿过。
黄海、日本海、朝鲜海峡三面围绕。
三、地形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2.地形多种多样:
东部多平原、丘陵;
西部多高原、山地。
3.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四、气候
1.两种不同方向的气候差异:
纬度差异的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
东西差异的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
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
分布界线:
秦岭—准河一线(35º
N)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东亚的季风气候及成因
季风是随季节变换而风向相反的风,季风的形成是由海陆因素造成的。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一样,在同样强度的太阳辐射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则相反。
近海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就少。
近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具体为:
冬季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低,于是寒冷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即冬季风。
在冬季风影响下,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亚洲内陆气温升高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暖湿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即夏季风。
此时,东亚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在西北内陆地区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见图4-1-1,由此可见东亚显著的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位置引起的。
②东亚地区冬夏季风比较
冬季
夏季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亚洲大陆
增(降)温快慢
降温快
降温慢
增温快
增温慢
气温高低
气温较低
气温较高
气压高低
气压较高
气压较低
风向
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
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
气流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风力强,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炎热、东部近海地区降水多,往西北内陆,雨量减少
【例1】读下面两幅图4-1-5,分析回答:
(1)东亚地区冬季盛行 风,夏季盛行 风。
(2)受冬季风的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是 ;
在夏季风的影响下,东亚地区的降水规律 。
中国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难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 ,属于 气候。
(3)季风形成的原因 。
⑷根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推断赤壁之战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⑸东亚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有
A.年降水量分配均匀 B.雨热同期 C.冬季普遍高温 D.年降水量较丰沛
⑹季风气候对我国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A.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B.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C.容易造成台风灾害 D.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知识。
首先应了解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强度太阳照射下,夏季(七月)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形成低压中心。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偏南风;
冬季陆地冷得快,比海洋冷,形成高压中心,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偏北风。
第二了解东亚地区因海陆位置的不同,降水存在差异。
夏季风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往西北内陆去,雨量逐渐减少。
第三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不同,冬夏季节气温存在着差异,因而气压就不一样,造成不同季节的风向不同(或相反),就形成了季风。
【答案】
(1)偏北风;
偏南风
(2)寒冷干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很少 温带大陆性 (3)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面临最大的海洋,冬夏温差大,气压差大,所以季风气候显著 ⑷D ⑸BD ⑹ABD
五、人口与经济
1.人口
人口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
黄色人种
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2.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
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
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3.各国的经济特征:
朝鲜:
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韩国:
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蒙古:
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日本:
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
中国:
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六、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
2.纬度(300N—450N);
3.关东平原、富士山;
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⑶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1.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
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多梅雨、台风雨、秋雨;
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森林、水力、地热资源丰富。
⑧森林水力丰富:
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2.日本的经济特征
①世界经济大国,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
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原料、燃料依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
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3.日本农业生产的特点
人多地少,单位面积投入劳力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
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
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
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
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例2】读“日本农业特点及成因示意图”(图1-4-3),回答:
(1)将下列内容填入方框内。
季风气候 人多地少 重视生物化学技术
重视水利 田块狭小 山地、丘陵为主
(2)世界水稻主要产区的气候特点是 ,人口分布特点是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农场”特点的形成原因有“B”和“C”,其中一个必然为自然原因“田块狭小”,“C”不可能是田块狭小,因为田块狭小不是种植水稻的原因。
所以“B”为田块狭小,“A”是山地、丘陵为主。
形成小农场还有另一个原因“C”,对照备选答案,只可能是“人多地少”,因此“E”应填“重视生物化学技术”。
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季风气候既是种植水稻的原因,又是农业生产必须重视水利的原因,所以“D”应填“季风气候”,“F”应填“重视水利”。
【答案】
(1)A.山地、丘陵为主B.田块狭小C.人多地少D.季风气候E.重视生物化学技术F.重视水利
(2)高温多雨 人口稠密。
4.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日本是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这就决定了日本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来自国外,日本海沿岸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且科技先进,造船业发达,为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来看,日本的这种临海型布局方式,就是利用其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从海外运进高品位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石油(主要来自中东)等工业原料。
工业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从此日本就能节省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新兴工业的布局主要取决于人才、交通和环境因素,而传统工业地带一方面地价上涨,另一方面污染较为严重,故它的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北九州南部和本州的东北地区,依托现代化飞机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思考:
1.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是怎样的?
(1)发展条件
①有利条件——富人力,高科技,多港湾等。
②不利条件——矿产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领土面积狭小等。
(2)经济特点
①经济发达、部门齐全。
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②外贸对象广泛。
主要外贸对象有美国、亚洲和西欧。
③工业临海分布。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与濑户内海沿岸,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附近地区的主要工业区。
④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