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568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2经济学常识天津考点解读.doc

选修2《经济学常识》必备考点

标记为★处是重点考点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1.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生产关系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

总之,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一)基本内容:

1.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第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本质属性;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②尽管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第三,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却是唯一的,那就是抽象劳动。

第四,劳动二重性学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4)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5)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价值规律理论

1)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3)作用:

①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第三,实现优胜劣汰。

(这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3.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4.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1.剩余价值的生产

(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3)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靠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启示:

依靠科学技术管理,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的实现

1)

(1)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A)、生产资本(B)和商品资本(C)三种形式。

(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影响周转的四个因素: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生产资本的构成)

(3)(产业资本(ABC)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序进行,一方面,它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三部分,是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A)总量。

启示:

企业应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调整生产规模,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立足市场需求,科学运作企业资本。

2)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被破坏,这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

启示:

我们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济制度。

不同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一定合理的比例关系。

3.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2)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地主)之间分割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

1)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呈现以下阶段性:

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

经济危机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提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一、凯恩斯革命

(一)主要内容

1.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2.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二)影响

1.(与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到目前为止,该书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2.(实践意义)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实质

1.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2.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

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该措施的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新自由主义

1.背景(原因):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这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思想。

资本主义国家“滞胀”现象出现后,它有了较大市场并获得迅速发展。

2.基本主张: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3)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4)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影响:

新自由主义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当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较为典型的有: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2.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

 

美国模式

德国模式

日本模式

主要特点

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