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564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专题报告刘瑛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分析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分为A卷(100分)和B卷(50分)。

A卷100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包括基础知识和课内文言文,共6个小题18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82分,包括文言文翻译4分,默写6分,A卷现代文12分,作文60分。

B卷50分,包括课外诗歌鉴赏4分,课外文言文12分,名著阅读4分,现代文阅读18分,语言运用12分。

近两年作了一定修订,A卷基础知识部分增加1个小题,病句的辨析,分值为3分,即选择题由原来的18分变为21分;A卷现代文阅读减少1个小题,总分值由原来的12分变为9分。

A卷第1题:

(基础知识)字音

分析:

考查考生辨识易误读的字音。

从材料的选择来看,都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常用字词,无生僻字词;

从要点来看,主要是平翘舌、边鼻音、前后鼻韵、多音字和四川人易误读字为主;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2013年形式略有变化,改变了过去沿用的在具体语境中考查的方式,直接列举四组考查对象,每组三个词,兼顾词语和成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语音字词的积累和川音误读字的训练。

第2题:

(基础知识)字形

分析:

考查对常用汉字字形的正确识记。

近五年字形试题都提供了辨识字形的具体语境。

语句均选自教材,词语大都是“读一读,写一写”所涉及的。

都设置了三个错误项,每项中包含一至二个错别字。

这些错别字都是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同时在没有错别字的选项中也设置了易写错的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干扰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词语语意的把握和在语境中的灵活理解,训练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

第3题:

(基础知识)成语

分析:

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正确理解并恰当运用成语的能力。

考查材料主要来自教材和生活中容易误用的成语。

有以下几个易错点:

搭配不当、望文生义、褒贬不当和错用对象等。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课内重点词语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收集、积累课文和生活中的词语的习惯。

第4题:

(基础知识)病句

分析:

病句辨析与修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二、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修改错误的一项。

常见病句错误:

1、成分残缺;2、成分赘余;3、语序不当;4、搭配不当;5、结构混乱;6、表意不明;7、不合逻辑等。

修改病句的方法:

增对成分残缺的句子,可增添字词,补全残缺成分。

删对重复多余、句式杂糅、前后矛盾的句子,可删去多余的字词。

调对语序不当的句子,可调整语序,使之合理。

换对用词不当、搭配不当、不合事理、指代不明、有歧义、不得体的词语可进行更换,使之合理。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大病句修改训练力度。

第5题:

(课内文言文)实词

分析:

考查对课内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课文重要词语的解释虽然大多在文下注解中都有出现,但学生记忆有限,因此,还需从词语的本义入手,理解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这样才能有效积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第6题:

(课内文言文)虚词

分析:

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

《考试说明》中有12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之、为、其、于、以、乃、则、因、所、

且、何。

近五年考题中的文言虚词均在其中。

所有材料均来自课内,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虚词意义必须掌握,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虽然考题在题干设置上没有强调对词性的考查,但在虚词的教学中却不能回避,如“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潜移默化,形成学生清晰的语法结构和语感。

第7题:

(课内文言文)文意理解

分析:

考查对文章综合分析的能力。

选项主要包含对主要内容、段意理解、写作意图、写作手法、文章主旨、语言特色的分析。

2013年选取八上(八年级篇目考查较多)略读课文《观潮》、2014年选取九上《庄子两则》出乎所有老师的预料。

因此,即使是课内篇目的阅读,也应该是通过课文文本的教学,教会教会学生全面阅读的能力。

第8题:

(课内文言文)翻译

分析:

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考生应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

文言翻译一般要求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意译。

因此,我们要抓好直译训练,落实关键字词,并注意文言文特殊的语法句式和表达习惯,重视学生在语境中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训练。

第9题:

(课内文言文)默写

分析:

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

近三年,成都中考默写一部分采用三选二(任选其中两句)、补足型的方式默写;一部分全诗默写,主要考查七言绝句的背诵。

因此,我们要督促学生篇篇背诵,字字落实,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以免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第10-12题:

现代文阅读

分析:

测试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能力。

2009、2013、2014年(《成才与成功》)考查议论文,2010年至2012年都是考查说明文。

均为课外文章。

  议论文常见考点为:

找出或归纳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ƒ理解某词的准确性;„结合内容和自己的实际,谈看法并说理由。

  说明文常见考点为:

概括全文或某段、某几段说明的内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ƒ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顺序等。

学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文体意识模糊,专业术语混用,有关文体知识框架的建立还需要强化。

第13题:

作文

分析:

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10年半命题作文:

听听的声音+话题作文(带提示语):

守望   11年命题作文(带提示语):

拥抱

12年命题作文(带提示语):

走过那一个拐角

13年命题作文(带提示语):

再也没有

14年半命题作文:

小小的”

以命题、半命题的单一命题为主。

‚单一命题有加强“引语”的倾向。

ƒ命题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强调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丰富性的考查,让多读书、多思考的学生得高分。

2013年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

1、审题不严密,偏离题意;

2、思想性不足,欠缺深度和新意;

3、视野不够开阔,素材陈旧单薄;

4、文章四平八稳,创意不足;

5、布局不严谨,逻辑性不强;

6、过分追求形式,怪诞而华而不实;

7、语言欠通畅,缺乏相应表达能力;

……   

作文教学建议

1、必须强化作文训练,每周应有片段作文训练,间周或者3周应有一次大作文训练;

2、应兼顾多种命题形式,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与话题结合的作文等;

3、应进行多种体裁的训练,一定要明确文体,避免“四不像”;

4、可以采用多种结构的训练,进行多片段的组合和综合训练;

5、可以进行多种主题的训练;

6、课堂训练形式应多样化;

7、对于一周一练的作文批改,可以采取只批不改或只改不批的方法;对于大作文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同写同评;教师修改,分组互改等形式。

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

1、书写工整,文从字顺,无错别字

2、文体入格,避免“四不像”

3、精心拟好标题,写好开头和结尾

4、层次分明,段落清晰,结构完整

5、精雕细作,优化语言

6、言之有物,力戒空洞

7、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8、推陈出新,张扬个性

9、限时作文,重视字数限制

中考备考策略

1、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要重视教材,加强教材知识的梳理、词语的整理、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的归纳总结,扎实过好教材知识关。

2、熟悉套路,答题规范

建构相关的语文知识框架,储备应有的知识,包括各类文体知识及其特点,不同手法的名称及其作用,从而找寻套路,准确答题。

3、注重几个核心能力的训练

注重整体把握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对文本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语文与生活的链接能力的训练。

考试时只要我们冷静的分析,注意迁移,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4、加强写作,多角度训练

作文在中考中占有60分的分值,所以绝不容小视。

(1)要关注自我,思考生活,提高审美素养。

只有叙写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文章。

(2)要加大阅读量,积累丰富素材。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我们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考场佳作的。

积累素材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

建议大家应重点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

一是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二是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三是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四是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五是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六是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七是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八是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

(3)要扎实有序进行作文规范训练。

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写出有鲜活独特的内容、有独特新巧的构思、有新颖绝妙的切入视角和与众不同的语言的考场佳作。

B卷

1诗歌赏析

近年来成都中考诗歌鉴赏由课内转向了课外,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内容的理解.例如:

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011年)。

例如:

《成都曲》从全诗看,诗人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

(2014年)

二是对情感的把握。

例如: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概括作答。

(2013年)

三是诗歌语言的赏析。

例如:

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2011年)

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例如: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2009年)例如:

本诗最后一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014年) 

(2014年)诗歌鉴赏。

(4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成都曲(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从全诗看,诗人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

2、本诗最后一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1)自然景色、市井景况

(2)通过问句,写出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句的“多酒家”,侧面写出了市井的繁华,表达了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喜爱。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

(1)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即帮组学生理解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2)挑选一些简单的诗歌,试着让学生写赏析,从内容到情感到写作手法都有涉猎,然后推荐一些名家的赏析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学生和名家的相同点,从而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

(3)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技巧: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