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5506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文档格式.doc

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不仅仅是领导层的义务,更是每一个员工的职责。

明确"

全民参与"

的观点,能够使得企业员工主动的维护内控制度,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

  1.2明确内部控制应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

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指通过规划、执行与监督等基本的管理过程对企业进行管理。

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内部控制绝对不是凌驾于企业正常业务之上的,它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是为了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按照预期目标有计划的进行,不能取代管理。

  1.3明确内部控制是一个"

动态机制"

正如其他的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内控制度制定完成后,完美的实施不是机械的执行,而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趋于完善,沿着发现问题-信息反馈-解决问题-效果评估-逐步修正循环往复的进行。

  1.4重视"

软管理"

按照理论界的定义,软管理是指精神层面、无形的事物,比如管理风格、企业文化等内容。

内部控制特别需要"

的措施,不仅仅重视规章制度等方面,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管理风格,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都十分重要。

  1.5以风险为导向原则。

企业管理核心板块之一便是风险防控,因为风险是现代社会每个企业都会面临与遇到的问题,它通过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性,来划分不同的竞争能力的企业。

对此,相关权威报告中明确,几乎任何组织单位不论盈利与否,都无法摆脱风险对其各层级的冲击(不论该组织层级合理与否),因此领导者要分层次关注风险状况,并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准备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2.1控制环境。

是指所有控制方法与方式得以运行和存在的环境,它是一切内控构成要素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包括社会经济形势、国家政治法律、当下会计准则及相关利益方在内的外部环境;

以及包括企业董事会、所有员工、内审机构及关联组织在内的内部环境。

控制环境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提供纪律约束机制和影响员工控制意识有重要的作用,是其它一切要素的核心。

  2.2风险评估。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识别、系统科学的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影响企业内控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合理判断和确定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的企业内控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大块,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步骤。

存在于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企业要分类管理风险及应对风险应采用的措施,因为风险是有可控和不可控之分的;

企业还要在可控、可承受风险中进行分级,相应的进行分级评估以便于企业针对不同级次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和应对方案。

  2.3控制活动。

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

企业各部门与各级员工均会有不同的控制活动,例如核准、授权、查证、评估等,主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不同性质、规模的企业,其控制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控制活动是有不同分级的,而这些经营层级是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内控状况进行划分的;

控制活动是靠内部员工来实现的,因此要合理安排人员,保证实施者的权责分离,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

  2.4信息和沟通。

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有效性信息,并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及时而有效沟通的企业内控管理过程,它主要包括:

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等方面。

信息与沟通存在于内部控制的各个阶段与方面,管理者与实施者都需要其监督整个体系运转,进而及时的设计并运行调整,从而为内控提供保障。

企业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分类;

要求企业建立起信息沟通制度,将所有内外部信息按照管理职责与权限对相关单位进行传达。

  2.5监督。

指的是企业自行对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状况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并科学认真的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旦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相应的缺陷,及时做出相关处理并加以改进和完善的企业内控管理过程。

包括:

不间断的监察与无偏私的评估,二者相互独立却又相互支撑。

要实现不间断的监察就需要将其落实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制度与习惯;

无偏私的评估的实现则取决于制度设立的有效性,使内部控制情况能够自下而上的反应问题。

  以上五要素通过相互独立的运作实施与相互配合的共同运作打造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其中,环境是基础性的因素,任何其他行为都是始于环境且基于环境;

风险控制是任何行为的出发点,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进而开始控制行为;

控制活动是核心,只有将各种活动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的达到想要的目标及效果;

信息与沟通是有效的保障机制,时刻制约一切行为朝着计划的方向前进;

监督的存在保证了内控是一个循环的环形机制。

  >

参考文献:

  [1]朱庆锋,徐中平,王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法的企业控制活动评价及比较分析[J].管理评论,2013(08):

55-63.

  [2]于雪梅.企业内控中的统筹兼顾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3(11):

157-162.

  [3]王玉.内部审计与内控评价具体工作的结合实践[J].财经界(学术版),2013(08):

62-63.

  [4]熊婷,程博.企业内控评价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2(04):

88-91.

  再次,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体制保证。

  "

从知识的角度说,'

创造'

起飞需要有两翼:

一是学科专业的深度,二是学科交叉的广度,两者缺一不可。

科学的科研或教育体制,只纳其一,不容其二,以单翼起飞,就很难飞得高飞得远。

"

构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利于破除原有各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学院内及学院之间,各学科、各专业间的交流,促进相近、相邻学科的交叉、融合;

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专业间选修有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

学院是按照学科专业组建起来的大学基层学术实体,是学校教学、科研、学术服务、人才培养的实施单位。

因此,设置学院的首要标准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院是学生成长的院落和发展的舞台。

  最后,实行校院两级管理,还可以为高校实现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机制。

强调学院一级责权利的结合,使其实体化,可以为学院提供强大和持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学院能更加有积极性调动本部门教师的潜能,动员院内外一切资源和条件,着力提高科研能力和培育学科特色,有利于形成、巩固和突出学院的学科优势色,强化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功能,保证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增强综合实力。

  三、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存在问题与改革选择

  中国高校之间尽管层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也不相同,各具特色,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性院校,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往往存在着管理重心过高,权力过分集中在学校层面,教学院系活力不足等问题。

  第一,校院权责不对等。

学校权力过于集中的现状在事权方面,几乎所有重大事项决策权均集中在学校,学院基本不具有重大事项决策权。

校院两级管理中很多学校暴露出管理重心过高,权力仍集中于校级决策层及职能部门,学院主体性地位被弱化,处于"

事权下移,财权、人权和重大事权仍然集中在校级"

的状态。

  第二,学院层面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完善。

两级管理体制中,学院层面的管理决策有行政首长负责制、党政联席共同负责制、学术委员会负责制、二级教代会讨论决定制等多种形式,且存在交叉使用现象。

不同高校在学院层面管理体制各不相同。

权力缺乏相互制衡和民主监督,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经常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样的状况使得学院层面的管理机制面貌模糊不清,学校层面也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政策制度进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院层面决策分散、管理不够清晰、效能不高。

  第三,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大多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但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考核结果难以实际应用或者以偏概全,导致考核的激励功能弱化、异化。

  以上问题中反映出了在目前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合理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认识上是不清的,导致大学校方思想上是不愿意放权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也呈现集权型,政府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了高校大部分的人财物的分配权,政府机构指挥和干预大学的情形非常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同时,高校的领导由上一级党委政府任命,对校长的政绩评价、职位升迁等关乎个人前途的事,主要取决于任期内的"

GDP式"

政绩,也就是说,大学领导作为社会官僚体系中的一员,政治利益最大化目标促使其必然要迎合上级官员的偏好,搞政绩工程。

因此,高校领导追求GDP式的管理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例如,政府把本来向高校投入的一部分资源控制起来,以此为诱饵,通过项目经费和项目建设的形式要求高校来申请,加上设立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评比、排队等,以达到的控制整个高等教育的目的。

例如,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把科研立项的层次和数量(获取经费的多少),科研>

论文发表的层次和数量,科研成果奖励的层次和数量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高水平大学还要争取入围国家的重大战略项目,如"

211"

工程,"

985"

2011工程"

等,政府地方性大学要应付大学排序和评估,以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政府就是通过这些手段严格的控制着大学的办学行为,左右大学领导者的思路。

为了追求到政府抛出的"

馅饼"

,客观上需要校方对全校资源进行统筹配置,集权管理,以提高执行力,迫不得已时以资源换取资源,"

跑部钱进"

在这种政治体制和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大学领导人自然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通过建设持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大学发展的强大支持动力,真正培育学校的竞争力。

  办大学是要遵循大学的理念的。

大学的理念是人类自进入近代历史以来不断探索、总结和升华的智慧的结晶。

从英国的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到德国的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从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1866--1959)的"

现代大学理念"

到范海斯(CharlesRichardVanHise,1857―1918)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Idea,1912)再到哈佛校长博克(DerekBok,1930――),大学的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大学理念从最初仅着眼于注重礼乐和培养绅士的"

博雅"

教育;

发展到注重"

教学与科研并重"

、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理念;

随着大学从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又出现了"

服务社会"

及"

引领社会"

的大学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国际交往"

的理念又被提出。

大学从功能上经过了教学功能、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