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2046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9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

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教学重点】

认识地下水的来源和使用途径。

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

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完成科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建立水井模型。

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每组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个,去底的塑料杯一个,水若干、塑料勺一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是人们重要的淡水资源。

2.师:

丰富的淡水资源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无数生命,但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却是这样的,常年干旱缺水,那他们如何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呢?

生:

地下有水,挖井。

3.师:

你们都觉得地下有水吗?

说说理由。

4.师:

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地下有水,而且还知道人们一般都用井用取用地下水。

(板书:

井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5.师:

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

又怎样为我们所用呢?

带着这两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下水。

[设计意图:

通过上一节课的知识,将思维聚焦在水资源上,干旱到地裂的土壤图片看起来非常震撼,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概念提出做铺垫。

二、地下水的形成

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看来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么。

但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很显然老师并不能带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搜集科学家和地质学家已经研究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推测。

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同学们阅读资料,观察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

地下结构分几层?

问题2:

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

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

T:

P:

S(思考:

配对:

分享)策略过程:

①学生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

②成对合作,问一问同伴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寻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记录单。

③老师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依次进行补充。

3.师总结:

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土壤稀松多孔,而最底层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层。

那根据这个推测,如果我们想要打井,应该打到哪一层?

碎石层

4.同学们推测的对不对呢?

我们怎样验证?

在分享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重复前一个小组的想法,这样避免重复浪费时间,也鼓励学生多倾听。

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过实验建立模型来帮助理解。

三、建立地层结构模型

老师是没有办法带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科学家做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模型。

开动脑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土壤碎石岩石

为了防止弄脏桌子和衣物,我们需要一个不漏水的罐子把这些材料装起来,刚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拟岩石层,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拟碎石层;

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拟土壤层。

(出示模型)现在模型建立好了,地下水从哪里来呢?

用水模拟下雨。

我们在罐子上方均匀的洒水表示降雨,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为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师已经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层里,大家可以利用勺子来挖井。

挖哪一部分的土壤?

挖井里面的。

6.师:

请大家根据实验步骤完成我们的验证,看一看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实验步骤:

①补充地下水:

一位同学利用装置均匀的将水洒在模型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②协作挖井:

利用小勺挖取井内泥土,观察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的。

7.师:

下雨后,地下水去了哪里?

雨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渗入土壤中。

再慢慢向下填满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

再向下,下面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啦!

所以地下水会停留在不可渗透的岩石层上面。

可渗透层:

土壤、碎石不可渗透层:

岩石)

8.师:

哪一层的地下水储量最丰富的?

我们打井要打到哪一层?

碎石层。

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四、认识泉

事实上,地下结构要比我们今天的模型复杂的多。

想要打井就要先做地质勘探,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打井。

有的地方储水量少,打到岩石层也没有水;

但有的地方储水量丰富、地形适宜,地下水反而会自己跑出来!

你们见过吗?

我们一起来看下。

(播放泉动图)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就是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泉水常年不断地汇入河流,是河流补给的重要部分。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在建立对井认识的基础上认识泉,同时点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与河流的关系,形成概念联结。

五、地下水的现状

在现在,中国仍然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多,地下水的状况并不乐观。

我们通过视频通过视频了解会发生什么。

2.这里有一副关于地下水漫画,想一想漫画想要表达什么?

看来即便有雨水的补充,但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

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储量,读一读这两幅图,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的?

透水砖透水混凝土

4.同学们回家之后继续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

做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帮助地球妈妈解决遇到的这些难题。

视频和漫画夸张直观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直观感知地下水资源现状,从而着眼思考如何改善此状况。

【板书设计】

井人们取用地下水的装置可渗透层:

土壤、碎石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不可渗透层:

岩石

【课后反思】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科学课相对于其他三大领域而言,最大的不同在于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大多只能借助模型来建立直观的认识与解释。

学生往往因概念深奥苦涩和不够了解而导致兴趣缺缺课堂沉闷,教师也容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走回头路,把提升科学思维的科学课上成了老套的“填鸭式教学”。

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过实验建立模型来帮助理解。

科学模型和建模是个体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超越了对科学事实的简单识记,是人类科学探究的核心成分。

通过构建模型,将自身的心智变化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索。

本课主要是利用水井模型进行研究、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模型活动在课堂中的渗透,学生科学建模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学生对于科学模型本质的理解水平却并不高。

大部分学生认为模型是某种事物的复制品、是独特唯一的或是不能被改变的,并且他们无法理解如何利用科学模型来说明科学想法和理论。

因此,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建模的目的、实质以及评估模型的标准等,又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以描述、解释、预测客观世界,比较和评估不同的模型,在建模的实践活动中深化科学概念的建构。

姓名:

组号:

()组()号

《地下水》记录单

植被:

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土壤:

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碎石:

破碎的小块岩石,它的大小、形状、及纹理都呈现不规则状态。

岩石:

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地下结构分为哪几层?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13、地下水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2.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等学习活动,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3.能多人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知道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

4.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储量、储存区域。

教学难点

能够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通过实验认识到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储量和储存区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材料,如:

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周围的泉水、井水,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泉水、井水的特点、成因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另一种水——地下水。

板书课题:

13、地下水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

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

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

(泉水、井水)

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预设:

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

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

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

下雨累积形成的;

从地底下冒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