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8686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亲戚qì

奈何nà

i哀告āi

匹配pǐ痴情chī

2.重点词语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纠缠:

①绕在一起。

②有意找别人的麻烦。

课文是第二个含义。

喜笑颜开:

心中愉快,满脸愉快。

弥漫:

指尘土、云雾、水等充满、布满。

纵使:

纵然使。

乔装打扮:

改变服装面貌,使人不认识自己,以

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

乔,作假。

周旋:

①回旋,盘旋。

②交际应酬。

③与敌人较量。

三老:

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仙风道骨:

指具有神仙一样的风姿。

佩剑:

身上佩戴着宝剑。

仗剑:

手里拿着宝剑。

尊声:

尊敬地叫一声。

匹配:

①合为婚姻②指元器件等的配合。

3.作者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

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旧译《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

家为“天方”、“谭”即“谈”)。

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

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俄国寓言作家,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其他两位是古希腊的伊索和法国的拉封丹)。

克雷洛夫一生共写了二百零三篇寓言。

克雷洛夫的寓言有着极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普希金称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克雷洛夫早期的寓言有《农夫和蛇》、《狼和小羊》、《乌鸦与狐狸》、《狐狸和葡萄》等等。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4.有关常识

(1)寓言

①具有劝喻性或讽刺性;

②常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

③富深奥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总而言之,寓言是讲故事,是通过讽喻性的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2)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之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二、复习建议

(一)单元概要

这一单元的文学形式,有寓言和民间故事等等,这类形式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的不同在于:

第一,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往往把人和生活、思想和感情看得比较复杂,而在寓言和民间故事当中,人就比较单纯,往往是善恶之间黑白分明;

第二,在一般小说和散文中,往往并不把作者的思想直接表达出来,思想比较隐蔽,把作者的倾向留给读者去思索。

当然有时也有把主题讲出来的,这就是白居易所说的“卒章显志”,但那是一种风格。

而在寓言或者民间故事中,思想倾向常常是直接表白出来的;

第三,在小说、散文中,人物和情节每每是与写实的、虚拟的,超越现实的世界“混”在一起。

寓言和民间故事很少是写实的,尤其是寓言,构筑虚拟的动物世界几乎是它们普遍的共同点。

这一单元所选的寓言、故事既有以上相同的一面,以及表达的主旨相似的一面,又都有各自的特点,甚至特点反差很大,比如《盗草》的内容、主旨、形式与其他各篇大不相同。

本单元可采用单元学习法,这一组文章按照特定的要求组合在一起,它们基本上都是寓言、民间故事。

语言上没有形成障碍,在预习中一定饶有兴趣,因此采用单元学习法,更容易引起对课文组合的意图、要求、训练重点的重视。

(二)复习方法导引

1.本单元

学习特别适合运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同中求异。

比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和克雷洛夫寓言比较,在寓意方面、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某些共同之处。

但两篇寓言在叙事方面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伊索寓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而《克雷洛夫寓言》仅仅是一则对话;

在寓意上虽然都表现蛇是不可饶恕的邪恶动物,可是叙述的角度又不一样。

2.通过比较还可以异中求同。

《渔夫的故事》和《东郭先生与狼》一则说魔鬼,一则说狼;

一则是外国的,一则是中国的。

外在形式很不同,但它们的主题基本一致。

同时故事的高潮、结局有极相似之处。

3.在这基础上,再复习《盗草》。

可先复述《白蛇传》故事,结合课文谈谈同样是蛇,为什么白娘子的形象却是美好的,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再深入探究一个问题:

这两篇文章的主题之一,都强调不能轻易相信人,即使对受难中的人,轻易相信也是愚蠢的,这一点是不是可以质疑?

是不是可以作些具体分析?

这里有没有一点点片面性?

5.单元复习可分以下几项工作:

①通读预习,初步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②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③解决课文中的生字、难词问题;

④归纳本单元有关的知识。

6.复习总结任务有两项:

一是知识的整理、归纳、巩固,二是知识迁移性的训练、延伸。

三、课文复习

《农夫和蛇〈两则〉》

(一)文章概要

《农夫和蛇》中的蛇比喻本性不变的恶人。

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他,而应当将他们消灭。

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教导人民不应该怜悯濒于灭亡的阶级敌人。

(二)写作特点

这两则寓言比较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主题。

《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即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后来对蛇有憎恶的对比,最后用农夫的感叹画龙点睛地把主题突现出来。

这两则寓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往往只通过一件事明确地概括出寓言的主题。

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稍加一点东西就会画蛇添足,去掉一点东西就会破坏寓言的完整。

《渔夫的故事》

(一)文章主旨

《渔夫的故事》叙述了渔夫与魔鬼斗争,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表现了渔夫的勇敢、机智和魔鬼的凶残

、狡猾。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的,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具体。

(二)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

写渔夫捕鱼时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一会儿”到“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

具体写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这部分一方面写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另一方面写渔夫认清魔鬼的本性,终于机智地降伏了魔鬼。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交代斗争的结果。

渔夫要把胆瓶重新扔到海里,告诫人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三)写作特点

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

首先,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

接着具体分析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最后,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根据“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来赏析语言特色。

《农夫和蛇》

这则寓言以诗体的形式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故事情节;

别一部分是寓意。

这则寓言给人的启示是:

如果你一旦失去了信任,不管怎样乔样打扮,也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

(二)文章思路

在《农夫和蛇》这则寓言里我们看到:

一条蛇爬到农夫跟前说:

“让我们和睦相处吧,现在你不用提防我,今年春天我已全身换了一层皮。

”农夫没有听信蛇的花言巧语,他抓起斧子说:

“虽然你换了新皮,但你的心还同样恶毒。

”于是一斧子砍了下去,蛇便一命呜呼。

在这里克雷洛夫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对待那些势利小人,不管他们换上什么假面具,都不能对他们放松警惕,更不能被他们所麻痹。

否则,蛇的下场,就可能是你自己的遭遇。

《东郭先生和狼》

文中描写战国时期赵简子打狼于中山,有一条狼被追逐甚急,恰巧遇到了东郭先生,狼就乞求庇护而得以活命。

但危险一过,狼就露出凶恶的本性,竟想吃掉东郭先生。

作品在刻画狼的忘恩负义、凶残本性时

,也塑造了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滥施仁慈的人物性格。

(二)文章立意

寓言中的东郭,即是现实中那些善良却认不清事物本质不能自保的好心人;

寓言中的狼,是那些恩将仇报、自作聪明的恶人。

猎人,是能救我们却因把握不住良机而与之擦肩而过的人;

而那个农夫,则是一个真正聪明,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者,是我们犯傻后老天派来相助的贵人。

V

《盗草》

(一)主题

歌颂坚贞爱情和舍身救夫的牺牲精神。

(二)蛇、狼等动物故事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寓意?

写动物其实是写人,故事里的蛇、狼与自然界中的蛇、狼并不是一回事,文学又是虚构的,加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因,寓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毫不足怪。

(三)感受、领略唱词的节奏特点以及它与舞台道白、平时说话的一些区别。

唱词的三言收尾,舞台道白的四言(二言)收尾,平时说话的散文句式、省略成分的简短句式。

(四)蛇的形象

蛇的文学形象反差甚大。

有时,人们把蛇刻画得邪恶无比,十恶不赦,人类对于它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就是它处于逆境也不能被饶恕;

有时,又产生像

中国“白蛇传”这样的民间故事,并且又广为流传,被改编成传奇小说和戏曲。

白娘子,是蛇在民间传说中难得的一个正面形象。

她不但比“知识分子”许仙更坚定地忠于自己的爱情,而且还比超然的和尚法海更富有人情味。

选入课本的《盗草》,大体继承了民间传说的基本精神,但是,由于是浪漫主义作家田汉所创作,又明显地含有现代的浪漫的爱情观念。

给人一种浪漫的、诗化的感觉,无限美好的感觉。

这是因为,这样的情节设置从效果上把爱情的感人性强调到极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

爱情是美好的,美好得连敌人也为之感动。

这就把白蛇的爱情诗化了。

作者对于白蛇的同情溢于言表。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世界文学史中,《白蛇传》可能是惟一赋予蛇以人性、纯洁爱情和诗意的文艺作品。

复习反馈(答题时间:

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信fè

ngcān桌退bì

屠zǎi丑lò

u警tì

2.解释下列词语。

堂堂:

3.请各用两个关键词介绍课文形象。

东郭先生:

狼:

4.评析《农夫和蛇》和《渔夫的故事》中的“农夫”和“渔夫”

农夫:

渔夫:

5.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大名鼎鼎,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