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061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双氯芬酸是一种全球性环境污染物。

研究发现,双氯芬酸对浮游绿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氯芬酸不会对浮游绿藻的无氧呼吸产生影响

B.双氯芬酸能对浮游绿藻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

C.双氯芬酸污染会使浮游绿藻吸收无机盐能力下降

D.应在黑暗条件下测定浮游绿藻的有氧呼吸强度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 阶段相同,因此双氯芬酸对浮游绿藻的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影响,A错误;双氯芬酸对浮游绿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的场所在线粒体,因此对浮游绿藻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B正确;浮游绿藻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能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提供,因此双氯芬酸污染会使浮游绿藻吸收无机盐能力下降,C正确;黑暗条件下测定浮游绿藻的有氧呼吸强度,可以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D正确。

2.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开发出抵御HIV样病毒的试验疫苗。

下列相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可在T细胞内合成mRNA和蛋白质

B.浆细胞与该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抵制该病毒的增殖

C.该病毒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

【答案】A

3.某种信号分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启动该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使其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信号分子发挥作用需借助载体蛋白

B.该信号分子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C.前脂肪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包括DNA的复制等

D.前脂肪细胞分化后,遗传物质、形态等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该信号分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是指该信号分子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信号分子发挥作用需借受体蛋白而不是载体蛋白,A项错误;该信号分子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后,能给细胞内传递一种调节信息,其并没有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B项错误;该信号分子使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则其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等多种生理过程,C项正确;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D项错误。

4.下列有关生命或生产实践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酷暑时分,在室外作业的人们应多饮用牛奶

B.活细胞中,溶酶体与酶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

C.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D.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D

【解析】夏季酷暑时,室外作业的人会大量的出汗,同时会丢失大量的无机盐,补水的时候也需要补盐,应多饮用盐汽水,而牛奶里富含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使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会使人产生渴觉,A错误;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酶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中,B错误;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脱水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C错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5.下图表示某实验员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应先将各组试管淀粉酶溶液的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与淀粉混合

B.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淀粉酶活性相同

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变

D.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

【答案】B

【解析】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自变量是pH不同,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淀粉酶溶液和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与淀粉混合,A项正确;在pH为3和9时两只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不同,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项错误;pH为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再将pH调为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项正确;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即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柱形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解答此题,需理清酶的特性、酶的作用原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采取对比法:

(1)看清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2)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3)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6.研究人员发现胎盘生长因子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后,会阻断胎盘生长因子与毛细血管结合的通路,削减对肿瘤养分的供给,使癌细胞分裂速度减缓。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内只有癌变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胎盘生长因子抗体的合成与分泌需多种细胞器参与

C.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润滑作用增强导致癌细胞容易转移

D.胎盘生长因子抗体与肿瘤内胎盘生长因子的结合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人体内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错误;胎盘生长因子抗体的合成与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参与,B正确;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癌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转移,C错误;胎盘生长因子抗体与肿瘤内胎盘生长因子的结合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7.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检测PCNA的浓度变化,可以推测细胞周期的时间

B.分析PCNA基因的表达水平,可反映细胞的癌变程度

C.根据PCNA浓度与DNA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推断PCNA与DNA复制有关

D.依据PCNA的功能与特点分析,PCNA基因是正常增殖细胞和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

【答案】D

【解析】PCNA只有在S期含量最高,所以检测PCNA的含量变化,可以推测细胞周期的时间,A正确;癌细胞能无限增殖,通过分析PCNA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推出细胞的癌变程度,B正确;从图上可以看出,PCNA浓度升高与DNA复制是同时发生的,故可以推断PCNA与DNA复制有关,C正确;PCNA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细胞和肿瘤细胞,说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特有的基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段发生的主要变化,并能够根据PCNA含量变化曲线图,判断出PCNA与DNA复制相关。

8.下图是基因M、N、P对某种生物性状控制关系(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表现出性状3的个体基因型可能有4种

B.表现出性状2的个体基因型特点是ppM_nn

C.图示表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实现

D.基因型PpMmNn个体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性状1的个体占3/16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性状3的个体基因型为ppM_N_,因此该性状有4种基因型,A正确;表现出性状2的个体基因型是ppM_nn,B正确;图示表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C正确;表现出性状1的基因型特点是P______(含基因P,共18种)或ppmm__(不含基因M,共3种),测交后代基因型与F1产生的配子种类相同,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PpMmNn个体产生的配子有8种,其中P__占4/8,pm_占2/8,故基因型PpMmNn个体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性状1的个体占3/4,D错误。

9.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实验分析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温度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因此属于无关变量

B.噬菌体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减弱

C.子代噬菌体的DNA双链不可能均被标记上32P

D.本实验证明了DNA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

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通过影响有关酶的活性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项错误;用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DNA,若保温时间过短,在大肠杆菌内增殖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减弱,B项正确;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从第二代起,会出现DNA双链均被标记上32P的子代噬菌体,C项错误;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需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DNA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情境进行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①熟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②解题时一定要看清标记对象是噬菌体还是细菌。

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做出分析判断。

10.下面是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基因型及对应基因型个体形成的异常配子,其配子的异常原因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A.甲:

DD异常配子:

D、d

B.乙:

XaY异常配子:

XaY、XaY

C.丙:

AaBb异常配子:

XaB、XaB、b、b

D.丁:

AaXBXb异常配子:

AAXBXb、XBXb、a、a

【答案】A

11.下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DNA单链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⑤表示基因的不同区域。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③⑤发生突变前后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结构一定不相同

B.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若④发生突变,则最终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结构也发生变化

D.β—珠蛋白基因含有的碱基数量为其转录形成的mRNA碱基数量的两倍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③和⑤属于内含子,不能转录形成成熟的mRNA,所以③和⑤基因突变与转录形成的mRNA的结构没有关系,A错误;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若④发生突变,则转录形成的mRNA一定发生了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最终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结构不一定发生变化,C错误;由于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片段不能形成成熟的mRNA,所以β—珠蛋白基因含有的碱基数量为其转录形成的mRNA碱基数量的两倍以上,D错误。

12.“超级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人”,具有极强的耐药性。

它的出现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必然结果,细菌出现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超级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

B.超级细菌的遗传物质为RNA,变异能力强

C.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着极少数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其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超级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着极少数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C正确;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

13.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

下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Ⅲ2和Ⅲ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

B.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Ⅳ1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

C.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